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周邊的圍牆,全用大塊花崗石砌築,厚1.8米,高度竟達36米,把它同城市完全隔絕。可能是為了防火。它全長450米,工程量十分浩大。牆外是貧民窟,牆裏是大理石的建築物,布滿了金光閃閃的雕刻,社會的對立反映得十分尖銳。
圖拉真廣場
帝製建成以後,羅馬皇帝漸漸汲取東方君主國的習俗,建立起一整套繁文縟節來崇奉皇帝。最強有力的皇帝之一圖拉真,竟至幾乎要把皇帝崇拜宗教化了。這時,在奧古斯都廣場旁邊建造了羅馬最宏大的廣場,圖拉真廣場。廣場的型製參照了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不僅軸線對稱,而且作多層縱深布局。在將近300米的深度裏,布置了幾進建築物,室內室外的空間交替,空間的縱橫、大小、開闔、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築物交替。有意識地利用這一係列的交替醞釀建築藝術高潮的到來,還使用了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運動中展開和深入,這是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不論是軸線的;還是繞彎子的,象希臘的聖地那樣。
羅馬的劇場和鬥獸場
劇場
像希臘一樣,羅馬城市裏一般都有劇場,因為不開公民大會,規模比希臘的小。羅馬的劇場,形製從希臘而來,但早在共和時代,它們大多已不再依山勢建造,而用一係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觀眾席一層層架起來。古希臘的劇場都因山就勢而造前低後高的觀眾席,因此城市的選址和布局受到自然條件的製約,古羅馬用拱券把觀眾席架起來之後,便不必借用山坡。券拱技術為建築和城市布局爭得了主動權,劇場的位置擺脫自然地形的限製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城市的選址也少了一種限製。
觀眾席的形製同希臘晚期的基本一樣。不過,舞台後麵的化妝室擴大,成為一幢龐大的多層建築物。它兩端向前伸出,同半圓形的多層觀眾席連接成整體,簷口連接交圈。舞台夾在化妝室伸出的兩翼之間,台前早期的表演區隻剩下半圓形一片,作為樂池。化妝室的牆麵作為舞台的背景,用倚柱、壁龕、雕像等裝飾得非常華麗。
架起來的觀眾席下麵空間有兩三層,布置樓梯和環廊。底層有兩道環廊,裏麵一道集散前排觀眾,外麵一道在出人口和樓梯之間,集散需要上樓梯的後排觀眾。第二層和第三層沿外牆還有環廊為後排觀眾集散之用。觀眾席裏以縱過道為主。
支承觀眾席的拱作放射形排列,它們一頭大一頭小,一頭高一頭低,施工相當複雜。這些拱在立麵上開口,形成連續的券洞,有兩層或三層。底層的券洞都是出人口,上層的是環廊的窗口,處理成券柱式的疊加,各開間重複同樣的構圖,不作重點處理,符合於人流集散的實際情況。券洞有編號,便於觀眾尋找席位。
愷撒時期設計並於公元前13年奧古斯都在位時落成的馬塞盧斯劇場是劇場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建造於台伯河邊的一處平地上,它那高聳的觀眾席是由一係列同心的混凝土環形拱廊一層一層地架起來的,這就使得古希臘劇場選址受製於自然地形的苦惱煙消雲散,從此使得劇場的建造可以不受地形限製,可以大膽地建造在城市的平地上。
馬塞盧斯劇場混凝土觀眾席的外立麵分為三層,均用大理石裝飾。第一層開有41個拱門,拱門兩側裝飾以多立克式半圓柱。它的第二層也是同樣的券柱式構圖,但柱子改用愛奧尼克式,這種細致的變化增強了立麵構圖在統一前提下的豐富性。第三層原來采用實的壁麵,在對應位置則使用了效果更加豐富的科林斯柱式。它的內部觀眾席直徑達129.8米,可以容納一萬五千到兩萬名觀眾,是羅馬最大的一座劇場。它的半圓形樂池直徑約37米,後方是一個高大的具有三層柱廊和陽台背景的豪華舞台,上方還有挑出的屋蓋。這些也是古希臘劇場所不具備的。
這座劇場後來也遭到很大的破壞,原來的第三層立麵以及舞台都不存在了,裏麵成為住宅,拱券則變成了店麵。
大鬥獸場
又稱大角鬥場,是為角鬥表演而建的。它不僅是羅馬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也是一種象征著永恒的建築。大角鬥場平麵是橢圓形的,中心是一個中央“表演區”,有60排階梯座位的觀眾席,可以容納8萬觀眾。觀眾席分榮譽席或稱貴賓席、騎士席和平民席等5區。看台上下五個部分,有80個出入口。大角鬥場的表演區比貴賓席降低5米多,周圍還有鐵柵欄圍住,以保證觀眾安全。表演區的長短軸直徑分別為87.5米和55米。它的下方還有地下室,用來關放野獸。有時表演區也會被放滿水,以表演最多有3千人參加的海上戰鬥。
大角鬥場的外觀非常雄偉,高48.5米,分四層,從第一層起,分別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用連續的券廊圍成一圈,最上一層是科林斯壁柱。在提圖斯皇帝為大角鬥場舉行落成儀式後,連續的角鬥表演據說持續了123天,有九千頭野獸被屠殺,後來的圖拉真皇帝有一次還曾讓一萬名達契亞俘虜與一萬一千頭猛獸進行搏鬥。這樣的表演一直持續到523年。
大角鬥場在古羅馬人心中具有特別意義,是羅馬帝國輝煌榮耀的具體寫照,與帝國命運休戚相關:大角鬥場在,羅馬就在;大角鬥場倒塌,羅馬就會滅亡。事實也是這樣,羅馬帝國滅亡後,大角鬥場厄運難逃。在中世紀以後,它先是遭到地震的破壞,而後又在教皇們興建宮殿和大教堂的時候成為了地地道道的采石場。1749年,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以紀念羅馬帝國時期可能曾在此殉難的基督教為由終於宣布大角鬥場為聖地,從而使它得以保全殘體。
羅馬的神廟
在羅馬建造神廟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埃特魯斯坎人統治的時期。盡管吸收了希臘神話的一些內容,但埃特魯斯坎人仍然保持了自己對神的某些不同認識,並且他們所建造的神廟也與希臘人的有所不同。羅馬神廟是建在高高的墩座上,在前麵隻要通過台階就容易進入正殿,正殿前是縱深的門廊,門廊的柱廊延擴大到神廟周圍。最典範的建築是萬神廟。
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20年—公元124年在意大利羅馬興建了萬神廟,作為奉祀諸神的神殿。這座顯示了古羅馬人卓越工程技術的建築物,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609年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將它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萬神廟的基本構思是宇宙象征意義。它是羅馬的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也是羅馬穹隆技術的代表。在19世紀以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穹隆頂建築。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采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采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麵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麵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麵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跟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我們現在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隻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布魯諾·賽維對羅馬的萬神廟的空間評價非常高,他說,在羅馬萬神廟出現之前,人類從未創造過內部空間,隻不過是一些空竅而已。原始人是害怕空間的,這一時代的標誌是糙石巨柱——一個直立的長石:毫無用處,古代東方人則創造了許多實體建築,如金字塔和巨柱如林的廟宇。在這些廟宇裏,大量的巨柱占據了空間。古希臘使廟宇中的柱子人格化了,但仍然忽視空間。羅馬的萬神廟首先把空間這種摸不著而又實際存在的東西作為一種建築的表達手段,它的空間是羞怯的,被沉重的實體所包圍,內外聯係過於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