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中的科學7
罐頭食物能保鮮
食物腐敗變質,是由於細菌在搞“破壞”。在製作罐頭食物時,工人師傅會先將食物加熱,使食物中的細菌在高溫下死亡,然後迅速密封,製成罐頭,從而阻隔了罐頭外細菌的侵擾,所以它保鮮的時間相對長得多。
青豆罐頭1795年的一天,巴黎街頭貼出一張12 000法郎獎賞的布告,懸賞征求食品貯藏法,要求在任何的氣候條件下,在任何地方都能長期貯存食品而不腐敗,還要保持味道新鮮。
當時的12 000法郎,數額巨大,吸引了很多人紛紛進行試驗和研究。在這些研究者中,有一位叫阿貝爾的巴黎人。1804年夏的一天,阿貝爾準備製作糕點,他把一些果汁煮沸,然後放進罐子裏冷卻,為了防止爬進蟲子或落進灰塵,他用軟木塞將罐子塞嚴。但當他要揉製糕點時,夥計告訴他說,庫房裏的麵粉沒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阿貝爾無可奈何地等了一個多月,終於買到了麵粉。阿貝爾重新操起了製作糕點的手藝。他想,放在罐裏的果汁肯定壞了,他準備將果汁倒掉。但它偏偏卻沒有壞!這真是奇跡。
阿貝爾靈機一動,他想,這種方法可以用來保護食品。於是他找來一些肉,裝進瓶子裏,在蒸鍋裏蒸了兩個小時,取出瓶子後,乘熱將瓶子用軟木塞塞緊,然後他又用蠟把瓶口密封嚴實。他把瓶子放到一邊,每天看看有無特殊變化,經過兩個月,他把瓶塞打開後,裏麵的肉好好的,嚐嚐也沒變味,他樂得合不攏嘴,終於成功啦!阿貝爾的食品保藏方法很快傳到歐洲各國,各國紛紛生產起罐頭食品來。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推出了一種“冷氣罐頭”和一種“熱罐頭”,真是要冷有冷,要熱有熱。日本還推出一種“活魚罐頭”,在“迷它水”中昏睡的活魚在兩三天內不會死。打開罐頭,將魚放進清水裏,10分鍾後魚會從昏睡狀態中蘇醒過來。罐頭食品越來越保鮮了。
罐頭食物也有壞掉的時候,如果發現罐頭的外表有凹陷和生鏽不平的情況,這就表明此罐頭食品很有可能腐爛變質了,所以這種罐頭最好不要買。
顫抖的聲音
聲音的傳遞速度每秒種大約為340米,而隨著震動的次數——頻率的改變,聲音的高度會跟著發生變化。當聲音遇到風力,高度就會發生改變,再加上電扇扇葉的旋轉,使聲波的反射狀態也發生了改變,所以人耳朵聽起來會感到聲音在顫抖。
風聲、雨聲、雷聲、人聲、鳥鳴、琴聲……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聲音,每天每時每刻,組成我們地球上這支合唱曲。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那我們的地球將會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寂靜世界。
不知你想過沒有,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它們又是如何傳達到我們耳朵裏讓我們聽到的呢?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這種帶能量的聲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動,讓人覺察到聲音外,它還能使其他物體振動。人能聽到聲音大部分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但固體、液體和氣體也都能傳播聲音。
當我們還看不到、聽不見遠方駛來的火車時,如果把耳朵貼著鐵軌,卻可以聽見火車的隆隆聲,這就是因為鐵軌傳聲比空氣快得多的緣故。而潛艇失事時,在水下的艇員用硬物連續敲擊潛艇鋼板,比用聲音叫喊還傳得快些。
曆史上第一個測出空氣中的聲速的人,是英國人德罕姆。那是1708年的一天,當時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頂樓,注視著19千米外正在發射的大炮,他計算大炮發出閃光後到聽見轟隆聲之間的時間,經過多次測量後取平均值,得到與現在聲速相當接近的數據:在20℃時,聲音每秒可跑343米。
聲音每秒鍾振動的次數就叫做聲波的頻率,在物理上,我們把每秒鍾振動一次,稱為1赫茲(1Hz)。人的耳朵,尤其是小孩子,可以聽見20Hz~20 000Hz之間的聲音,但是到了60歲左右,大概就隻能聽見12 000Hz以下的聲音了!而像狗、貓、蝙蝠等動物,所能聽見的聲波頻率,就比人類高出了許多!聲音除了有高低之外,還有強弱與音色的差別,女孩子的發聲頻率通常就比男孩子高,她們的聲音聽起來更尖銳些。
難聞的液化氣味
液化氣發出臭味的是添加在液化氣裏的硫醇,它充當了液化氣的“報警器”。液化氣、煤氣、天然氣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人們不易發覺。而有了臭味就可使人們警覺,馬上采取措施,防止發生爆炸、火災和中毒事故的發生。
冬天到了,門窗緊閉,房間裏生起爐火,溫暖如春。每逢這個時候,人們就互相提醒:“小心煤氣中毒!”每逢這時節,醫院裏也總有煤氣中毒的病人由救護車鳴笛急駛送來。煤氣中毒,輕者頭暈心慌、四肢無力;重者昏迷不醒,呼吸微弱,搶救不及時甚至可能死亡。
液化氣爆炸原來,煤在充分燃燒時,是不會產生煤氣的,不充分燃燒就容易產生煤氣。在冬天燒煤爐時,由於門窗緊閉,煤燃燒不充分,就很容易產生一氧化碳,再加上房間裏如果不通風,產生的一氧化碳就無法擴散到室外去,人吸多了就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