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西班牙16—18世紀建築(1 / 2)

15世紀末,西班牙人驅逐了伊斯蘭侵略者,建立了統一的天主教國家。16世紀前半葉,版圖擴大到南意大利、西西裏和尼德蘭,在美洲建立了廣大的殖民地。但西班牙本土並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所以,16世紀後半葉,殖民事業受挫,尼德蘭爆發了革命之後,封建貴族和天主教的耶穌會瘋狂地鎮壓一切進步因素。長期內,西班牙的國王又是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因此,西班牙的反動勢力影響到全歐洲。

這些曆史情況明顯地影響著西班牙的建築。首先,宮廷建築的規模很大。其次,繼續建造天主教堂,填補摩爾人占領時期幾世紀的空白。教堂采用哥特式的,雖然在別的國家,哥特式已經失去了生命力。第三,15世紀下半葉和16世紀,主要在世俗建築中,阿拉伯的伊斯蘭建築裝飾手法遺風還很盛,和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柱式細部相結合,形成西班牙獨特的建築裝飾,名為“銀匠式”,因為它們像金銀細工那樣精巧繁密。第四,西班牙是耶穌教團的老巢,天主教堂建築中流行巴洛克式,而且怪誕堆砌到了荒唐的地步,稱為“超級巴洛克”。

格拉那達的查理五世離宮

151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在他外祖父斐迪南五世去世後繼承了西班牙王位,而後,在他祖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年在位)去世後,又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在他的管轄下,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達到了曆史上的頂峰,包括今日的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奧地利、尼德蘭、法國的一部分以及西班牙在美洲除北美和巴西外的全部殖民地。

1526年,查理五世在西班牙格拉納達的前穆斯林王宮阿爾罕布拉宮中修建了一座離宮,由從意大利學成歸國的西班牙建築家馬丘卡設計,標誌著西班牙建築開始正式接受意大利文藝複興。王宮的立麵外觀也是源於伯拉孟特的拉斐爾府邸。它的平麵為方形,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天井,周圍環繞著多立克式和愛奧尼克式的雙層柱廊。

埃斯庫裏阿爾宮

西班牙埃斯庫裏阿爾宮1559年至1584年建於馬德裏西北48千米的曠野中,是當時統治西班牙的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王朝為自己建造的皇宮。皇宮規模宏大,內有16個大小庭院,86座樓梯,89個水池,它的平麵為方形,南北長208米,東西寬162米。主要由六大部分組成:處於西麵正入口的王室大院之東是一個希臘十字式的教堂,教堂中央是大穹窿,四角有塔樓,地底下是皇族的陵墓,意大利建築師維尼奧拉曾參加設計;大院之南是修道院;大院之北是神學院與大學;教堂之南是綠化庭園,周圍是宗教用房;教堂之北是政府辦公處;皇帝的起居部分在教堂神龕後突出的地方。整個布局條理分明,分區明確,表現了文藝複興的特點,外型除了文藝複興的簡潔整齊外,還保存有西班牙哥特式的傳統。建築師是鮑蒂斯達和埃瑞拉。

整座宮殿全用灰色花崗岩造成,牆麵幾乎沒有先前建築那種繁雜的裝飾,牆麵樸素,窗子也被簡化成洞口,紀念性很強,符合腓力二世對它的“形式要簡單,氣氛要莊嚴,高尚而不傲慢,尊貴而不虛誇”的要求。埃斯庫裏阿爾宮建成以後,轟動了歐洲各個宮廷,成為包括路易十四在內的歐洲許多君主的效法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