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炮與黃油(1 / 3)

因此,並不是政權更替政策以及國家重建的成本給美利堅帝國造成了過度擴張的威脅,而是國內的消費導致的。美國經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依賴於消費和信用——不管是在公眾還是私人領域。因為美國的外部實力基於其經濟力量,由此便產生了矛盾。從傳統上講,任何帝國都麵臨著在大炮和黃油之間(即軍費開支及國民消費之間)作選擇的局麵,並會被債務所限製。但是美利堅帝國又需要消費來刺激它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了,美國的軍費開支也就容易解決。而且,為了維持消費的增長,它能夠借到史無前例的巨額資金。這是一個既要大炮也要黃油的帝國。

這個矛盾絕妙地體現在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上,用另一種表達方式便是眾所周知的悍馬汽車。其最初的車型是1979年由AMG公司設計的,作為美軍個人輕便運載工具來是用的,現在它已經成為美國幾乎在所有有軍事部署的衝突區域巡邏的運輸工具的選擇。然而,悍馬也可以為消費者所承受。自從其民用生產權於1999年被出售給通用汽車公司之後,悍馬已經開始以各種非軍事色彩的外表出現在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開始是在加利福尼亞州。悍馬是用於軍事征服,還是消費用途上呢?答案是,兩者皆是。實際上,從其一加侖油所能行駛的低裏程數(平均為11英裏/加侖)及其巨大的體重和寬度上就可以為美國肆意揮霍原油的行為提供一個很好佐證。

有些人當然會說,為了使加利福尼亞的悍馬所使用的汽油維持在較低的價位,伊拉克需要悍馬來維持治安。但是,這又一次誇大了石油在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戰爭的決策中的重要性。大炮和黃油帝國的悖論也可以通過小布什總統當選以來,兩家美國公司的經濟命運的對比來作詮釋。那些2000年末投資油田工程公司哈裏伯頓的人們寄希望於該公司受益於共和黨在選舉中獲勝,結果卻大失所望。在2003年11月之前的3年時間裏,公司股價下跌超過1/3,而且它不能在激進的中東政策中獲取很大利益,這些政策都是這家公司在決策層的朋友們所支持的。相比較而言,2000年末購買沃爾瑪股票的投資人,其資本收益則達到了1/5。用嚴格的經濟學觀點來看,投資於傳統的消費品公司的收益被證明比投資於想象中處於軍事—石油聯體核心的企業的收益更大。

日益增長的個人消費的重要性在美國經濟增長中成為過去的40年時間裏最為矚目的發展。以GDP百分比來表現,它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62%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70%左右。其必然結果便是銀行儲蓄的下降:個人儲蓄率從1959年的9%下降到1992年僅4%,並在接下來的11年時間裏維持在這個水平。實際上,美國人通過借錢來為絕大部分的消費增長提供資金。家用部門的信貸市場債務從20世紀60、70年代占44%的GDP上升到2002年的78%水平。

也不隻是普通美國人在靠著貸款來抵消他們在消費上增長的開支。由於不景氣、戰爭和稅收的削減,聯邦政府承認,2001年所預測的3340億美元預算贏餘到了2003年7月已經變成了至少4750億美元的赤字。這個數字著實讓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畢竟,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國會預算辦公室所規劃的財政預算精打細算,所以結餘至少還看得見。然而,這些規劃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不管通貨膨脹或是經濟增長,一年到頭,聯邦政府在每樣事上完全按規劃數額消費,除社保、醫療和其他各種福利以外。同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也信心十足地假定政府的稅收將實現每年約6%的增長。2001年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認為,為抵製通貨膨脹而作調整的支出已不再有效。這個調整把2002年—2011年所預計的贏餘從6.8兆美元降低到5.6兆美元。但這個數字與接下來發生的未曾預料的事件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兩年之後,在經曆了不景氣、巨大的稅收削減以及“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的10年贏餘跌到了200億美元。然而,國會預算辦公室仍然預測在中期階段裏,公眾手中的政府債務將有所下降,在未來10年時間裏從35.5%的GDP下降到16.85%。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國會預算辦公室很方便地假定,調整通脹的支出在未來的10年時間裏,即便當經濟增長的時候,也將保持固定不變。事實上,自2003年9月以來那些政府采購,包括額外的軍事及安全成本已經上升超過經濟產出增長速度的兩倍。2004年,國會預算辦公室已再次修改了它的預測為2004年赤字接近5000億美元。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時間裏,先前的贏餘變成了2.7萬億美元的赤字。這個數字比國會預算辦公室在上一次總統大選之前所預期的多了9500億美元的新債務,而時間僅僅過去了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