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作為美利堅帝國的夥伴,似乎有合理的角色可以擔當:跟在和平製造者後麵的和平維護者。但是,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又賦予了歐洲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色:美國潛在的帝國主義競爭對手。這是歐洲的政治領袖們非常願意扮演的一個角色。一名前總統顧問稱,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想要的是一個“多極世界,而歐洲是其中能與美國的軍事實力相抗衡的力量”。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宣稱德國和法國“都不會把自己托付給處於霸權地位的盟國——即強大的美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歐盟對外事務專員彭定康在2002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明確號召歐洲要做一個“積極認真的參與者……成為對美國而言的一個認真的、實力上可以匹敵的夥伴”。意大利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在2003年7月接任歐盟輪值主席的前夕宣稱:“歐洲如果變成一個偉大的歐洲,它就不能在從屬的地位上來看待美國。”甚至那個一貫極為含蓄的英國評論家蒂莫西·加頓·艾什,最近也已經在向往一個在世界事務中更為自信的歐洲了。他在2002年4月《紐約時報》上發表言論說:“美國擁有過多的權力,對任何人都沒有太大好處,包括它自己。”
可以相信,中國經濟在未來40年裏的某一天可以趕上美國。但就目前而言,隻有歐盟的產量能與美國相匹。要想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利——當然也包括對歐洲自己有利的萬全之策,那便是歐盟必須在政治上更為強大,才能夠以其經濟實力重拳出擊。自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以來,人們正越來越多地表達著這種情緒。
在許多評論家眼中,那正是由法國前總統瓦萊裏·吉斯卡爾·德斯坦的歐洲公約委員會所起草的新《歐盟憲法條約》的目的所在。此草案於2003年6月在薩洛尼卡被遞交給了歐洲委員會。讓我們思考一下關於歐洲軍事力量的主題條款是怎麼說的吧。第4款,1~11條中,明確聲明:“歐盟應當有能力定義並執行共同對外和安全政策,包括共同防禦政策的循序漸進的框架。”第3款,1~40條這樣說:“成員國應當為歐盟執行共同對外和安全政策提供行政和軍事方麵的支持。”並且成員國還必須“保證要不斷改進其軍事能力”。但是,英國的反對歐盟一體化的人們卻將焦點放在了該草案將聯邦主義偷運進來的方麵,這是預料中的事情。一些美國評論家已將此看作是歐洲“反美”趨勢的最新宣言。在記者安德魯·薩利文看來“這個時候作出這樣一個提議,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抑製美國力量”。吉斯卡爾·德斯坦自己也說他要看到歐盟“作為一個受人尊敬,並為人們所關注的政治力量。它能夠與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大國有同等的發言權”。這看起來的確是一個行得通的解釋。
當然,這種言論隻能招致某些人的嘲笑。就此話題,羅伯特·凱根在他廣受歡迎的雄辯中,用了大段話來譏諷“柔弱的”歐洲,並將其與尚武的美國人作了比較。凱根認為:“歐洲軍事的弱勢導致了歐洲人對使用軍事力量的厭煩情緒,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實際上,它所導致的是歐洲人對於生活於一個不是靠‘肌肉’的世界中的強烈興趣……(但是)歐洲對於強權政治的反感,以及它認為軍事武力作為國際關係中的工具沒有多大價值的觀點,卻取決於美國在歐洲土地上的軍事實力。”其實,還可以比凱根更進一步指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經曆使得歐洲人從火星變成了水星。不僅如此,歐洲大陸現在的重要程度跟它在19世紀的重要性比較起來,已經小了許多。歐洲占世界人口數量的比例是1820年的一半。歐洲現在所占的世界產量比例也從1870年時的1/3下降到1/5。並且這種相對衰落的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裏,仍將持續下去。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歐洲現在的重要性不在其戰略上的競爭力,而是它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