為了使金融界的事情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作家們通常調動自然界的想象力:“泡沫破裂”、“熊趕走了牛”。美國潛藏的財政危機如此巨大,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在財政範疇裏,可以用完美風暴(即完全釋放出能量的風暴)來形容——或者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用完美地震來形容;也許還可以用完美的森林大火來形容。不管用何種方法,自然界提供的不僅僅是文學色彩層次的東西了。財政過度擴張的力量確實與自然災害的力量有很多相似之處,就好像一場真正的大地震。我們隻能夠知道,一場大的財政危機將要發生。我們所不知道的是,它何時會發生,或者這場震蕩的規模有多大。用專門從事研究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的科學家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被迫靜觀我們的財政體製何時進入“自我維持的臨界點”——換言之,當它達到臨界點時,如何通過戲劇般的速度和力度,從一個均衡狀態過渡到另一個均衡的局麵。
這個現象最簡單的例子就好比你試圖做往沙石堆上添加沙石的試驗。如果你在沙石堆頂部繼續放置沙石,每次往沙堆上加一顆,沙石堆的高度會在一段時間之內持續增高。然後,突然之間,沙石堆倒塌了——人們沒有辦法知道是哪一顆沙石導致了沙石堆的坍塌。坍塌的發生是當沙石堆的高度趨於臨界點的時候所發生的。與此相同的是,構成地殼的其中一個沿著斷層的板塊一旦太過頻繁地擠壓另一板塊就導致了地震。現在把這種情況放到哺乳動物世界當中,與沙石顆粒不一樣的是,它們是有意識的。設想一群牛在靜靜地吃草,這時來了一個人,帶著他那條沒有接受良好訓練的狗路過草地。起初,周邊的一兩頭牛發現了他,然後又有兩頭注意到了他們——它們起初隻是感到有一些緊張。但當那條狗狂吠起來,突然間牛群才因受到驚嚇,狂奔起來。狂奔便是那些哺乳動物因受到驚嚇而產生的自我維持的臨界點。
那麼誰又會嚇到那些靠買賣長期美國債券維生的哺乳動物呢?此處的沙石堆是由數百萬個人的市場預期所組成的。一點一滴的壞消息就像一顆顆的沙石一樣,日複一日、周複一周地落在我們身上。正如沙石堆一樣,當壞消息的重量還未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穩住一段時間的。直到這些壞消息不斷累積到某一時刻,足以徹底改變我們的根本期望。有一天,事情發生了——也許就多那麼一條壞消息——便引發了從平衡進入自我維持的臨界點的轉變。因而,所有的一切便依賴證券商和投資人對政府如何應付45兆美元的黑洞的期望,以及今後會發生什麼改變他們的期望的事情。於是,債券市場可能發生這樣一種情況:一旦絕大部分的債券持有人意識到政府的隱性以及顯性的債務太高,以至於它無法用傳統的財政政策來應付,並且,政府隻剩下印製鈔票來支付賬單這一條出路,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時,他們便開始低價清倉了。引發這種期望的變化通常隻需要一則壞消息便可以做到。
表麵看來,上述的情景是合理的推斷。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與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件十分相似。雖然證券商很少有人會擁有曆史學的學位,但他們記得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債券產生的高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先前10年的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所導致的結果。20世紀70年代並不是由財政危機導致通脹結果的唯一曆史先例。陷入財政困難的政府通常都會訴諸印製鈔票,因為這樣做可從三方麵得益。第一,它們可以用本身毫無價值的紙張來交換實際意義上的貨物和服務。第二,通貨膨脹可以使官方債務的實際價值得以下降。第三,如果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被拖欠了,或隻是根據通脹作了部分的調整,那麼通貨膨脹將降低他們的實際收入水平。其他的政府轉移支付也存在同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