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建築(2 / 3)

1418年伯魯乃列斯基為佛羅倫薩最古老的聖洛倫佐教堂的重建做了設計。教堂的拉丁十字平麵是承襲了中世紀的老教堂,中廳的頂上是水平的天花板,側廊是連續的正方形空間,柱列是羅馬科林斯式的,拱券是羅馬半圓形的,整個空間是嚴格對稱的,讓人覺得平易、單純和理性。

佛羅倫薩聖靈教堂

聖洛倫佐教堂之後,伯魯乃列斯基又緊接著設計了聖靈教堂。在這座教堂中,他的“新式”構圖法則得到進一步完善,空間的比例和秩序感達到了極致。它的平麵也是拉丁十字式,側廊的每一開間都是正方形,並以此正方形為標準單元構成了整個內部空間秩序的標尺,比如中廳的寬度正好是側廊的兩倍,高度也正好是側廊高度的兩倍,這一尺度同樣反映在中央交叉部、歌壇和橫廳空間中,並且由於側廊連同半圓形小祈禱室連續地繞過橫廳和歌壇—吖白魯乃列斯基曾設想用它繞過整個入口,使整個空間完全統一在單一的構思、單一的法則和單一的度量單位中,這種完全是由人所控製的空間感受就是文藝複興建築與哥特建築的根本區別。此外,在牆麵裝飾、柱式應用和細節處理上,伯魯乃列斯基也完全清除了中世紀的痕跡,展現了既具有古典氣息又不同於古典時代樣本的全新建築觀。

府邸別墅

文藝複興和中世紀不一樣,從精神上說,人們從來世轉向了現世,從希伯來主義的精神源泉轉向真誠接受希臘和羅馬古典主義式塵世生活提供的禮物。在府邸別墅建築方麵,尤其如此。其中最著名有魯切拉府邸,法爾尼斯府邸和維琴察圓廳別墅。

魯切拉府邸

它是一幢三層樓帶院落的古典式宮苑式建築。魯切拉是佛羅倫薩有名的政治家及商人。這個房產是他從他人手中購得的,並重新進行建築內部的調整和設計。由阿爾伯蒂在1452年開始修建,1472年建成。這種專為貴族和富商建造的府邸建築,在15到16世紀文藝複興建築中占有重要地位。府邸立麵采用重疊,形成階層式柱式體係。這幢三層樓的府邸采用了三種不同的壁柱形式,最下一層采用陶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柱式,最上一層是科林斯式。柱式在分隔上下牆麵和鄰窗的同時,反映出了結構的受力狀態。牆麵部分采用規則的粗麵毛石砌築,砌縫又寬又深形成陰影效果。門窗的裝飾線腳比較簡潔,二、三層的外窗套有粗獷的拱券,下麵有挖玫瑰花窗的裝飾;窗台部位的裝飾線腳,用於設置壁柱,同時將整個建築劃分成水平向的三段。在建築的頂部,以一個巨大的挑簷作為府邸的結束處理。建築外觀莊重,條理分明,整齊劃一,但多少有點生硬冷淡,似乎為體現貴族的尊嚴。

法爾尼斯府邸,

典型的盛期文藝複興府邸,手法主義大師小桑伽洛的傑作。平麵有明顯的主軸和次軸線,布局整齊,周圍環有券柱式圍廊,內院的立麵三層分別用不同形式的壁柱、窗裙牆和窗楣天花。設計精到。1514年由小桑迦洛(1485—1546)設計,後來由米開朗琪羅於1546年完成。這個建築是一個封閉的院落,通過一個筒拱形的走道進入院子,院子兩側是形式相同的兩排窗戶。從總體上看,它由縱軸線和橫軸線組成。它采用了巴西利卡的形製,寬12米,深14米,有兩排多立克式柱子,每排6根。上麵拱頂滿覆著富麗的裝飾。內院四周是券柱式回廊。這個建築正麵對著廣場,具有一定的紀念性。

尤利亞三世別墅

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近郊的教皇尤利亞三世別墅(1550—1555年),也深深受到透視法的影響。它拋棄了文藝複興時期府邸的傳統四合院形製,建築物和院落間隔著排列在大約120米長的縱軸線上,通過一係列的券門和柱廊,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遠景,最後是盡端圍牆上的一副裝飾性柱式組合。從第一座主體建築物到最後的柱式組合,體積和尺度都逐個縮小,誇張虛幻的深遠景象。第一進院落兩側照壁式的牆上砌出建築列柱的樣子。別墅的地段本來很狹窄,經過這樣的處理,仿佛擴大了它的縱深。

尤利亞三世別墅的第二個特點是,它力求開敞,削弱室內外的界線。這是16世紀以來,郊外的府邸和別墅的一般趨向。尤利亞別墅的主體建築物以半圓的體形擁抱第一進27.5米寬的馬蹄形院落,它的底層是進深5米多的敞廊,半環形的,同院落相滲透。寬闊的敞廳,也是當時郊外府邸和別墅中常有的。

尤利亞三世別墅的第三個特點是把地形的高差引進到建築中來。第二進建築物地麵比第一進院子高一些,中間是3開間向第二進院落敞開的大廳,兩側是在高牆蔭蔽之下的涼室。從敞廳左右伸出長長的台階下到第二進院落裏去,它們又形成一個半圓,擁抱院落,同第一進相呼應,卻不重複。院落中央有一個深深的地坑池子,從坑壁可以進入人工的岩洞,拱頂的,在院落地麵之下。洞內有小樓梯可登上地麵。第三進建築物的中央部分是3開間小小的敞廳,在它的兩翼,有螺旋樓梯下到後麵正方形的花園裏,最後是照壁上的柱式組合。

在郊外的岡阜上,依地勢布置幾進台階式的院落,是古羅馬別墅中常用的格局,這時也很流行。朱利亞三世別墅的建築藝術構思很嚴謹,很完整,富於變化,反映出16世紀建築布局上的進步。

這所別墅的正立麵構圖勻稱,比較明快、平易。而它朝向院落的半圓形立麵卻比較雄偉,中央采用了古羅**旋門式的構圖。內外兩麵不統一,畢竟是個缺點。

維琴察圓廳別墅

由帕拉第奧設計,始建於1550年,這座別墅最大的特點在絕對對稱。設計者將希臘的神廟建築巧妙地運用於別墅建築,四麵都有高高的台階通向門廊,門廊采用愛奧尼柱式,三角形山花的三個角上都有人像雕塑。門廊兩側設計有拱洞的護牆,在造型上單純而嚴謹。這座建築不僅是帕拉第奧的代表作,也是文藝複興的典範建築。從平麵圖來看,圍繞中央圓形大廳周圍的房間是對稱的,甚至希臘十字型四臂端部的入口門廳也一模一樣。這座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給人一種純潔、端莊和高貴的美感,也有詩情畫意。

廣場建築群

安農齊阿廣場

農齊阿廣場是最早期和最完整的廣場,其三麵都是券廊,建築麵貌就很單純完整。並用雕塑和噴泉來強調縱軸線。它們尺度宜人,平易,因此廣場顯得很親切。汩汩的噴泉,更增添了幾分歡悅。騎馬銅像的大小完全適應教堂的發券開間,它位於教堂的前部,從廣場的人口處觀賞,教堂給了它很好的襯托。

安農齊阿廣場寬大約60米,長大約73米,它是矩形的,在長軸的一端是初建於13世紀的一座安農齊阿教堂。它的左側,是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育嬰院,輕快的券廊形成了廣場的立麵。後來,阿爾伯蒂改造了教堂的立麵(1470-1477年),給它7開間的券廊,同育嬰院的立麵一致。1518年左右,廣場的右側造了一所修道院,立麵重複育嬰院的。於是,安農齊阿廣場的三麵都是券廊,建築麵貌就很單純完整。教堂不高,主導地位不很突出,由於廣場中央加了一對噴泉和一座斐迪南大公的騎馬銅像,強調了縱軸線,才使它的地位有所加強。廣場前一條將近10米寬的街道,斜對著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主教堂的穹頂,把廣場同全城的製高中心聯係了起來。

羅馬市政廣場

羅馬市政廣場修建時間位於其次,是文藝複興時期比較早的按軸線對稱配置的廣場之一。廣場前麵梯形的比較短的底邊,完全敞開,對著山下大片的綠地。一道大台階筆直奔上山來,三對古羅馬雕塑使構圖集中,軸線突出。

廣場的正麵是元老院(後來的市政廳),是早就有的古羅馬時代的建築物,曆經改建。米開朗琪羅把它的正麵改為背麵,把它的背麵作為正麵,在前麵加了大台階,並用雕像和水池把它裝飾起來。它右側原有一座檔案館,也很古老,二者不互相垂直,夾角小於90度。1450年,重建檔案館於原址,1564年,照米開朗琪羅的設計改造了它的立麵。1644—1655年間,照改造後的檔案館的式樣並與它對稱在左麵造了一座博物館。因此廣場的平麵呈梯形。意大利中世紀的城市廣場是不對稱的,羅馬卡比多山市政廣場是文藝複興時期比較早的按軸線對稱配置的廣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