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尼德蘭16—18世紀建築(1 / 2)

16世紀,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597年,北部的荷蘭發生了民主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荷蘭聯省共和國。從此,荷蘭的經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到17世紀成了歐洲資產階級的思想中心之一。

革命前後,這裏都沒有建造大教堂,也沒有建造大宮殿。而是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它的民主製度,忙著建造市政廳、交易所、錢莊、行會大樓等等。

但在尼德蘭南部,由於仍然在西班牙統治之下,耶穌會的巴洛克式天主教堂還是17世紀重要的建築物,雖然世俗建築更有成就。

意大利的和法國的建築對尼德蘭建築都有影響,但因為尼德蘭在中世紀時市民文化就相當發達,相應的世俗建築的水平很高,所以,它自己獨特的傳統很強。反過來,荷蘭的磚建築對法國和英國的建築也發生過不小的影響。

安特衛普市政廳

大約在佛羅倫薩文藝複興誕生的同時,在藝術的某些領域比如繪畫,文藝複興也已在經濟同樣發達的尼德蘭城市中發展起來。但在建築領域,由於尼德蘭身處哥特的腹地,與意大利相距甚遠,文藝複興的直到16世紀後半葉才真正取代哥特進入尼德蘭。

位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金融和工商業中心。建於1561~1565年由弗裏恩特(1514~1575)設計的市政廳,是低地地區文藝複興建築的早期代表。

建築外觀四層,壁麵構成基本上是意大利。它的屋頂十分陡峭,是與溫暖的意大利不同的北方地區建築特有的。其中央部分特別突出,用古典柱式來表達哥特建築那種高聳壯麗的立麵形象,在第一級屋頂上的兩根方尖碑更增加了中央部分向上的氣勢,與水平舒展的兩翼形成對比。底層用重塊石做成基座層,以上3層用疊柱式,作水平分劃,層高不大而窗子占滿開間。頂層比較矮,作外廊,所以尺度宜人,親切而開朗。但是它中央三開間向前凸出,上麵作台階式的山花,裝飾著方尖碑和雕像,儼然是一個傳統的以山牆為正麵的立麵構圖,它的垂直形體同兩側水平展開的部分相對比,很生動。而中央部分顯著地占著主導地位,統率著整個立麵。共同的水平分劃又把中央部分同兩個側翼聯係在一起,所以立麵是統一完整的。

同時,安特衛普市政廳的中央部分用3/4柱的雙柱,兩側的是薄壁柱;中央部分的窗子是發券的,兩側的是方額的;中央部分的開間比兩側的大得多,窗下牆用花欄杆做裝飾,山花非常華麗,這些更加加強了中央部分的統率作用。

阿姆斯特丹前市政廳

16世紀中葉,受宗教改革運動的衝擊,信奉新教的尼德蘭北部地區掀起了反抗天主教西班牙統治的運動。1579年,他們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建立了獨立的聯省共和國,即今天的荷蘭。在經過艱苦的戰爭後,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結束了宗教戰爭,並使荷蘭的獨立獲得承認。為紀念這一盛事,阿姆斯特丹人決定建造一座市政廳,由坎彭(J.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