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羅馬建築(3 / 3)

羅馬的公共浴場

早在共和時期,羅馬大小城市裏都仿晚期希臘的榜樣,建造公共浴場,滿足居民多種多樣的需求。後來,又把運動場、圖書館、音樂廳、演講廳、交誼室、商店等等組織在浴場裏,形成一個多用途的建築群,帝國時期,為了籠絡退伍老兵等等無業遊民,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公元2-3世紀幾乎每個皇帝都在各地建造公共浴場。僅在羅馬城裏,就有可容納千人以上活動的11個大型浴場,小的竟達800個之多。公元4世紀初,羅馬城有大小浴場1000座。浴場成了很重要的公共建築物,質量迅速提高,終於產生了足以代表當時建築最高成就的作品。

浴場有采暖措施,牆體甚至屋頂都貼著混凝土體砌的方形空心磚,形成管道,從地下的鍋爐房輸入熱煙。為此它較早地拋棄了木屋架,成為公共建築中最先使用拱頂的建築物。地麵用磚垛架空,下麵通熱煙。由於牆、層頂和地麵都散熱,所以內部溫度很均勻。

由塞維魯皇帝及其子卡拉卡拉皇帝建造的位於羅馬城南的大浴場是羅馬城中最大的浴場之一,內部可容納一萬多人,僅其中的主浴室就可同時容納1600多人沐浴。它占地極為廣闊,總平麵長410米,寬380米,其平麵布置體現了羅馬人對大型複雜空間卓越的整體把握能力。它的主體建築規模很大,長228米,寬116米。其中心部分是一個采用混凝土交叉拱結構屋頂的冷水浴大廳,長55.8米,寬24.1米,高33.9米。大廳長邊一側是一個遊泳池,這是一個設在用高牆圍起的露天庭院裏的大水池,長65米,寬29米,其中朝內的一邊嵌入到建築物中。與大廳另一長邊為鄰的是一個長方形溫水浴室,左右各有一個溫水浴池。再向內是熱水浴室,其頂部是一個直徑幾乎與萬神廟相當的大穹窿,頂棚高達49米。熱水浴大廳的圓形平麵一半凸出主體建築,另一半與其他空間過渡連接十分流暢。在它們周圍還分布著蒸汽浴室、按摩室、更衣室和健身房等輔助用房,地下還設有勤雜用房。在主體建築周圍還分布有圖書館與演講廳、蓄水庫、體育場和花園等。浴場的主要入口位於北側,入口兩側還有可能是供商店和居住用的兩層樓層。

浴場內的裝修十分豪華,內外牆壁上布滿著出於名家之手的繪畫和雕像,令人有一種置身於美術館的感覺,事實上,其中幸存的許多鑲嵌畫和雕像如今已成為許多博物館的珍藏品。浴場的地麵鋪裝也甚為精美。

卡拉卡拉大浴場日後也成為建造教堂的采石場。盡管如今已是屋塌牆倒,表麵裝飾破壞殆盡,但那混凝土構築的龐大廢墟,仍能令後人聯想它當年的壯觀氣派。浴場對18世紀以後歐洲的大型公共建築的內部空間組織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的住宅與宮殿

羅馬的住宅

古羅馬的普通民眾住宅在羅馬城中沒有留存,但在羅馬的港口衛星城市奧斯蒂亞,卻有一些這樣的住宅較好地保存下來,它們與同時代羅馬住宅應無二致,是研究和了解當時普通民眾生活的重要證物。

從曆史記載和奧斯蒂亞的遺物來看,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緊缺,當時羅馬的普通民眾主要居住在一種被形象地稱做“島”的多層公寓中,這種公寓大多三至五層,其中—層一般用作商店,二層以上住家。這些公寓房內大多沒有單獨的廁所,他們必須使用配有大理石座坑的看上去還比較舒適的公共廁所,座坑周圍可能還裝飾著神和英雄的雕像。在當時的高級住宅裏,比較風行所謂的台階式住宅。為了鋪開院子,有時甚至在地勢低的地方先砌拱券,再把院子架在上麵。拱券之下,夏季陰涼,被稱為夏室,後來在意大利府邸和高級住宅中被沿用下來。強大的生產力,使羅馬人采取了與希臘人不同的對待自然的態度,後者側重順應利用,前者則不殫著力改造。

由於城內過於擁擠,奴隸主上層紛紛到郊外建造別墅,大抵采用這種台階式的布局,逐漸形成了意大利園林別墅的基本特色:沿山坡修築幾層平台,台上對稱地布置建築物和花圃,在最高一層是主體建築物。幾何形是花園的構圖基礎,有軸線而不太強。流水順坡而下在台階外跌落成小瀑布。

羅馬的宮殿

羅馬皇帝的宮殿大多集中在巴拉丁山。山在城中心羅曼努姆廣場南側,高於廣場40米,周圈1740米,它是羅馬城最古老的核心,到帝國初期,山上是上流社會的住宅區。從奧古斯都開始,第比留(14—37年在位)、卡裏古拉(37—41年在位)、韋伯香(69-79年在位)到第度(79—81年在位),皇帝們陸續在山上建造宮殿,驅走了住宅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杜米善(81-96年在位)建造了朝殿、寢殿和大運動場。建築師拉比裏烏斯拆毀了大量以前造的宮殿和住宅區,填平了整個山頭。後來陸續造了奧古斯都廟和輸水道。皇帝賽維路斯(193—211年在位)在山頂南側用一係列拱券架起地麵,擴大了山頂麵積,造了包廂可以俯視南麓跑馬場裏的競技。以後又添了廟宇、浴場、圖書館等許多建築。屢毀屢建,重疊錯亂。以杜米善皇帝的宮殿布局最完整謹嚴,各部分分別有軸線,中央部分前後多進,最後的朝殿十分宏敞,但所用結構方式不明。朝殿右側是皇族宗廟,左側是法庭,它們和朝殿一起構成了皇權的象征。

有一些皇帝的宮殿並不建在巴拉丁山上,如尼祿(54—68年在位)、阿德良(117—138年在位)和塞維路斯等。塞維路斯在大鬥獸場對麵造了1幢7層樓的宮殿,下麵用拱頂承載了基座。它蓋住了阿德良宮的局部。大鬥獸場的地址本是尼祿的皇宮“金屋”的花園中的水池。金屋被圖拉真浴場壓在了底下。16世紀時部分地挖掘了金屋,發現它的廳堂、臥室、起居室等等的空間和裝飾極為複雜,對當時及17世紀的意大利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羅馬的陵墓

羅馬的陵墓式樣極多,幾乎彙集了曆史上的各種樣式,其中最為隆重的當屬繼承自埃特魯斯坎人的台形陵。首任皇帝奧古斯都的陵墓采用的就是一個這樣的圓台形,它位於羅馬城西北,台伯河東岸。它由奧古斯都皇帝建造,用作其家族的墓穴,其外形類似於伊特魯裏亞人的墳墓。該陵墓打破了長期禁止在城市內埋葬的規定。就像後期的哈德良陵墓一樣,建築本身有一個巨大的、直徑88米(290英尺)的圓柱形底座,高度曾達44.5米,蔚為壯觀。建築的外牆是用混凝土做成,表麵用長方形石灰華裝飾。外牆的裏麵是一個由四個圓形和大半圓形的牆組合成的複雜係統,同樣是用混凝土建造而成,但是現在大多數表麵網狀石灰華裝飾。就這樣,建築的內部就被分成同心的多個廂房,這些廂房簡單地用泥土填滿。埋葬用的廂房遠遠地隔離開來,且有多條通道可以進入埋葬廂房。

哈德良皇帝的陵墓與奧古斯都陵墓隔台伯河相望。陵墓的下方是一個邊長89米、高15米的方形基座,其上是一個直徑64米、高21米的兩層圓台,圓台中央立有高塔,塔頂是象征哈德良的阿波羅戰車雕像。3世紀,奧勒利安皇帝將這座陵墓與他新修的羅馬城牆連接起來,使之成為守衛羅馬的一座軍事要塞。皇陵被稱作天使堡,和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有關。公元590年,羅馬發生瘟疫,據說這位教皇看見大天使米凱來張翅飛臨皇陵頂部,並正在插劍入鞘。教皇說,這預示著瘟疫行將結束。於是,他下令拆除皇陵頂上哈德良皇帝的塑像,用大天使的塑像取而代之。從此,這座古堡被稱作天使堡。

在中世紀,每當羅馬受到外敵入侵時,天使堡便成為教皇最方便的避難所。因此,教皇下令在梵蒂岡和天使堡之間修築一道牆。從外邊看,這是一堵牆,而從古堡內部,可以看到這堵空心牆實際上是一條暗道。羅馬帝國滅亡後,這裏曾被當成監獄。文藝複興時期重要思想家、科學家布魯諾就曾被囚禁在這裏。以後,教皇們又在其上加建了宮殿,使之成為教皇危急時刻的避難地。現在,古堡是一座博物館,藏品以古代兵器最出名。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