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往任何一個世界性帝國的標準來說,4年之內顛覆3個暴政政權絕不是一般的成就。自1999年以來,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塔利班和薩達姆·侯賽因的武裝部隊都被美軍的軍事幹預一一推翻。誠然,推翻米洛舍維奇政權屬於間接幹預,正是因為它們發生在對美國衰落的形勢擔憂的思潮發生的十年之後,所以這些成就才顯得如此非凡。1987年,保羅·肯尼迪警告說,美國正冒著“可以被稱之為‘帝國過度擴張’……的風險”。他認為,美國在軍事承諾上花費了太高比例的國民收入,這已經對美國的經濟表現造成了影響。同非軍事化的德國和日本相比,後者能夠在民用的研究和發展上投入更多的費用。美國能否保住其冷戰中的超級大國地位呢?肯尼迪寫道:“這個問題隻有一個答案,就是不可能。”實際上,肯尼迪更進一步指出,在帝國的過度擴張中很可能會暗藏著諸多可怕的國內政治後果。他援引裏根總統時期受到國防開支驅使而增長的政府債務,並與大革命前的法國作類比。“這是唯一一個想得起來的,和平年代中債務如此快速增長的大國。”
正如凱恩斯曾經說過的那樣,當事實改變的時候,人們也當跟著變換思路。2002年9月,肯尼迪在寫有關美國接著從超級大國變成了“超強大國”的時候,他借助“軍事革命”來解圍,解釋了為什麼他對於“過度擴張”的預言沒有兌現。所有用於軍事研發的投資帶來了一筆未曾預料到的意外收獲,雖然他在20世紀80年代時,是如此不讚同花如此之多的錢在軍事技術的研發上。在與裏根–溫伯格的超級軍備競賽中,不僅蘇聯被拖垮了,而且美國繼而在20世紀90年代累積了3倍的和平紅利:軍備開銷占國內生產總值份額的縮減,經濟增長的加速以及軍事能力的巨大突破,從而將其他國家遠遠地拋在身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肯尼迪原先關於財政過度擴張的命題可能仍然很有說服力——盡管他本人已經決定拋棄這種觀點。美國今日的財政過度擴張的現象遠比他在16年前所預見的要糟糕得多。關鍵一點是,這種過度擴張幾乎與美國的海外軍事承諾毫無關係,這裏就出現了與肯尼迪早期論點不再相似的情況。這是美國長期失調的國內財政所導致的結果。美國的財政問題如此嚴峻,大多數美國人,包括那些認為自己對國家財政運作了如指掌的人士,都發覺目前的狀況簡直令人無法置信。實際上,美國的財政危機的蟄伏時間之所以那麼久,恰恰是因為人們拒絕相信它的存在。而這個心態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美國已經不自覺地依靠東亞資本來穩定其不平衡的預算。許多評論員已經注意到中國對近期美國的軍事幹預保持緘默,甚至默許的態度。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現在幫助美國政府承擔債務的程度有多高。
同一個世紀之前的大英自由帝國一樣,美國自由帝國用廉價的成本就能運行,其費用之低令人感到吃驚。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是如此龐大。自1980年以來,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以現行美元來衡量)已經從占世界產出量隻有10%的低位上升到2002年占世界產出的31%。這使美國經濟比日本經濟大2.5倍,比中國經濟大8.5倍,比俄羅斯的經濟大30倍。美國軍事支出超過了歐盟、中國和俄羅斯軍事預算的總和。然而美國軍事的成本的相對水平已經陡然下降,從20世紀50年代平均10%的國內生產總值降到20世紀90年代的僅4%的水平,這種下降現在仍在發生。
許多美國人擔憂美國占領伊拉克的成本,那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政府的鼓動下將這種占領想象成是不需成本的。2003年4月,布什政府的一些發言人談論此事時,把這個國家的重建工作建立在設法讓他們自籌經費的基礎上。第一次海灣戰爭對美國人而言實際上是免費的,因為這場戰爭有一個廣泛基礎的聯盟,包括德國和日本,他們支付了全部軍事費用的80%到90%。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美國更進了一步,它不僅打敗了伊拉克,還占領了伊拉克。但這次有錢的盟友更少了。2003年大部分時間裏,美國領導人似乎不願意麵對這個現實。“伊拉克是一個富有的國家,”總統發言人阿裏·弗萊舍興高采烈地宣布,“伊拉克有可以利用的巨大財政基礎……因為它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美國最大的公司沃爾瑪的訓條與之不謀而合:“永遠低價。永遠。”“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布什政府起初采用的就是這條原則。政權更替是政策,但是實現這個政策的方法和手段隻是花一些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