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爐煉鋼法的來曆
19世紀中期的時候,英國冶金學家貝色麥看準了鋼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材料,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但是當時鋼的產量很低。他想:“怎樣才能得到大量的鋼呢?”
1856年的一天,貝色麥用鼓風箱往坩堝裏送風,偶然發現一塊鐵片粘在坩堝的邊上。憑著一種對鐵的變化的敏感,他命令助手熄火,取下這塊鐵片。他看了之後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我的上帝,它已經變成鋼了呀!”
“這塊鐵是怎樣變成鋼的呢?”貝色麥經過反複實驗和思索分析,終於弄清了原因:這塊鐵由於粘在坩堝邊,得到了鼓風箱鼓入的足夠的氧氣,才使生鐵中的碳大多被氧化而變成了鋼。“哈哈!應加大氧氣量……對!從坩堝底部吹進氧氣效果可能最好!”貝色麥根據這一原理,很快設計、製造了一種從爐底吹氧的新式煉鋼爐,並發明了轉爐煉鋼法。
凡士林是這樣來的
1859年,隻有20歲的美國藥劑師切斯博羅在參觀油田時,發現在油井抽油杆上有一種蠟垢——杆蠟,工人要費很多時間來清理這些廢物。切斯博羅好奇地問:“難道這些東西沒有用了嗎?”
“杆蠟對鑽井一點作用都沒有,但用來治療燙傷和割傷還有點用。”切斯博羅聽了,就收集了一些樣品帶回去。他進行提煉、淨化,得到了一種膏狀的油脂。
一次,切斯博羅的手腕碰傷了,他找來了一盒膏藥準備敷傷。“唉,怎麼長毛變質了呢?”他就去問藥房主管,主管說:“藥膏是用動植物油調製的,時間長了就要變質。”“謝謝您!”切斯博羅說著就跑了回去,弄得藥房主管莫名其妙。
原來,切斯博羅想到了自己提煉出的油脂,它類似於動植物油,可是又不容易變質。他弄來了一些藥物,用他自己製作的油脂配成膏藥進行實驗。“哈哈!藥效還不錯。”於是,切斯博羅把這種膏藥定名為“凡士林”。
光譜分析法的誕生
1859年的一天,德國分析化學家本生碰到了好朋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兩人就交談起來。“我近來有一種新的發現。”本生說,“就是不管什麼物質在火焰上一燒就會出現固定的顏色。像鈉是黃色,鉀是紫色。可是最近又發現不同的物質可以燒出同樣顏色,如鉀鹽和鍶鹽都是深紅色。”
基爾霍夫聽後靈機一動,說:“我們不去看火焰的顏色,而是看它的光譜。”
“哦,好辦法。”本生眼前豁然一亮。第二天,本生和基爾霍夫聯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分光鏡,光譜分析法也隨之誕生。
1860年,本生和基爾霍夫找來礦泉水濃縮後放在燈上燒,從分光鏡裏一看,光譜裏出現了從來沒有見過的天藍色線條,就這樣,他們發現了新元素銫;1861年,兩人又在研究鋰雲母樣品的光譜時發現了兩條深紅色的線條,從而找到了新元素銣。
安全炸藥的發明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父親將瑞典的火藥廠交給諾貝爾管理。諾貝爾一邊管理一邊研究比火藥威力更大的炸藥。
有一天,工廠把裝有硝化甘油的油桶堆在海灘上準備裝船,不知什麼原因,有一個桶出現了漏洞,將一桶硝化甘油漏到了海灘的沙子上。諾貝爾想:“硝化甘油是炸藥,那麼被硝化甘油浸透的沙子會不會也是炸藥呢?”
諾貝爾不聲不響地把浸透硝化甘油的沙子帶回去做實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被硝化甘油浸過的沙子不怕衝擊和敲砸,但用火靠近時發生了爆炸。
“哈哈!好現象。”諾貝爾高興了,“這樣不就可以製成安全炸藥了嗎?”就在這個基礎上,諾貝爾經過多次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既有爆炸力又安全可靠的全新的安全炸藥。1867年,諾貝爾做了一次公開的對比實驗,使人們深信他的安全炸藥確實安全。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1869年2月17日,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結束了一天緊張的研究工作,十分疲勞地倒在沙發上。休息了一會兒後,他又繼續工作起來。結果元素的周期性變化還是沒有理出個頭緒來。
幾個星期來,他食不甘味,一個囫圇覺也沒有睡過。麵對堆積如山的資料,他有一種預感:“自己15年來縈繞在心中的研究即將迎刃而解。”這令他非常興奮。極度的疲勞使他漸漸進入夢鄉,他突然覺得元素周期表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令他感到一陣驚喜。門捷列夫隨即醒來,急忙拿起筆把夢中的元素周期表寫了下來,於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終於誕生了。
門捷列夫根據元素周期表預言了新的元素存在,這些新元素在此後相繼被科學家們發現,事實證明他的周期表完全正確。
聚氯乙烯的發明
1872年的一天,德國化學家鮑曼發現家中被盜。他仔細檢查,房間裏的生活用品及書籍都在,但放在辦公桌上的一瓶裝有氯乙烯氣體的玻璃瓶失盜。為了這瓶物質,鮑曼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這可是他心中的寶貝呀!他急忙向警察報了案。
3天後,警察抓獲了小偷,把那個玻璃瓶還給了鮑曼。他急忙打開瓶子一看,大吃一驚,那些氯乙烯氣體不見了,隻剩下一些白色粉末粘在瓶壁上。
回到實驗室,他急忙對白色粉末進行鑒定,原來是氯乙烯的聚合物——聚氯乙烯。
“這是怎麼回事呀?”鮑曼百思不得其解。
他急忙到警察局找小偷了解情況。原來小偷本以為小瓶裏裝著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回家一看,沒有裝什麼東西,就把它扔到陽台上。
鮑曼推測:“可能是陽光照射起的作用?”
他又重新製成了氯乙烯,裝在瓶子中,把它放在陽光下曬。“哇!果然製成了聚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