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德國英國18—19世紀初建築(2 / 3)

古典複興建築在普魯士一直延續到19世紀後半,柏林的國家美術館(1866-1876年)是晚期的代表。

克侖茲與慕尼黑的建築

德國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師。在柏林從吉利學習。1816年以後他的事業集中在慕尼黑,曾任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路德維希一世的宮廷建築師。他熱愛希臘建築,設計了許多希臘複興式的傑作。如:格利普托切克雕像廳、慕尼黑紀念門(1846-1863)、瓦哈拉神廟(1831-1842)和新愛爾米塔什博物館(1839-1849,俄羅斯聖彼得堡)等。上屬於折衷主義,曾設計過一些文藝複興式的建築,如慕尼黑王宮的王殿(1826-1835)、慶典大廳(1833)和新拜占庭式的萬聖教堂(1827)等。

雕刻品陳列館在中央火車站與新舊國王美術館之間慕尼黑的廣場周圍,還矗立著三座不同類型的陳列館,和前述兩座重量級的美術館,連接成一個目當完整的博物館區。而這座雕刻品陳列館就座落在北側,被一大片綠地包圍,其間的收集之古代雕刻。當路德維希一世還是王儲時,曾前往意大利、希臘旅遊,而對古代各種雕刻作品產生熱愛,從此即大量地歐洲各地收購此類作品;登基之後,為安置這些珍藏,路德維希一世就在1816年命建築師克侖茲在慕尼黑的廣場南北兩側各建造一座希臘的陳列館,北側專門陳列雕刻品,南側則收藏古希臘、羅馬的陶器、金屬工藝品、小裝飾等美術品。這兩座均采希臘式列柱門廊和三角門楣的美麗建築,在1830年完工後即擔負館藏工作直到今天。雕刻品陳列館和相對而立的古代美術品收藏。

雷艮斯堡偉人紀念堂在一座小山上,完全抄襲帕提農,也是正麵8棵多立克柱,側麵17棵。但屋架是鐵的,有玻璃天窗,是新的建築因素,可惜完全埋沒在舊形式裏。它在多瑙河邊的小山上,山高90米,上山的道路曲曲折折,重重疊疊,很雄偉。路德維希一世說:“偉人紀念堂一造起來,日耳曼人離開它的時候會更像日耳曼人,比他來的時候更好”。建築的國家性政治意義很明確。

巴伐裏亞光榮紀念堂模仿帕迦瑪的宙斯祭壇,但沒有高高的基座,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它立在高處,前麵有筆直的大台階,台階頂端,紀念堂前院正中,立著高大的女像,全身希臘裝束,雙手高舉著象征榮譽的桂葉。她是構圖的垂直中心,紀念堂的柱廊權僅起烘托她的作用,給她做背景,反比她的巨大尺度。這組紀念物比較完整。

雕刻陳列館在慕尼黑城門裏邊一側,中央部分完全用神廟式的構圖。它對麵是繪畫陳列館(Pinacothek),仿文藝複興式的。它們同城門構成一個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