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中的科學7(2 / 3)

一氧化碳沒有顏色,也沒有氣味,被人吸入後,透過肺泡進入血液,搶先和負責輸送氧氣的紅血球裏的血紅蛋白結合。一氧化碳和血紅蛋白結合的能力比氧氣強二三百倍,它抓住了血紅蛋白就緊緊抱住不放,使血紅蛋白喪失了和氧結合的能力。人斷絕了氧氣的供應,就會頭暈心慌,昏迷不醒,甚至死亡。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萬分之幾的時候,人就會中毒。

不管是煤氣,還是天然氣或液化氣,它們本身的燃燒氣體是沒有臭味的,這樣一旦發生泄露,就會發生危險。所以人們想出加臭味的辦法來“報警”。什麼樣的物質可以擔任“臭味報警”的角色呢?人們發現,由硫醇擔當這個角色,再好也不過啦。硫醇是一類奇臭難聞的物質,黃鼠狼的屁臭氣衝天,就是由於含有硫醇。人們的嗅覺對硫醇的臭味非常敏感。因此,生產液化石油氣的工廠特意在燃料氣裏摻進一點點這種臭得出奇的硫醇,充當“臭味報警員”,以便人聞到這種臭味時,可以及早發覺,趕快采取措施。

天然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燃燒時多多少少會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產生,同時也會產生其他一些有害氣體,所以,如果你家用的是天然氣,一定要注意室內的通風。

藍色的火焰

藍色的火焰火焰分為外焰和內焰兩種,外焰是指火焰外麵的那層,這一層能接觸到大量的氧氣,可以充分地燃燒,所以外焰的溫度比內焰高。火的溫度越低,發出的光越接近紅色,溫度越高,發出的光越接近藍色。當煤氣燃燒時,因為它外焰溫度高,所以是藍色的。

你知道嗎?溫度不同,火的顏色也不一樣呢。通常情況下,火的顏色和溫度有如下關係:深紅:600℃;鮮紅:1 000℃;橙黃:3 000℃;黃白:6 000℃;白色:12 000℃—15 000℃;藍白:25 000℃以上。人們經常所說的“爐火純青”,就是形容爐火溫度高,當爐火的溫度超過25 000℃時,火的顏色就是青色的

煤氣是用煤作原料製造的,它來自城市的煤氣廠。可你知道煤氣是怎麼來的嗎?

人類在2000多年前就已發現了蘊藏在地下的煤,並一直采用直接燃燒的辦法來得到熱量,這種方法不僅沒有充分利用煤的價值,而且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而把煤變成煤氣,大大提高了煤的使用率,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正是英國化學家威廉·梅爾道克。

1792年的一天,梅爾道克在研究煤礦物質時,想起了童年時代玩煤時把煤裝進水壺加熱的遊戲。於是,他把煤放進水壺裏,並在壺嘴上接起一根長長的鐵管,鐵管另一端引到客廳。然後,他拎著水壺進了廚房,點火給水壺加熱,過了一會兒,他拿火柴在鐵管口點起一團藍色的火焰,這就是煤氣!

就這樣,梅爾道克發明了煤氣。後來,他在自己的公司大樓裏舉行煤氣燈照明活動,隻見樓頂上一排煤氣燈在濃濃的夜色中大放光芒,引得不少市民駐足觀看,流連忘返。

奶糖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奶糖是用牛奶、糖、麥芽糖和牛油等一起混合製成的。當這些原料被運到工廠後,工人把它們放進大鍋裏煮,一直煮成黏稠狀,再撈出來切成小塊,冷凝後就變成了奶糖。

糖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人體必須補充的四種營養成分裏,糖名列其中。科學家發現,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喜歡甜昧了,甜味是嬰兒第一種能分辨的味道呢。洗熱水澡前吃一點糖果,可防止頭暈或虛脫;活動量大時,半小時前適量吃些糖可補充能量,保持精力充沛,身體靈活;饑餓疲勞時吃糖,會迅速糾正低血糖症狀;餐前2小時吃些糖不僅不影響食欲,還可補充能量,利於生長發育……嗬嗬,怪不得你這麼喜歡吃糖了。

奶糖可是,伴隨著自己的長大,糖果總被大人們冠上“不健康”、“對牙齒不好”的“罪名”。的確,糖吃多了也不好,糖會帶來肥胖症、齲齒、糖尿病等疾病,所以,你吃糖的時候可要有節製呀。

食糖是糖的總稱。由於加工環節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加工工藝不同、專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為不同的品種,如原糖、綿白糖、白砂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紅糖等。工業和日常消費量最大的食品糖為白砂糖,也叫白糖。目前,全世界的糖產量每年有近億噸,其中蘭分之二是白糖。

不同地區的人,稱呼糖的名字也不一樣,古希臘人將糖叫做“印度鹽”,古羅馬人則稱糖為“印度蜜”。

我國早在唐代就製出冰糖。8世紀70年代也就是唐代大曆年間,有一位名叫鄒和尚的僧人,首創了窨製糖霜(冰糖)的技術。這位鄒和尚稱這種糖為“霜”,以後人們便稱之為“糖霜”。又因其透明如“冰”,也稱為“糖冰”,後來又演變為“冰糖”。

洗不掉的碗上畫

我們常用的碗多是瓷碗,這種碗是用泥土經高溫燒製而成。從窯裏剛燒出的碗還隻是粗糙的土坯,為了美觀,工人便用一種顏料在碗上畫上圖案,再塗上一層釉,經過一些特殊工藝,這樣做出來的碗就不會掉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