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中的科學8(3 / 3)

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除了重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它在通訊技術方麵也越來越進步。當庫帕打世界第一個移動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當然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技術。到了今天,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的手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手機是通過收發無線電波也即電磁輻射,來實現通話的,所以它會產生一定量的電磁輻射。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無線電波,這就是看不見的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中產生的各種頻率的電磁輻射(如太陽光等),這樣的電磁輻射被認為是無汙染的;另一類是現代電磁設備所產生和發射的電磁輻射,它包括電台、電視台、高壓輸電線、雷達、幹擾發射機、微波加熱設備、手機等,這些電磁輻射如果超過規定的量,就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手機呼出時與網絡最初取得聯係的幾秒鍾內電磁輻射最強,因此在最初幾秒內,最好不要馬上將手機貼在耳邊接聽。

為什麼磁帶兩麵都能錄音

錄音機在進行錄音時,實際上每次隻使用磁帶的一半,當把磁帶換到另一麵錄製時,再使用另一半。但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在正反兩麵錄。

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創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跡,使聲音可以儲存和再現。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錄音時間短,錄音質量差等。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研究聲音的儲存和再現的方法,力求在留聲機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學家提出了改進留聲機的設想。史密斯這一番美妙的設想給了另一位科學家靈感。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史密斯的理論,研製出了第一台磁性錄音機。此後,許多科學家對錄音機的改進作出了貢獻。其中,美國科學家馬文·卡姆拉斯的貢獻最大。是他,把錄音機的性能提高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索尼數據帶馬文對於錄音機的關注,純屬偶然。原來,馬文有一個堂兄,愛歌唱,總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明星。在這位堂兄看來,收音機中播放的歌唱家唱得未必就比自己好。“要是我的歌聲能錄在唱片裏多好啊!”他想。於是,他找到馬文,要馬文幫忙。馬文想:用唱片錄音練習,太浪費了,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就這樣,馬文開始了對錄音機的研究。經過研究,馬文在1937年製成一台采用新原理的鋼絲錄音機。此後,馬文又對這台錄音機進行了改進,並製成了又輕又薄的塑料磁帶。當把塑料磁帶放進錄音機,用磁頭讀取時,錄音機裏就能放出事先錄製好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錄音機工作原理。

影子為什麼不是彩色的

你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嗎?在電影院裏,不知你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電影銀幕明明是白色的,但放電影時,你總會感覺在那上麵是黑的,而此時放映室裏並沒有全黑,在微弱的燈光下,仔細分辨,還是能看得出白色的銀幕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是光線與人眼的錯覺弄的把戲。大家知道,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時,光線就被擋住,它不能從物體旁邊繞過去,於是人們把物體背光後麵的這塊較黑暗的地方叫做影子。影子的亮度相比周圍其他部分要暗很多,人的視覺有很奇怪的錯覺,相對較暗的影子,反映到人眼後,我們人就覺得影子特別黑。事實上,黑白感是相對的。

生活中有了影子,就有無窮的樂趣。看過皮影戲嗎?它就是影子的“傑作”。

斑駁的影子地球上各處的影子也不同。北極圈裏是影子的“大人國”,因為那裏的太陽光斜照,影子在茫茫雪原上伸展得很長;赤道地帶是影子的“小人國”,因為那裏的太陽高懸天空,影子變得很小。

影子也可以消除掉。仔細觀察電燈光下的影子,還會發現影子中部特別黑暗,四周稍淺。影子中部特別黑暗的部分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假如把一個柱形茶葉筒放在桌上,旁邊點燃一枝蠟燭,茶葉筒就會投下清晰的影子。如果在茶葉筒旁點燃兩枝蠟燭,就會形成兩個相疊而不重合的影子。兩影相疊部分完全沒有光線射到,是全黑的,這就是本影;本影旁邊隻有一枝蠟燭可照到的地方,就是半明半暗的半影。如果點燃三枝甚至四枝蠟燭,本影部分就會逐漸縮小,半影部分會出現很多層次。

醫院裏做手術用的無影燈,就是根據上述原理製成的。它將發光強度很大的燈在燈盤上排列成圓形,合成一個大麵積的光源。這樣,就能從不同角度把光線照射到手術台上,瞧,它既保證手術視野有足夠的亮度,同時又不產生明顯的本影,給它取名無影燈,可真是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