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築創作是一種宇宙觀的反映。在人們看來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期,但是在建築方麵卻有著很高的美學價值。房龍說,哥特式的建築形式是尋求更多的光線和更大的空間的必然結果。這個我們稱之為哥特式的藝術,在其流行的整個時期,始終是一篇美麗動聽的童話。確實,一說起哥特式的建築,建築家們就會說到尖拱,裝飾性窗格,相互交叉的拱肋支撐的拱頂和飛扶壁等。法國建築史家路易斯·格羅德茨基說,哥特式建築的特征,包括束柱、尖塔、山花、多葉式的玫瑰窗和分隔成尖葉狀的門窗。這些形式組合的變化標誌著哥特建築的民族或地區屬性,以及它所處的發展階段。正是這些特征使它成為在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古典藝術之外的又一個建築傳統。
哥特式一詞,和“野蠻”的形式相聯係,可以說是一種蔑稱,這是16世紀藝術史家瓦薩裏提出的。就像熱爾曼·巴讚所說的,“哥特式”一詞是“日耳曼”或條頓(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人用以貶低中世紀藝術的用詞)的法語同義詞。確切地說,哥特式起源於哥特族,哥特族是波羅的海和黑海一帶的遊牧民族,是中世紀初期入侵歐洲的“蠻族”中的主要力量。蠻族在文藝各方麵對歐洲帶來了新鮮血液,特別是在建築方麵。建築是中世紀基督教歐洲的主要藝術貢獻,主要代表作是一些大教堂,它們大半是哥特式的。黑格爾把中世紀藝術歸為浪漫型藝術,也主要從哥特式建築著眼的。
法國哥特式教堂
熱爾曼·巴讚指出,像古代寺廟一樣,教堂是城市的紀念碑,在文明所創造的全部偉大紀念碑形式中,教堂最好地表現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在我們看來,教堂是城市的禮儀中心。在中世紀,教堂作為一種禮儀中心起到了一種凝聚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哥特式教堂在一個城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宗教禮儀作用。而對於市民或者教徒來說,一個城市擁有一個宏偉的教堂,是值得驕傲的事。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塞納河上的西岱島是巴黎的發源地,1163年在這裏開工建設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可能是最有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同時它也是過渡時期最後一座重要建築。早在羅馬時期,這個地方就曾經建有神廟,後來在6世紀時被拆毀並修建了巴西利卡式教堂。由於年久失修,1163年,在巴黎主教蘇利的倡議下,教皇亞曆山大三世(1159—1181年在位)親自為新教堂奠基。
它的立麵非常簡潔有序,左右嚴整對稱,中央兩條連續假券以及28位古代以色列和猶大國王的雕像帶將被69米高的雙塔垂直分成的三段有機聯係起來,正中的玫瑰窗直徑約10米。大門上雕刻非常精美,繼承了羅馬風時代的特點。在正中的大門上,尖券形門楣上表現的是“最後的審判”,耶穌腳下左邊是得救升天的善人,右邊是被鎖鏈牽住走向地獄的惡人,他們一直走向逐級凹進的門框的;最後一級,從那裏一頭栽進厲鬼操縱的油鍋裏,不得超脫。門中柱上也是耶穌的形象,他上方的門梁上表現的是耶穌複活。在門框上逐級排列著使徒、聖人和天使的形象,拱繞著耶穌。左右兩個門的雕刻也具有類似的特點。此外,在建築的外表麵上還有許多奇特而精致的惡魔怪像和卷葉雕飾,使龐大的建築平添了幾分輕快和神奇。橫廳與中廳相交部上空的細尖塔,係19世紀教堂修複時期加建的,高達90餘米。橫廳山牆上的大玫瑰窗直徑達13米,構圖極為考究,彩繪玻璃鑲嵌亦極為精美。
它的平麵繼承了克呂尼三世修道院教堂圍繞半圓形歌壇外布置放射狀排列小禮拜室的特點,同時歌壇部分也如拉昂聖母院大教堂那樣延伸很長,使橫廳幾乎位於縱軸線的中央。中廳的兩側設有兩條側廊,平麵十分開闊,總寬約47米,長約130米,可容近一萬人進行宗教活動。側廊旁還有很多矩形小間,名為歌禱室,用於獻彌撒並為捐款建造者或命名者的靈魂祈禱。
由於中廳的高度相當大,達到33米,因而內側廊也做成雙層,其上原本設有玫瑰窗式樓廊,使中廳內立麵也呈現四層構造,但後來玫瑰窗被與上部采光窗打通,使中廳采光效果進一步改善。中廳頂部也是采用六分肋骨拱,但肋下束柱和下層圓柱完全相同,從而形成連續整齊的A-A-A-A-A節奏感,基本擺脫了羅馬風的傳統。側廊的頂也是交叉肋骨拱,支柱有規律地在束柱和圓柱間變換。
沙特爾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原來是9世紀建的羅馬風教堂,在毀於一場大火後,於1194—1260年重建。從外部看,西側正立麵,比例和諧,但是迥異的兩個塔樓,明顯地不對稱,在雙塔之上是聳立的錐形塔尖,直刺雲霄。從中間的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中殿,兩邊是側廊。磚石方柱於拱頂相接,高約37米,內有兩個大的玫瑰窗及兩個尖拱窗的側高窗,裝有160塊13世紀的彩色玻璃。威廉·弗萊明說:牆壁的空間通過形式和色彩的語言和所表現的宗教題材與禮拜者進行交際。在陽光和煦的日子裏,透射進的陽光將地麵和牆壁變成了不斷變換著色彩的鑲嵌細工。神秘的光柱和天窗也使拱門、護間壁和拱頂似乎具有無限的空間和高度。由於觀者的眼睛自然而然為光線所吸引,因此使人覺得內部仿佛完全是由窗構成的。沙特爾大教堂建築過程就是對哥特式建築的探索過程,並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哥特式建築體係。
蘭斯聖母院大教堂
1211年開始建造的蘭斯聖母院大教堂也是法國盛期哥特教堂的傑作,它是曆代法國國王舉行加冕儀式的教堂。立麵雙塔的高度超過80米。它的包括平麵、中廳拱頂和立麵等在內的許多方麵都繼承了沙特爾大教堂的特點,中廳高度則達到39米,總進深達138米。
亞眠聖母院大教堂
1220年開工的亞眠聖母院大教堂有“哥特建築的帕提農”之美稱,是哥特建築極盛時代的經典之作。它的立麵構成與巴黎聖母院大體相似,在高大玫瑰窗下是22位國王的雕像帶,三座大拱門上雕刻著聖經故事,因而有“亞眠聖經”之稱。兩座塔樓高65~66米,由於建設時間不同而呈現一定差異,可能是整個建築中惟一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