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內部也是繼承了沙特爾大教堂的特點,其中廳長度達到145米,高度更是高達43米,這真是一個令人眩目的高度。像中世紀其他許多大教堂一樣,它的中廳地麵上鋪設著迷宮般的地板,名為苦路曲徑,黑白圖案象征善惡交鋒,當年信徒們須跪爬其中,在善惡交織的迷霧中尋求通向天堂的道路。它的西立麵玫瑰窗和彩繪鑲嵌玻璃畫也是哥特建築中少有的佳作。
哥特式建築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德國哥特建築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平麵143米X
84米,中廳寬12.6米,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麵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製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采光。拱頂上麵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麵,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人曆來崇尚簡潔,冷峻、理性,甚至有些生硬。這種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們的建築中去。科隆大教堂的外立麵是嚴肅而冷峻,生硬而挺拔的。內部空間同樣是簡潔而冷峻的,例如德國紐倫堡的羅倫佐教堂,它的側廊與主廳高度是—樣的,室內的采光由側廊和祈禱室進入主廳,內部空間增加了層次。
德國還有一種隻在教堂正麵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製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雷根斯堡主教堂也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建築,該教堂也是按照法國建造的,但它的更加強化。典型的純化手法表現在柱子和柱頭上。柱子化解成柱狀波形體,沒有可確認的核心。柱頭簡化成窄窄的飾帶,它的裝飾作用已消失,隻起到一個結束柱子的垂直向的延伸作用。更有甚者,柱子從地麵一直不間斷地直升到拱頂,這種處理手法真可稱為大膽創新的手法。
德國的聖馬丁教堂內裝修結構的變化又向新的高度邁進了一步。德國哥特晚期的建築師們把一個直徑不足3英尺的細細的柱子從地麵直升到70英尺高的拱頂,與拱腳分界處隻做了一個簡單的束線處理。這是一個簡化的創新,他們最新的大膽創新是發展了形式多樣的肋架拱設計,他們在肋架拱的複雜多樣性與結構華美性上遠遠地超過了古典的四分拱頂。這個頂上相交的拱肋形成一個很有規律的網狀圖案覆蓋於整個主廳之上。再也區分不出哪兒是單個開間的界線了。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麵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意大利哥特建築f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係和造型原則,隻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因此這裏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麵也沒有高鍾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隻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眩目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麵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麵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
意大利的哥特總的來說是比較保守的,它的側廊高度接近於中廳的高度,所以教堂的結構也是廣廳式的構圖,最大的意大利哥特教堂當屬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5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麵是一個八角形采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米蘭大教堂是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外裝修雕刻精致,構圖線雖然都是由垂直的線組成,但由於側廳與主廳高差不大,又沒有明顯的鍾塔,仍保留了巴西利卡式的建築特點,所以正立麵呈現的是緩坡的山花牆式的構圖,沒有形成上衝的感覺。
米蘭大教堂的藝術價值是極高的,建築整體造型十分精致,像一個牙雕工藝品,裝飾效果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這也說明了人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的,這被米蘭大教堂再一次證明了。
波隆那的聖彼得羅尼奧教堂與米蘭大教堂始建於同一時期,它們的雄偉程度也是—樣的。但它與米蘭大教堂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它的表麵是寬闊的,裝飾是樸素的,眼形的圓窗與長長的主廳,很自然地使人想起佛羅倫薩主教堂的室內效果。這是一種純樸的健康的哥特,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這與“輝煌式”哥特教堂的裝飾形成鮮明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