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扔廢電池
幹電池中含有鋅、二氧化錳和汞等對環境和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果隨便丟棄,它很容易通過汙染水質等環境,來對人體造成種種危害。所以廢舊的幹電池絕不可隨意亂扔,應當回收起來,交到相關專職部門去銷毀。
40多年前的一天,日本有個村莊發生了一起可怕的集體“發瘋”事件,有16個村民突然一起“發瘋”了。這些“瘋子”一會兒哭哭啼啼,一會兒又哈哈大笑;發作時兩手亂搖,顫抖不止,而下肢發硬僵直,如此反複發作,直至“瘋死”。事後,經多方研究調查,發現這些人喝的是同一口水井中的水,井水被嚴重汙染了,正是被汙染的井水才導致村民們“發瘋”的。
幹電池那又是什麼東西汙染了井水呢?調查人員在水井旁邊挖出了大量廢舊、破爛的幹電池。正是這些廢舊幹電池中的鋅、二氧化錳等成分,因為長期埋在地下,從而與土壤中的化學物質發生作用,生成了一種有毒鹽分。有毒鹽分再滲入地下,於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汙染了飲用水。
千電池中除了含有鋅、二氧化錳等成分,它在製造過程中還使用了一定量的汞。汞對人體來說,也是一種有害物質,它很容易通過汙染水質,來對人體造成種種危害。據統計,我國每年生產幹電池50億個,每年電池用汞量達到100噸。如果人們用完電池隨意亂丟,時間一長,這麼大量的汞汙染起環境來,簡直無法估量後果。
幹電池的發明可追溯到18世紀。1789年,意大利的生物學家伽爾巴尼用鐵棒把青蛙吊起來,然後剝去其大腿的皮,再用黃銅絲去接觸,發現青蛙腿還會抽筋。受到伽爾巴尼的青蛙實驗的啟發,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幹電池。1800年,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用銅、錫和食鹽水為材料,成功地製造出了“伏特電池”,所以後人把電壓單位用他的名字“伏特”來命名,以紀念他所作的貢獻。
郵票的齒孔
當你撕下一張郵票貼在信封上時,你可能沒有察覺到,郵票的齒孔給我們帶來多少方便啊!但是,你可知道,這小小的郵票齒孔的問世,還有過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郵票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了,由於郵票都是很小的一張,許多張郵票都是連在一起印製出來的,當時郵票上沒有齒孔,郵局工作人員為了分開這一張張的郵票,隻好用剪刀將幾十枚連成整張的郵票一張一張地剪開,出售給用戶,這樣既麻煩,又不容易裁剪整齊,非常不方便。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國倫敦下著大雪,一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飯店裏,把當天的新聞寫成稿件,分裝在幾個大信封裏,準備寄往外地的幾家報社。當他取出剛剛從郵局買來的一大張郵票,準備剪開,貼在信封上,可是到處找不到剪刀,怎麼辦?他靈機一動,從衣襟上取下別在西裝領帶上的一根別針,用針尖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一撕就拉開了。
這時,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名叫亨利·阿察爾的愛爾蘭青年,目睹了這個情景,他聯想起車票票根上的齒孔,突然有個好主意冒上心頭,他自言自語道:“如果能製作一架打孔機,把每張郵票的空隙間都打上齒孔,使用起來該多方便啊!”
於是,他就憑著新聞記者的啟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聯想,終於製造了兩台打孔機。1854年1月28日,有齒郵票正式使用。
第一個發行通用有齒郵票的國家是英國,隨後瑞典、挪威、美國等國家開始相繼使用打孔機,製造有齒郵票,從此,有齒郵票逐漸在全世界流傳開來。
郵票上的齒孔也有一定尺度規定,世界上大多數郵票的齒孔度都是一樣的。這種齒孔度是法國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發明的。這是測量在2厘米長的線段內齒孔數的簡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並且能使集郵家精確地表述齒孔的各種變異。一枚標有“齒孔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四邊上每2厘米有14個孔;標記“齒孔15×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上下邊線每厘米有15個孔,它的兩側邊每2厘米有14個孔。
手機的電磁輻射
接打手機的確會產生電磁輻射,但這種輻射量很小,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但如果手機質量不合格,或者長時間打手機,就得當心了!
手機的問世是通信技術的重大進步,它使我們能隨時隨地與家人朋友保持聯係,而不需要受固定電話才有的電話線的束縛。手機問世那富於喜劇色彩的一幕,至今還在被人們津津樂道呢——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他打出的正是世界上第一次手機通信。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手機這世界上的第一個移動電話,是打給庫帕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移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所使用的手機是一部便攜式蜂窩電話,這種手機可大啦,是現在人們所使用的手機的十幾倍大。手機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1946年,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它的體積太大,研究人員隻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這個“龐然大物”顯然不適合人們帶在身上使用,於是人們慢慢淡忘了它,一直到庫帕打出第一個移動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