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德國英國18—19世紀初建築(3 / 3)

德累斯頓的大型建築仍然有鮮明的巴洛克風味,城市風貌非常活潑華麗,因此被稱為“巴洛克的珍珠”,但它的宮廷劇場(1869年)和老劇場(1838-1841年建,1871-1879年重建)是古典複興式的,設計人都是賽普爾(1803-1879年)。老劇場的觀眾廳是馬蹄形5層包廂式,劇場的正麵因此隨著觀眾廳而呈弧形。賽普爾主張:“建築的外部形體應由內部的形體決定”,而內部形體則由功能決定。這個主張就很有後來的現代主義建築的味道了。

維也納的國會大廈(1843年)是古典複興出色的建築物之一,很清秀典雅,構圖富有變化。

哥特複興

詩人歌德(1749-1832年)在1773年為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寫下了頌詞。他說:“它像一棵崇高的、濃蔭廣覆的上帝之樹騰空而起,它有成千枝幹,百萬細梢,葉片像海洋中的砂。它把上帝——它的主人——的光榮向周圍的人們訴說……直到細枝末節,都經過剪裁,一切於整體適合。看呀,這建築物堅實地屹立在大地上,卻遨遊太空。它們雕鏤得多纖細呀,卻又結實不壞……弟兄們,站住!細細地觀看強有力的、豪邁的日耳曼精神所產生的最深刻的真理的意識吧……親愛的年青人,不要被現代軟弱的口齒不清的美學教條弄得在豪邁的偉大之前像姑娘家一樣扭扭捏捏”。他把哥特建築當作日耳曼精神的體現來歌頌,因為日耳曼人和哥特人源出一係,代表了當時竭力強化日耳曼精神以求德國統一的思潮。在這種思潮作用下,展開了大規模的修複工作。完成了早在中世紀開始建造的科隆主教堂(1248—19世紀)和烏爾姆主教堂(1377年—1477年)。烏爾姆主教堂是單塔式的,塔高160米,科隆主教的一對鍾塔最終高152米,它們的塔是哥特式教堂中最高的。科隆主教堂總長140米,中廳寬12.6米,高45.7米,是最大的哥特主教堂之一。同時重建了一些中世紀的寨堡。

重要的哥特複興建築物是維也納的虔信教堂(1853—1870)和維也納的市政廳,後者的折衷主義色彩很濃,但形式仍不乏新穎的創造,很清秀典雅。它建造於1872年,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責成德國建築師弗利德裏希·馮·施密特建造的。這座高達99米的新哥特式建築象徵著市民覺悟的提高。相傳,市政廳旁邊的感恩教堂高100米,市政廳不得超過這高度。聰明的維也納人在市政廳塔樓的尖頂上又加上了一尊高達3.4米的《市政廳鐵人》,與教會權力抗衡。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的議會大廈(1855—1870)也是哥特複興式的。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