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紀,是德意誌多災多難的時期。16世紀上半葉以宗教改革為導火線的平民革命失敗了。17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國家的軍隊開到德國來混戰了30年。戰爭的結果是承認296個諸侯國和1000個以上的騎士領地完全獨立。法國和瑞典獲得了幹預德國內部事務的權力。城市經濟大大衰落,資產階級向貴族卑躬屈節,連新教教會也參加了對進步思想文化的殘酷迫害。這樣,德國的封建勢力就頑固地維持下來了。
因此,這時期德國建築的地方性很強,遲遲不能形成有比較大的影響的新。形製和形式,長期都有中世紀的流風遺韻,雖然濃鬱的鄉土氣息沁人心脾,但閉塞停滯,畢竟是不利於進步的。
18世紀,有一些諸侯國脫穎而出,如普魯士和奧地利,漸成大國,在它們的領域裏,建築有了明顯的變化,獲得比較大的成就。
奧特海因裏希堡宮
最能代表德國文藝複興式的建築是海德堡帕拉丁選帝侯的奧特海因裏希堡宮殿,建於1556~1559年。它是以意大利式宮殿為藍本設計的,壁麵用愛奧尼克式和科林斯式壁柱規則劃分。在窗間牆和三角楣上裝飾有大量的浮雕,以及高聳的坡頂,則體現出有別於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德國哥特式傳統。1693年,路易十四的軍隊入侵並焚毀了這座有著“德國縮影”之稱的海德堡。
維也納的卡爾斯赫教堂
維也納的卡爾斯赫教堂是奧地利巴洛克建築家埃爾拉哈(1656~1723)的代表作,建於1715年。教堂中央空間平麵呈橢圓形,穹頂高居於鼓座之上,成為內部空間的焦點。同時橢圓形拉長的縱軸線也被入口和祭壇方向空間的深度進一步加強,形成稍弱但也明確指問祭壇的運動方向。教堂的門廳被橫向展開,與縱軸線形成對比。外觀上穹頂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在拉得很寬的雙塔之間的一對紀功柱的大小和位置恰當地豐富了立麵構圖的效果。
威斯朝聖大教堂
位於巴伐利亞南部的威斯朝聖大教堂建於1745~1754年,亦稱威斯天路教堂。距慕尼黑西南約70千米。維斯大教堂的建築曆史頗有戲劇性。據說源起於一位叫瑪利亞·羅麗的村婦,公元1734年瑪利亞·羅麗請回一尊耶穌木雕,木雕中的耶穌身披鐵索,正在遭受鞭刑。公元1738年的一天,她突然發現耶穌流下了淚水。此消息驚動了各方朝拜者,他們紛紛來到維斯村朝拜耶穌,於是人們在維斯村建造了一座小禮拜堂。公元1746年10月,又開始建造維斯大教堂。公元1749年人們將那尊耶穌木雕像安放在維斯大教堂的大廳裏。公元1754年教堂落成。維斯教堂由寬25米,長29米的橢圓形長廊和長方形大廳組成。教堂結構諧調,空間寬廣,具有大方典雅的裝飾。
威斯朝聖大教堂也是德國洛可可教堂的傑作,它的設計師是齊默爾曼兄弟。主殿呈橢圓形,長軸為主軸,前端為半圓形入口,後端為縱長型的司祭席。教堂的內部特別是牆體上部和天花板交彙處滿布藤蔓渦紋,以及許多嬉戲其間的小天使,恰與樸素的外表形成鮮明對比。祭壇部分裝飾尤為精彩,布道者在這樣的地方說出的話怎能不讓信徒們心動翩翩,仿佛天堂就在眼前。在祭壇的中心陳放著一尊身纏鐵鏈遭受鞭笞的耶穌木雕像,傳說有一天從耶穌眼裏流出了眼淚,從而引來無數的朝聖者,這座教堂就是因此而建。
維爾茨堡宮
這座德國最大最漂亮最奢華浮誇的宮殿,是在兩位先後繼位的王室大主教的資助下興建的。由一批以諾伊曼為首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油漆師、雕刻家和泥水匠共同建造的。四周圍繞著美麗的花園。
自從1803年以來一直處在巴伐利亞州的管轄之下,它以和諧的對稱之美而著稱,是德國南部巴洛克時期最為宏偉精美的建築。凡到過這裏的人,無不為它氣勢恢宏的設計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主教宮殿前麵飾以淺黃色的沙石;站在排列整齊的豪華的房間裏,美麗的花園、寬大的樓梯以及富麗堂皇的中央大廳盡收眼底、一覽無餘:巴洛克式的建築,豐富的雕飾,整體巍巍壯觀,而每一部分又是及其精美纖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