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建築(3 / 3)

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大教堂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是全威尼斯最大的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由新、舊行政官邸及連接兩大樓,位於東側的拿破侖翼大樓和東麵的聖馬可教堂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聖馬可廣場被拿破侖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客廳”在威尼斯共和國時期,這的確就是威尼斯迎接外賓時最氣派的第一個迎賓大客廳。所有的外國船隻都由聖馬可灣緩緩駛進至此,第一個進入眼簾的即是由總督府側麵、廣場入口和鍾塔組構而成的華麗雄偉景致。下船後在廣場入口有兩個高高的柱子,一個上麵是威尼斯的代表“飛獅”,另一個則是威尼斯最早的守護神聖狄奧多,這裏是威尼斯城的迎賓入口。

迎賓入口左手邊的大樓是古時的鑄幣廠,從1537年啟用一直到1870年為止,這裏都是威尼斯城的鑄幣廠,由建築師聖所維諾所設計,威尼斯的金幣也因此得名。

建於9世紀的聖馬可大教堂雄偉屹立於廣場上,是為了收藏從埃及運來的聖馬可的遺體而建造的。教堂的四壁和地麵均用大理石和五色玻璃綴成,金碧輝煌,內有不少藝術精品,都是精雕細琢之作,裝飾亦富麗堂皇。

大廣場是梯形的,長175米,東邊寬90米,西邊寬56米,麵積1.28公頃。

同這個主要廣場相垂直,是總督府和聖馬可圖書館之間的小廣場。總督府緊挨著聖馬可主教堂,圖書館連接著新市政大廈。小廣場的中線大致重合聖馬可教堂的正立麵。它也是梯形的,比較狹的南端底邊向大運河口敞開。河口外大約400米,小島上有一座聖喬治教堂和修道院,是帕拉第奧設計的,聳立著穹頂和60多米高的尖塔,成為小廣場的對景,參加到廣場建築群裏來。它同時是威尼斯城的海上標誌,從海外來的船,遠遠就能望見它。小廣場和大廣場相交的地方,圖書館和新市政廳之間的拐角上,斜對著主教堂,有一座方形的紅磚砌築的高塔,大約始建於10世紀初,12世紀下半葉,由聖席密尼阿諾教堂的同一個建築師改建為60米高的塔。16世紀初,加上了最上一層和方錐形的頂子後,高度達到100米。

它是廣場的垂直軸線,外部的標誌。珊索維諾向南加寬大廣場後,這座塔獨立出來,離聖馬可圖書館北端大約l0米。1540年,珊索維諾在它下麵,朝東,造了一個3開間的券廊,裝飾得很華麗,使塔和周圍主要的建築物有了共同的構圖因素,從而協調統一。券廊是節日慶會時的貴族席。

聖馬可廣場東側是聖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鍾樓,可以乘電梯去到鍾樓頂上。鍾樓的修建始於9世紀末,但直到1173年才完工。在這裏向外遠眺,整座城市和島嶼的迷人景色盡收眼底晴天時還可望見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的山頂。西側是總督府和聖馬可圖書館,廣場有數以萬計的鴿子及演奏樂隊,時不時還有戴著奇異麵具的小醜經過。廣場邊的碼頭稱為小廣場,這裏豎立兩根高大的圓柱,一個圓柱上的雕塑是威尼斯城徽飛獅,是威尼斯的象征。另一個圓柱上的裝飾是拜占庭時期的保護神狄奧多爾。

在廣場北邊與鍾樓同邊的舊議會大樓始建於12世紀,全長約152米,而大樓後有供貢多拉停泊的奧爾塞奧洛灣。新行政大樓則是在靠聖馬可灣那一側的南邊,從1582年開始建造,直至17世紀才完成,威尼斯共和國垮台之後,這裏一度成為王室的宮殿,一樓有著名的弗洛裏安咖啡館,二樓為科雷爾博物館。

聖馬可廣場的空間變化很豐富。從城市各處,要經過曲折的、幽暗的小街陋巷才能來到廣場。一走進大廣場西端不大的券門或者舊市政大廈東端的鍾樓下的券門,突然置身寬闊的空間,多大的天,多高的塔,多美的教堂,陽光多明媚!大廣場是半封閉的,但是,鍾塔和它的敞廊仿佛掩映著另一處勝境。繞過它們,便是開敞的小廣場,兩側連綿的券廊把視線導向遠方,遠方是小島如髻。隻有一對柱子,標誌著小廣場的南界,它們也豐富著景色的層次。向前來到運河口岸邊,千頃碧海,白鷗自由出沒。作為對景,聖喬治修道院教堂的尖塔圓頂,完成了最後一幅圖畫。在這幅圖畫的中景上,兩端高高翹起的小艇,岡朵拉,輕捷地穿梭來往。

聖馬可廣場除了舉行節日慶會之外,隻供遊覽和散步,完全與城市交通無關。意大利人習慣於在廣場上約會親友,所以把廣場叫做露天的客廳。聖馬可廣場華美壯麗,卻又洋溢著濃鬱的親切氣氛。

1574年,一場大火,燒得總督府隻剩下外殼。大議會開會討論,準備推倒重建,當時最有權威的建築師帕拉第奧也主張重建,而珊索維諾等一些人力倡恢複,終於說服了大多數,得以保存了這座簡直難以超越的傑作。同時也保存了難以超越的聖馬可廣場。

意大利建築大師

文藝複興是一種古典的複興。在建築領域,古典建築的複興,主要歸功於羅馬教廷的一位書記波基奧。他記錄了一些與考古有關的事實,如在他的時代仍然挺立著的大理石柱,他稱之為沉寂的神殿。1414年,他在瑞士的聖蓋爾圖書館,發現了公元1世紀建築史家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在1486年以拉丁文本出版問世,在建築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師不再是匠師,而成為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學者、藝術家。或者說建築師這個詞,隻有到了文藝複興才有了明確而普遍的定義。在文藝複興的建築師中,最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拉菲爾、布魯內萊斯基、阿爾貝蒂和布拉曼特等。

米開朗琪羅(1475-1564)是一個著名的雕塑家,但在晚年進行了一係列建築設計,體現了他作為偉大藝術家的另一方麵的天才。他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和圓頂,並擔任了總監。而卡比托利亞廣場建築群,一直被譽為羅馬城中最完美的格局。這些建築宏偉華麗,但不做作誇張,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經典之作,他不僅開創了手法主義,也對巴洛克建築產生了影響。另外,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小教堂新聖器收藏室和勞侖齊阿納圖書館,也是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

米開朗琪羅在羅馬也承接了許多重要的工程,其中包括法爾尼斯宮的擴建以及卡比多廣場。卡比多廣場又稱市政廣場,位於羅馬城中心的曆史文化聖地卡皮托利諾山上。1536年教皇保羅三世委托米開朗琪羅將原本泥濘不堪的山頭予以改造。它的平麵呈梯形,長79米,最寬60米,窄處40米。一條很長的台階從山下直通廣場,它也是梯形的,下小上大。這種梯形平麵設計是文藝複興盛期開始出現的特殊手法,當人從短邊處向長邊方向觀看時,由於透視的原理,感覺上位於長邊的物體被向前拉進,距離“縮短”,形象更加突出。正麵的市政廳是由羅馬時期的國家檔案館改成,米開朗琪羅改造了它的立麵並設計了大門前的八字形台階。兩側的諾沃宮和孔塞維特裏宮也都是米開朗琪羅的設計。它們的立麵幾乎完全一樣,就像一對姐妹樓,都采用巨柱式立麵,一層直通到二層,這也是不同常規的創造性做法,對後來影響很大。廣場的地麵鋪砌有褐白兩色的放射狀橢圓形圖案,中央是古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奧勒留皇帝騎馬雕像。

這是古代世界幸存下來的罕有的騎馬雕像之一,在基督教反偶像崇拜時期,這座雕像因被誤視作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而得以幸存。它原本豎立在羅馬郊外,後來米開朗琪羅將其移至卡比多廣場,並為它設計了底座。1981年,為了保護這尊珍貴的曆史遺物,原作被移入諾沃宮中收藏。

佛羅倫薩的勞侖齊阿納圖書館是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之一,這個圖書館是由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創建,收藏有15000份古代手稿。它的閱覽室是一個狹長的空間,在它的前方有一個下沉的、9.5米×10.5米的前廳,與屬於美第奇家族的聖洛倫佐教堂橫廳相接,它是整個設計的精華部分。在這裏,米開朗琪羅超越了在他之前的那些偉大的文藝複興藝術家,拋開了被他同時代其他藝術家視若神聖的古典比例、柱式、法則、規範,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處理各個細節。比如他將劃分壁麵的雙柱嵌入牆內,與之對應的上方線腳也向內凹進,這樣一來,“作為”填充物的牆體的厚度被誇大了,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柱子“作為”承重構件“應有的”特征。樓梯的設計也一反常規,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