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俄羅斯人民在全境內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是整個民族經過幾個世紀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取得的。在這個民族複興時期,人民的民族意識十分強烈,匠師們一不到外國去搬運建築形式,二不因襲宮廷建築的陳舊形式,他們麵向民間,到民間傳統的木建築中去尋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紀念碑的藝術構思。16世紀,俄羅斯產生了既不同於拜占庭的,又不同於西歐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紀念性建築,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社會的分化,必定會導致文化的分化。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包含著統治階級的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文化,但統一的民族文化是客觀存在著的。不同文化的矛盾,一般地是在統一的民族文化中發生的。沒有共同的文化,根本就不能形成為一個民族。
同樣,建築文化盡管也有統治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區別,但統一的民族建築文化也還是存在著的,它反映著民族的共同的曆史社會背景和共同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在兩種建築文化之間,仍然有許多基本的價值標準是一樣的。例如,認知判斷和審美判斷並不總是相反的,實際上,有許多還是相同的。
既然存在統一的建築文化,所以不同的建築文化在大多場合下主要是差異,而不是互相背反,像在古希臘柱式發展過程中和歐洲中世紀教堂發展中所見到的。
沃土涅謝尼亞教堂
16世紀中葉俄羅斯獨立與統一的紀念碑之一,莫斯科郊區科洛敏斯基村的離宮裏的沃土涅謝尼亞教堂(1532年),拋棄了幾百年來正教教堂的拜占庭傳統,采用了民間木構的帳篷頂墩式教堂的形製。它是最早的國家性墩式教堂,全用白色石頭造成,全高大約62米。它名為教堂,其實內部隻有60多平米,不宜於宗教儀式。它是一座真正的紀念碑。
墩式的主體分為兩部分,下部十字形,上部八邊形,它們之間用3層重疊的花瓣形(船底形)裝飾物過渡。頂子是個八邊形的瘦高的錐體。整個建築物,上層比下層窄,比下層矮,窗子和壁柱越往上越小,豎向分劃和豎線條顯著,屋頂峭拔,再加上重重疊疊的花瓣形裝飾,都造成向上衝天而起的動勢。
伊凡雷帝鍾塔
大致和標誌著俄羅斯人民獨立的偉大建築華西裏·伯拉仁內教堂同時,在莫斯科克裏姆林裏建造了伊凡雷帝鍾塔(1505-1600年),它高達80米,非常雄偉,是克裏姆林建築群的垂直軸線,給了高高圍牆裏的建築群一個外向的因素,使克裏姆林成了莫斯科城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克裏姆林建築群公共的性格。1505—1508年間,伊凡雷帝委托意大利建築師(Bon
le
Friazine)設計了這座塔。俄羅斯人民在伊凡雷帝領導下打敗蒙古占領者,解放了全部領土之後47年,1599年,由人民英雄鮑裏斯·格都諾夫下令加高,達到最終的高度。它是又一場偉大的人民勝利的紀念碑,它的最後構思和華西裏·伯拉仁內教堂一樣,突出圍牆,走向人民。1812年,拿破侖下令炸毀了這座建築,後來重新恢複。
鍾塔全身用白石砌築,八邊形,分為5段,以金色的盔頂結束:在它的北側又有兩座比較矮的鍾塔教堂(1532—1543年),緊靠著它,形成一個小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