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路旁常見的交通標識牌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但那些在夜晚能反光或者變色的標識牌,它的上麵塗有一層薄薄的鉛膜,鉛膜的表麵粘有一些像小麥粉一樣細小的玻璃珠。這些小玻璃珠聚集射來的光線,使鉛膜的反光性能變得更好。當燈光或陽光照射到標識牌時,它就會把光線反射回去,使牌子的顏色發生變化,或者讓牌子變得更醒目,使行人與司機更容易辨認。
如此神奇的玻璃微珠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生產過程是這樣的:先把原料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熔化成玻璃液,玻璃液經過特殊的噴嘴形成許多霧狀液滴,這些液滴在表麵張力的作用下自動形成規則的球形,冷卻後再經過一定的處理,就得到非常有用的玻璃微珠。
用玻璃微珠可以製造許多回歸反光材料,比如發光布,反光塗料,反光油墨等等。這些材料的使用範圍遍及公安、交通、消防、鐵路、煤礦等部門,在勞防用品及民用產品中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反光材料之所以能夠反光,主要在於絕大部分反光材料中都含有一種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將入射光按原路反射回光源處,形成回歸反射現象。由於它將光線幾乎全部集中在一個非常小的角度範圍內反射回去,所以其亮度就遠遠高於普通的物體。
鋼筆裏的墨水
鋼筆的筆尖中心部分有一條非常細小的裂縫,這個裂縫的大小正好控製墨水流量,使它適當流出。如果對鋼筆尖用力,裂縫就會變大,墨水流出量就增加。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誌著鋼筆正式誕生了。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很不方便。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華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自來水鋼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它巧妙地采用了活塞來吸墨水。鋼筆就這樣一步步發展,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鋼筆。
而鋼筆的“兄弟”圓珠筆則誕生得晚一些,1888年,繼華特曼發明自來水筆4年後,美國的勞比提出一種全新概念的筆,它不同於自來水筆,而是在筆尖上裝上一個圓球,書寫時,隨著小圓球的滾動,把墨水留在紙上,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圓珠筆”。令人遺憾的是,勞比的嚐試失敗了,一方麵因為圓珠滾動不靈,寫不出字;另一方麵,通過圓珠流出的墨水無法控製,會大量漏水。這項發明被耽擱了下來。
半個多世紀後的1943年,匈牙利某印刷廠名叫拉茲羅·約瑟夫·比克的校對員製成了圓珠筆。
比克找來一根圓管,裝上油質顏料,把自來水鋼筆尖改成鋼珠,於是,世界上第一枝圓珠筆誕生了。後來,比克將這項發明提供給英國皇家空軍。不久,英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廠就推出了首批商業化的圓珠筆。
當時,美國有位名叫雷諾的商人決定投資大批量生產這種圓珠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原子彈在美國製造成功!為了聳人聽聞、招徠顧客,雷諾別出心裁地將他生產銷售的圓珠筆稱做“原子筆”。圓珠筆就這樣走進了與鋼筆抗衡的時代。
不吸水的塑料布
棉布裏有許多縫隙,這些縫隙可以吸取茶水,而塑料布表麵很嚴密,茶水根本滲不進去。
如果你到水邊去玩水,沒有注意到衣服的下擺已浸在水中,過一會兒,當你上岸時,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水居然往高處流,打濕下擺衣服的水漫到衣服上部分來,把衣服濕了一大片!明明水隻浸到衣服的一小部分,可是衣服卻濕了一大塊,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吧,其實道理很簡單。
毛巾原來水能夠沿著兩端有開口的細管或細縫移動,包括上升及下降,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毛細現象,也叫做毛細管現象。如果水是倒在地板、桌墊等表麵光滑的地方時,因為這些地方沒有細縫,因此不會發生毛細管現象,但是水若是倒在衛生紙、手帕、毛巾、報紙等表麵有許多細縫的物體上,則水便會沿著細縫上升或擴散。所以水不一定都往低處流,隻要有一條細線,它便能源源不絕地向上或向四麵八方移動。
並不是每一種物體放進水中,它的毛細現象都一樣。如果把宣紙、銅版紙和圖畫紙的一角浸入紅色的水中,呆2分鍾後,你會發現宣紙染紅的麵積最大,鋼版紙當然是最難染的了。這是因為宣紙的空隙比較多,容易發生毛細現象,而銅版紙的表麵太光滑,幾乎沒空隙,要產生明顯的毛細現象,所以很難!
生活中處處都有這種毛細現象發生。像抹布可以擦幹濕桌麵,毛巾、報紙可以吸水,酒精燈裏的酒精會沿著棉線上升,蠟燭的蠟油也會沿著棉線上升等等,都是毛細現象。下雨時,過多的水會往低的地方流動,有些會流到水溝或河流,有些會蒸發到空氣中,還有些會滲透到地底下,形成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