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經濟恢複,逐漸強大的資產階級,為了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反對祖國的四分五裂狀態。在拿破侖戰爭的衝擊下,諸侯國經過兼並,數量大大減少。比較重要的諸侯國裏,實行了資產階級的改革。
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是德國建築藝術碩果累累的時期,也是德國巴洛克建築繁榮的時期。當時,3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親王、主教為樹立絕對君權和適應宮廷禮儀,仿效巴黎的凡爾賽宮,紛紛建造豪華宮殿,借以表現至高的權力和富貴尊榮。所以,這時期,大型的公共建築物在諸侯國的範圍內都是國家性的。德國的一些大城市,柏林、德累斯登、維也納、慕尼黑等,都在這時期造成了一批相當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物,水平很高,決定了市中心的麵貌。
諸侯們在高漲的資產階級反對情緒的壓力下,忙著標榜“開明專製”,羅致人才,談論哲學,甚至談論啟蒙思想。所以,在德國也興起了古典複興的建築潮流。由於溫克爾曼和萊辛(1729—1781年)等人的提倡,後來又有意同拿破侖區別,德國的古典複興主要的是希臘複興。
在為建立統—的國家而鬥爭時,一些人借用哥特建築宣揚日耳曼的民族精神。他們認為歐洲中世紀的神話是日耳曼人創立的。因此,19世紀上半葉,哥特複興建築在德國也相當流行。
勃蘭登堡大門
德國古典複興的第一個比較成熟的作品是柏林的勃蘭登堡大門(1788—1791)。它是柏林的標誌。此門始建於1788年,曆時三載完工。它以古然希臘雅典衛城的柱廊式山門為藍要築成,高26米,寬65米,進深11米。它的主體仿雅典衛城的山門,用6棵希臘多立克式柱子,但上部卻用羅馬式的女兒牆代替了希臘式的山花,為的是在上麵安置四駕馬車的群雕。它沒有衛城山門的深度,也沒有凱旋門的厚重,所以不很雄偉。左右隱隱模仿山門的兩翼,但因為用了山花,構圖的獨立性過於大了,同大門主體不夠協調。
門內有五條通道,中間的一道最寬,原為皇室禦道。勃蘭登堡門通體用白色砂岩條石砌成,門兩旁各有六根巨柱,氣勢雄厚。門上在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的青銅像。她頭戴桂冠,背插雙翅,左手執轡,右手握杖,立在飛馳的兩輪四馬戰車上,英姿颯爽,形象生動。這座神像連同四馬戰車在1807年被拿破侖當作戰利品帶走,但七年後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命運之門”。在過去的兩百年裏,勃蘭登堡門目睹了多少興衰榮辱:普魯士的軍隊曾從門下凱旋而歸;希特勒曾驅趕成千上萬的人充當炮灰,從門下出發“征服世界”。柏林牆建成後,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牆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牆的象征地段。1990年柏林牆倒塌時,這裏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國統一象征。
申克爾與宮廷劇院
1818-1821年間建造了宮廷劇院。雖然設計人,柏林古典複興建築最傑出的代表申克爾(1781-1814年)竭力主張按照古希臘的露天半圓劇場的形製來建這個劇場,但是,嚴格地維護著封建等級製的宮廷不能容忍簡樸的半圓形觀眾席,他們對豪華場麵和機關布景的愛好也不能滿足於那一小塊表演區。因此,觀眾廳仍然隻能是5層包廂式的,一共1821座,舞台也是箱形的。申克爾把化妝室和其他後台附屬房間放到劇院的一側,在另一側設了一個院子,所以劇院的立麵展開得比較寬,同前麵的廣場比較配稱。中央是突起的觀眾廳和它的前廳的柱廊,立麵上都有山花,造成輪廓的變化,構圖很有層次,且主次分明。建築處理新穎,細節簡潔。窗子多而密,牆麵很少,比較親切平易。因此,前麵6根柱子的愛奧尼式的柱廊,隻加強了人口,突出了公共演出建築的性格,而並不顯得廟宇般的莊嚴。申克爾設計的舊博物館大廈(1824—1828年,當時叫新博物館)和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是同時建造的,構圖更單純,嚴峻得多。正麵是簡簡單單的一長列希臘愛奧尼式柱廊,19間。廊子裏牆上作華麗的壁畫,鮮豔明亮,一方麵把柱廊襯托得格外明確端莊,一方麵使長長的柱廊免於單調枯燥。它的中央大廳是仿羅馬萬神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