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避免用那個有些誇張的詞語——“威脅”,歐盟究竟在哪些方麵是真正可以與美國抗衡的呢?
人口統計
肯尼迪說的是對的,歐盟的人口已經是美國人口的1.25倍了。2004年歐盟擴大的一個結果,已經使得這個人口統計上的差距進一步拉開。歐盟成員國人口不斷增長,已經超過4.5億,是美國人口的1.5倍。
產量
從總體經濟產出的角度來看,歐盟實際上並不比美國落後多少,這就取決於是采取哪一種方式來衡量了。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15個擴大前的歐盟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是8.6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0.4萬億美元。換言之,歐洲經濟規模大約是美國經濟規模的82%。在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此基礎使歐盟產量仍低於美國近6個百分比)進行調整,再縮小一些差距,但是並沒有消除這個差距。隻有當產量是以不變的價格來衡量(以1995年美元表現)時,歐洲的國內生產總值才能夠更高一些。2004年加入歐盟的10個成員國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它們的總產量。在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歐盟25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美國50個州的國內生產總值高,雖然如果以現在的美元來計算,這個數字要少15%左右。
勞動生產率
當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來衡量經濟表現時,西歐經濟將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迅速趕超美國上麵。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小時的產量是德國的3倍,而今天德國的勞動生產率隻低於美國23%,而法國的勞動生產率隻比美國低2%,這個差距實在是微不足道的。1973年到1998年間,美國生產率的年增長率隻有1.5%,相比較之下,法國的增長率卻達到了2.4%。
貿易
無論是隻考慮“可見的”貿易還是美國總體的經常性收支現狀,其對外賬目上都存在巨大赤字。歐盟就不是這樣了,它不僅占世界出口總量的比重稍大一些,而且在貿易上還小有盈餘。毫無疑問,貿易談判中,美國必須將歐盟作為平等的對手來看待。歐盟也不像美國那樣那麼依賴外國資本的注入(這一點會在下一章中,作更仔細的研究)。歐盟實際上是資本的淨出口地區。
單一貨幣
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改變了國際資本市場,改變的程度並沒有被廣泛地認識到。以歐洲貨幣為主的政府債券數量巨大,即便在單一貨幣製引入之前,情況也是如此。1998年歐元區有待償還的政府債券差不多是美國有待償還的政府債券的一半。然而,歐元區各債券的紅利呈迅速趨同的態勢,貨幣聯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們眼中的所謂“國家風險”,現在,所有歐元區成員國的債券都被認為(幾乎)與原先的德國債券的信譽一樣好。歐洲貨幣聯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有價證券市場的發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相關數據顯示,自1999年第一季度以來,大約47%的淨國際債券的發行是以歐元為主,而美元占到45%。歐元引入前,在大致相同的時期裏,兩者所占份額是:形成歐元的所有貨幣所占份額僅為29%,而美元占到51%。歐洲“穩定與經濟增長協定”盡管還不成熟,它對成員國的財政政策已經形成了嚴格的製約。當然,歐元要求成員國將財政赤字限製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內,這條規定在實踐中能否執行還需拭目以待。至少從理論上來看,自2003年11月起,這個協定僅僅是被暫停了。
談到占主導地位的低風險股票,就不能不考慮投資者會看好歐元,並認為歐元有能與美元平分秋色的可能性。事實上,他們也許已經這麼做了。2002年2月之後的第一年裏,美元兌歐元下跌了45%。美國長期債券的收益處於10到70個基點之間,高於歐元區自1997年以來的紅利收益。根據一項預測表明,今後5年的時間裏,海外直接對歐盟的投資將遠遠超過對美國的投資。當馬來西亞總理達圖·斯裏·馬哈蒂爾·穆罕默德敦促他們的國家石油公司將石油和天然氣的標價改換成歐元時,他無疑是在以損害美國的利益為手段,為自己的政績加分。但是他在2003年6月所作的提議絕非是荒唐的。阿拉伯世界的漫畫家抓住了人們喜愛歐元的這一趨勢,更說明了美國人弱勢的一麵。《半島雜誌》2003年4月出版的一幅卡通畫,描繪了一張飛揚的歐元紙幣替代了貶值的美元,被插在旗杆之上,使得在一旁哭泣的山姆大叔懊惱不已。
聯邦憲法
從表麵上來看,建立歐盟憲法的歐洲公會條約並沒有創建一個歐洲的聯邦。我們知道這一點,因為“歐洲合眾國”的概念從定稿的一開始就夭折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