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2 / 3)

盧浮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位於首都巴黎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曆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製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曆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

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複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多達數十萬件。最著名的有米開朗基羅的《勝利女神》、《戀愛之神》、《奴隸》,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岩間聖母》及維納斯女神雕像等稀世珍品。每年有數百萬遊人來此參觀。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盧浮宮最壯觀的部分——大畫廊。這是一個長達300米的華麗的走廊,走廊非常長,亨利在這裏栽滿了樹木,還養了鳥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騎著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國曆史上著名的國王,他被稱為太陽國王。他登基時隻有5歲,在盧浮宮做了72年的國王——法國曆史上最長的時代。路易十四把盧浮宮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並在庭院外麵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畫廊。他購買了歐洲各派的繪畫,包括卡什代、倫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戀藝術和建築,致使法國的金庫空虛。路易十六在位期間,爆發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盧浮宮“競技場”院子裏建立了法國革命的第一個斷頭台。

巴黎的盧森堡宮

1613年,瑪麗·德·美迪西斯王後買下了法朗索瓦·德·盧森堡的公館,並於1615年委托建築師薩羅蒙·德·布洛斯設計建造一座能令她想起意大利故鄉佛羅倫薩的皮迪宮的美麗宮殿。美迪西斯王後從1625年起便入住盧森堡宮。

盧森堡宮在1795年督政府時期,而後又於1799年年底用作保守黨參議院之前,曾一度當過監獄。盧森堡宮成為參議院後,曾作了大規模的修繕,以便適應新的議會功能需要。宮內布局也於1799年至1805年間由建築師夏爾格蘭作了徹底變動。通往二樓的主樓梯被從大樓中間部位移至大樓西側,由此騰出空間,用於修建會議大廳。

1814年,盧森堡宮被定為貴族院所在地。為了解決七月王朝時期增加議員後會議廳座席緊缺,建築師阿爾封斯·德·基索爾把大樓朝南的正麵往公園前移三十米,從而獲得了足夠空間,修建了如今依然保持原狀的圖書館和半圓會場。拿破侖三世下令取消了主樓三個大廳之間的隔牆,形成了原先稱為“禦座廳”、現在改名為“聚會廳”的大長廊。第二帝國時期,盧森堡宮複歸參議院。

第二帝國敗落後,盧森堡宮曾一度成為塞納河省行政公署。1879年,當政府權力機關從凡爾賽遷返至巴黎時,盧森堡宮再次作為參議院辦公地。

盧森堡宮的內部陳設多為新哥特式;圖書館天花板飾畫為德拉庫瓦(Delacroix)的作品;此外還有樊圖爾登(Van

Thulden)的圓形畫像、讓·莫尼埃(Jean

Monnier)的天花板裝飾畫,等等。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原是一個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爾賽樹林中造的狩獵宮。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華的王宮。1678年,由古典主義建築的大師於·阿·孟沙擔任凡爾賽宮的主要建築師,於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全宮占地111萬平方米。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正宮朝東西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頂建築摒棄了巴羅克的圓頂和法國傳統有尖頂建築,采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凡爾賽宮的外觀宏偉、壯觀,內部陳設和裝璜更富於藝術魅力。500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內壁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配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

他把西立麵中央11個開間,加上從兩端各取出4開間,造了一個長達19開間的大廳,廳長73米,高13米,寬10米,是是凡爾賽最主要的大廳,舉行重大的儀式,並有教堂和劇院。宮殿西南興建大花園。它的中軸東西長達3公裏,有一條橫軸,範圍很大,圍牆有45公裏長。1682年,宮廷和整個中央政府都搬到了凡爾賽後,於·阿·孟莎又負責設計了向南、向北伸展的兩翼。建成之後,凡爾賽宮非常壯觀,同花園的規模非常協調。威廉·弗萊明說道,凡爾賽宮的花園和大道的布局與這一被極度擴展了的空間概念相一致。深景將人的視線引向地平線,使人聯想到地平線以外的空間。巨大的建築與花園形成的統一把整個巴洛克社會帶入了大自然中,使它們成為新的、可測量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凡爾賽宮最後完成是在路易十五時期,它的宏大氣派和開放式結構,對於歐洲的宮殿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789年路易十六當權時,凡爾賽宮的富麗堂皇、奢侈豪華,達到登峰造極、無以複加的地步。終於引起人民的憤慨,大革命期間,凡爾賽宮幾乎被荒廢。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為法蘭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美術、雕刻等許多藝術品。

19世紀下半葉,凡爾賽宮又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魯士軍隊占領凡爾賽。第二年德皇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同年,梯也爾政府盤踞在凡爾賽宮,策劃了鎮壓巴黎公社的血腥計劃。1871—1878年,法國國民議會設在這裏。1875年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法蘭西共和國。1919年6月28日,法國及英國等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法國古典主義對歐洲各國的影響

馬德裏皇宮

就在超級巴洛克在西班牙方興未艾的時候,法國古典主義的風吹到了西班牙。此時的西班牙正處在超級巴洛克時期。何謂超級巴洛克?就是狂亂的,不遵從任何理性的邏輯,一切都不穩定,混雜,毫無頭緒。例如一棵柱子可以做好幾個柱頭,柱身痙攣地扭曲著,一切都可以做到亂七八糟、支離破碎的程度。這種風氣不改變——下,實在是到了叫人無法忍受的程度。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古典主義之風傳了進來。這無疑是一股清新的。

古典主義的最重要代表,是西班牙馬德裏皇宮。皇宮建於1738年,26年後才完工。它呈正方形結構,每邊長180米,外觀具有盧浮宮的建築美,內部裝潢是意大利式的,整個宮殿呈正方形結構,每邊長180米,外觀具有盧浮宮的建築美,內部裝潢是意大利式的,整個宮殿豪華絕倫。裏麵藏有無數的金銀器皿和珍寶級的繪畫、瓷器、皮貨、壁毯、樂器及其他皇室用品。現在西班牙皇宮已被辟為博物院,專供遊人參觀。

皇宮的立麵是純正的法國古典主義式樣,很像凡爾賽宮,每麵也是左右橫向分五段,上下分三段,而以中段為構圖中心。但有—點不同之處,是把上兩層全部歸到中段裏,以巨柱式統——中段,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非理性主義處理手法,而頂部的一段變為簷口加女兒牆。這種構圖方式比凡爾賽宮的立麵更大方,也更完整,構圖有了主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