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拜占庭建築(1 / 3)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5~6世紀的拜占庭是一個強盛的大帝國,它的版圖包括巴爾幹、小亞西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意大利,還有一些地中海的島嶼。這一時期拜占庭建築也最為繁榮,帝國各地造了一些龐大的紀念性建築。

拜占庭的文化適應著皇室、貴族和經濟發達的城市的要求,世俗性很強,大量的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文化被保存和繼承下來,由於地理位置關係,它也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和阿爾美尼亞等地的文化成就,他的建築在羅馬遺產和東方豐厚的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體係,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的教堂建築

基督教的誕生

“基督”一詞是希臘文的漢字音譯,原意為“救世主”。這是一種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公元1世紀興起於羅馬帝國東部。公元前63年,猶太人為羅馬征服,猶太人起義遭鎮壓,乃流散於小亞細亞、埃及、希臘等地。他們渴望有人拯救他們,便創造了一個救世主的具體形象耶穌,通過傳道者的宣傳,這種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傳播開來。早期基督教是奴隸、被釋放奴隸、窮人和其他無權者的宗教。其教義的主要內容是:救世主不久還要下凡,拯救人類進入幸福的“千年之國”;因人有罪,信仰上帝並虔誠悔罪的人才能進入天國,否則要下地獄;窮人易升天國,富人進天國則很難;信教者應把財產獻給公社,一起過共產生活。這些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因此許多奴隸、貧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羅馬全境,逐漸成為統一的基督教會。起初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持敵視態度,由於害怕他的思想會動搖帝國的統治和破壞傳統的信仰,於是當地的統治者和祭司們就在公元30年將他逮捕並處死於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髏地。耶穌死後,他的信徒開始廣泛傳播他的思想,從耶路撒冷、小亞細亞、希臘直到羅馬,越來越多無家可歸、為生活所拋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投入了主張上帝麵前人人平等和永生天國的基督教的懷抱。羅馬帝國的皇帝對基督徒有限的幾次迫害反而使殉道者成為受基督徒崇敬的聖人,並促使更多的人改變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

隨著不斷出現知識階層和富裕人士被吸收入教,基督教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大,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允許基督教徒公開信教。392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又發布法律使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禁止除基督教外的所有異教活動,絕大多數的羅馬神廟都在隨後的幾年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這是西方文明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轉折,一千年來一直秉承以人為本思想的西方社會由於主要是物質上的極端不平等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轉而以東方猶太人的上帝為中心。從此,這個惟一的全能的上帝主宰了西方社會人類生活的一切,基督教信仰取代了人的一切喜怒哀樂,基督教藝術成為惟一的藝術,基督教建築也成為世界幾乎惟一重要的公共建築類型。

教堂建築

基督教的教堂是依照巴西利卡的樣子來建造的,或者說,巴西利卡是歐洲中世紀教堂的原型。巴西利卡的特征,平麵是長方形,通過縱向的幾排柱子把室內分為幾條長狹的空間,中間一條較寬且高,兩側的較窄且低。這種形式結構簡單,屋蓋輕,支柱較細,多用木屋架構成,體量也不很大,在當時的教堂建築中深受僧侶們喜愛,因此在古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以後,都將此奉為教堂的流行形式。作為一種宗教崇拜形式的教堂,一旦形成一種形製,它就有可能變成一種普遍仿效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