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建築(1 / 3)

新興資產階級為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展開了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上層建築的鬥爭。肯定人生,煥發對生活的熱情,爭取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發展的人文主義成為新思想的核心。恩格斯曾這樣評價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形象麵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這種藝術繁榮好象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後就再也不曾達到了”。

15~16世紀,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建築成就最高,在西歐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建築文化從市民建築文化中分化出來,積極地向古羅馬建築學習;嚴謹的古典柱式重新成了控製建築布局和構圖的基本因素,同中世紀比較通俗的市民建築大異其趣;新的建築潮流創造了新的建築形製,新的空間組合,新的藝術形式和手法,利用了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在結構和施工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造成了西歐建築史的新高峰,並且為以後幾個世紀的建築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意大利教堂建築

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可以分為:15世紀,以佛羅倫薩的建築為代表的早期文藝複興,代表性作品為佛羅倫薩大教堂;15世紀末和16世紀上半葉,以羅馬建築為代表的文藝複興盛期,代表作品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16世紀中葉和末葉的文藝複興晚期。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依然是教堂。阿爾貝蒂指出:“在建築藝術的整個範圍內,除了廟宇的布局和裝飾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我們傾注更多的思考、關注和智慧;因為,不用說,建造精美、裝飾美觀的廟宇,是城市能夠擁有的最宏偉、裝飾最高貴的建築;它是神的棲身之地……”人們也許會詫異文藝複興發現了人,建造的卻依然是教堂。其實,在西方宗教作為人的精神信仰,一直占踞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對於城市來說,教堂則是中心,是交點。在佛羅倫薩城,佛羅倫薩大教堂就占踞著這樣中心的地位。

佛羅倫薩主教堂

又稱純潔聖瑪麗亞天主教堂。它是13世紀末佛羅倫薩的商業和手工業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後,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為它所選定的地段本是汙穢不堪的垃圾場,充滿了自豪感的市民們於1296年通過議會的委托書,要求建築師坎皮奧把它造成“人類技藝所能想像的最宏偉、最壯麗的大廈”,“從而使現在破敗不堪難以入目的地方成為遊人喜聞樂見之地。”坎皮奧在答辭中說,這座主教堂應該讚美“佛羅倫薩人民以及共和國的榮譽。”他們都沒有提到宗教的熱情。坎皮奧設計的主教堂的形製很有獨創性,雖然大體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中世紀教會的禁製,把東部歌壇設計成近似集中式的。8邊形的歌壇,對邊的寬度是42.2米,預計用穹頂覆蓋。

1296年動工,1366年造成了主教堂的大部分之後,要建造這個穹頂,技術十分困難,不僅跨度大,而且牆高已經超過了50米,連腳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艱巨的工程。在當時,萬一工程失敗,工匠們不但要被判罰款,而且還要受到宗教的詛咒,真是“罪孽深重”。但是,勇敢的工匠們百折不回,堅決不放棄建造大穹頂的願望,從1367年起,集體研討,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模型。這期間,喬托在主教堂左側,一個中世紀舊塔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座大約84米高的鍾塔,1334年動工,1387年完成。

15世紀初,伯魯乃列斯基著手設計這個穹頂。他出身於行會工匠,精通機械、鑄工,是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工藝家和學者,在透視學和數學等方麵都有過建樹,也設計過一些建築物。他正是文藝複興時代所特有的那種多才多藝的巨人。

為了設計穹頂,在當時向古典文化學習的潮流中,他到羅馬逗留幾年,廢寢忘食,潛心鑽研古代的拱券技術,測繪古代遺跡,連一個安置鐵插楔的凹槽都不放過。回到佛羅倫薩後,作了穹頂和腳手架的模型,製定了大穹頂詳細的結構和施工方案,還設計了幾種垂直運輸機械。他不僅考慮了穹頂的排除雨水、采光和設置小樓梯等問題,還考慮了風力、暴風雨和地震,提出了相應的措施。終於,1420年,在佛羅倫薩政府當局召集的有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築師參加的競標中,伯魯乃列斯基獲得了這項工程的委任,同年動工興建。他親身領導了整個施工過程。1431年,完成了穹頂,接著建造頂上的采光亭,於接近完工時逝世。

聖彼得大教堂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的最重要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造這座建築曆時120年,多名重要建築師與藝術家參與設計,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開朗基羅最為著名。後者也是文藝複興運動中最重要的畫家和雕刻家之一。教堂最高點達137.7米,園頂直徑達42米,全部用石料建造。教堂前的大廣場建於17世紀初的巴洛克時代。

1547年米開朗琪羅受命主持這項工程,他保持了原設計的形製,但加大了結構。教堂建造到鼓座時,米開朗琪羅逝世(1564),留下了穹頂的木製模型,由後繼者基本上按這個模型建成了中央穹頂。由於教皇保羅五世的堅持,後又在米開朗琪羅主持建造的集中式教堂前麵加了三跨的巴西利卡式大廳。大教堂工程於1626年基本完成。17世紀中葉,G.L.貝尼尼在教堂前麵建造了環形柱廊,形成橢圓形和梯形兩進廣場,整個教堂成為規模極其宏偉的建築群體。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直徑為41.9米,穹頂下室內最大淨高為123.4米。在外部,穹頂上十字架尖端高達137.8米,這在當時堪稱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教堂正立麵高45.5米,長115米,有8根柱子和4棵壁柱,女兒牆上立著施洗約翰和聖彼得的11個使徒的雕像,兩側是鍾樓。教堂外部總長211.5米,集中式部分寬137米,總麵積達49737平方米。

教堂為石質拱券結構,外部用灰華石飾麵,內部用各色大理石,並有豐富的鑲嵌畫、壁畫和雕刻作裝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穹頂下方正中高高的教皇專用祭壇上麵,是貝尼尼所作的銅鑄華蓋,為巴洛克美術的重要作品。右側廳一禮拜堂裏,陳列著米開朗琪羅的著名雕刻《哀悼基督》。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曆經200餘年,它是眾多藝術家、工程師和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也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不朽的紀念碑。

帕西小教堂

1420年由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帕西小教堂是一座不大的建築,但卻是建築史上名氣很大的傑作之一。它緊挨著哥特式的聖十字教堂,正麵是6根7.83米高的科林斯柱式形成的門廊,其中正中一間特別寬,達5.3米,其上是一個大券把柱廊分為兩半,兩側則用平額枋,其上是4.3米高的實牆麵,用很薄的壁柱和簷部線腳劃成方格,與中央一間呈虛實、方圓、平直對比,簡潔有序而不失變化。這樣的立麵處理雖然應用了類似凱旋門的形式,但它們的性格幾乎完全不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門廊的進深也是5.3米,中央是一個小穹窿。內部正中是一個直徑10.9米、高20.8米的穹頂,兩側則是15.4米高的簡形拱,從而形成橫向比縱向長的特別的橫向空間。在後側中央是凹入的祭壇,其上也是一個小穹頂,從而與入口小穹頂形成對稱。內部牆麵設計具有同外立麵相似的輕快雅潔特點,牆麵是大麵積的白色,映襯著作為構架的深色壁柱、簷部、拱券和構架穹頂的12根骨架券。

帕西小教堂是一座與當時西歐流行的巴西利卡式不同的集中式教堂建築,它的平麵與拜占庭建築有某種相似之處,但包括立麵和空間構成在內的其他地方麵則完全不同,它的探索為後來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打開了新路。

聖洛倫佐教堂

聖洛倫佐教堂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專用教區教堂。教堂內的美第奇禮拜堂成了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墓地。內分為三個區域:墓穴、八角形的君主禮拜堂和新聖器收藏室。教堂的外立麵非常樸實,米開朗琪羅曾為之設計了大理石裝修的立麵方案,但後來未能實現。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工程緊張進行的過程中,伯魯乃列三基也接受了其他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他把古羅馬建築的研究和體會完全融合起來,開創了與中世紀哥特截然不同的嶄新的建築美學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