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羅馬建築(1 / 3)

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由古羅馬直接繼承,古羅馬勞動者把它向前大大推進,達到了世界奴隸製時代建築的最高峰。

羅馬原是意大利半島南部一個拉丁族王國。公元前500年始進行了長達200餘年的統一意大利半島的戰爭,並改為共和製。到公元前1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包括今意大利半島、西西利島、希臘半島、小亞細亞、非洲北部、西亞洲的西部和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區。是定居於意大利的部族伊特魯裏亞人文化和希臘文化的結合發展的結果,對後來歐洲及世界文化的影響很大。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裏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製、技術和藝術方麵廣泛創新。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寺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分為三個時期。公元前8~2世紀的伊特魯裏亞時期,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麵有突出成就;公元前2世紀~前30年的羅馬共和國盛期,聚集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等方麵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公元前146年征服希臘後,學會了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及建築技藝,除了建造神廟,也開始建造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進入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成立到180年是帝國的興盛時期。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規模更加宏大豪華。3世紀起帝國開始衰退,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由於古羅馬公共建築物類型多,型製相當發達,樣式和手法很豐富、結構水平高,而且初步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所以對後世歐洲的建築,甚至全世界的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羅馬的凱旋門

古羅馬及以後的歐洲封建帝王為炫耀戰績而建的一些紀念性建築。通常建造在軍隊凱旋的大道上,以提高統軍作戰的皇帝的威望。它的中央是一個高大的拱洞,有的在兩側還各有一個較小些的拱洞。它一般用混凝土建造,外部用白色大理石貼麵,牆上刻有銘文和浮雕,牆頭還有象征勝利和光榮的青銅馬車。它起源於羅馬共和國後期。一般用石砌成,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浮雕。通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或廣場上,一般趕在凱旋儀式舉行前建成。古羅馬有三大代表性凱旋門,即提圖斯凱旋門、三拱洞式的塞維魯凱旋門和君士坦丁凱旋門。其中以君士坦丁凱旋門最著名。

年代最早的一座是位於維納斯與羅馬神廟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之間的提圖斯凱旋門,建於公元81年,用以紀念提圖斯(公元79~81年在位)成為皇帝之前在公元70年率軍剿滅耶路撒冷的猶太叛亂的戰功。這是一座單券洞凱旋門,高14.4米,寬13.3米,厚約6米。由於單純的拱券缺乏裝飾,因而羅馬人創造性地采用了一種後來被稱為券柱式的構圖方式,就是在拱門的兩側裝飾以過去總是作為結構支撐物的柱子,甚至連古典柱式中的梁額、簷部以及基座都煞有介事地按恰當的比例表現出來。這樣一來,建築物不僅結構十分合理,而且也具有理想的外形,這種做法後來極受歡迎,直到今天仍被廣為采用。此外,在這座凱旋門上,羅馬人使用了一種新的柱式,叫組合柱式。它的柱頭是在科林斯莨苕葉飾的柱頭上疊加愛奧尼克式卷渦,以加強裝飾性。這種柱式後來與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和塔司幹式一起並稱為五大古典柱式。

位於廣場西北端的是建於203年的塞維魯凱旋門,用以紀念塞維魯皇帝(193~211年在位)在195年和197年兩次東征遠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安息帝國的勝利。它寬25米,高23米,厚11.9米,是一座三拱式凱旋門,被認為是現存同類建築中的精品。

君士坦丁戰勝馬克森提之後,於315年在大角鬥場西南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凱旋門。此凱旋門是君士坦丁大帝為了慶祝擊敗強敵馬克森夏斯,在公元312年由元老院下令建造,至315年才全部落成。高21米,寬25.7米、厚7.5米。這座凱旋門的基本骨架,就是哥林斯式的圓柱。正麵由4根圓柱劃分成了3個間隔,中央的一個間隔,即大拱洞門,左右的兩個間隔,各有一個小拱洞門。這座凱旋門與一般的不同,它是采用“三拱式”的,又稱為“裑拱式”。整個建築的材料都是白色大理石,隻有一小部分是彩色雜石。這座凱旋門的浮雕裝飾,多半都是圖拉真帝和哈德良帝建築中所用過的材料。兩麵牆壁,也被劃分為3個區域。左右的兩個區劃,裝飾有浮雕群像;下麵左右柱間的拱洞上,有精細的雕像帶,上麵裝飾有大形的勳章。另外,凱旋門上麵,原來還有一輛青銅凱旋車、坐著青銅雕刻的君士坦丁大帝,可惜現在已不存在了。

羅馬的廣場

埃特魯斯坎時期的廣場

羅馬共和時期的廣場是羅馬城中公共建築雲集的場所,和希臘晚期的相近,是城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中心。神廟、市政府、市場、集會場、體育場等公共建築都分布在廣場周圍,成為市民集會和交易以及城市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羅馬城中心,巴拉丁山和卡比多利山山腳下的羅曼努姆廣場大體呈梯形,長約115m,寬約57m。

廣場的西北端有塞維魯凱旋門、協和神廟、韋斯巴薌神廟和農神神廟。其中農神神廟是一座有著悠久曆史的神廟,最早建造於公元前497年,當時正值埃特魯斯坎人被趕走後羅馬人所經曆的一段非常困難的饑荒年代。公元前42年,羅馬人又用石頭重建了這座神廟,作為羅馬的國庫所在。它們的東側是愷撒建造的演講壇,這是羅馬政治家發表演說以及法院發布公告的地方。它們的西側是羅馬的國家檔案館,其二層以上部分後來在15世紀時被改造為市政廳。

廣場的西南側是尤利亞巴西利卡與卡斯托爾和波魯克斯神廟。孿生兄弟卡斯托爾和波魯克斯是傳說中羅馬的守護神,曾在公元前496年的一次戰鬥中挽救過羅馬。這座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84年,後於公元6年重建,是一座基座寬30米、長56米、高7米的8柱X11柱愛奧尼克神廟,如今隻有三根石柱殘存。

廣場的東端端坐著愷撒神廟,它是公元前29年為了紀念愷撒而建造的。愷撒被謀殺後他的遺體就是在神廟所在的地點被火化。愷撒神廟的右後方就是那座有名的維斯太圓形神廟,左後方則是皇帝馬爾庫斯·奧勒留·安東尼和他皇後福斯蒂娜的神廟。愷撒開創了皇帝被神化的先例,之後的許多皇帝死後都被當做神來加以供奉。

廣場的東北側由艾米利亞巴西利卡和元老院圍合。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高政治決策的場所,擔任元老的多是資深的卸任貴族執政官。在帝國時代,元老院的職權受到很大削弱,但在很長時間裏仍一直保持其尊貴的地位。這座元老院原是建造在偏東一些的地方,公元前52年一場大火之後,愷撒為了騰出地方修建新的廣場而改在現址重建,後來在公元283年又因火災再次重建。它長27米,寬18米,高21米。內部左右兩側是元老的座位,中央是主席台。

愷撒廣場

共和末期,愷撒擅權之後,在羅曼努姆廣場邊上造了一個愷撒廣場。這是一個封閉的、按完整的規劃建造的廣場。小店和小作坊沒有了,隻保留了高利貸者的錢莊和雄辯學家講演的敞廊,在廣場兩側。廣場的總麵積是160米X75米,立在它後半部的圍廊式維納斯廟,前廊有8根柱子,進深3跨,廣場成了廟宇的前院。維納斯是愷撒家族的保護神,因此,廣場隱然是愷撒個人的紀念物。廣場中間立著愷撒的騎馬青銅像,鍍金。愷撒廣場頭一個定下了封閉的、軸線對稱的、以一個廟宇為主體的廣場的新形製。這形製顯然借鑒了古希臘晚期的廟宇。廣場上各個建築物失去了獨立性,被統一在一個構圖形式之中。這個廣場宣告了羅馬共和製的結束和帝國時代的來臨。

奧古斯都廣場

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最終地擊敗了共和派的反抗,建立了個人的獨裁,並成了古羅馬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愷撒廣場旁邊又造了一個奧古斯都廣場。它比愷撒廣場更進一步,純為歌功頌德,連錢莊也沒有立足之地了,隻在兩側各造了一個半圓形的講堂給雄辯家用,還有一點共和時代的殘餘。廟宇是獻給奧古斯都的本神——戰神的,也用圍廊式,麵闊35米,8根柱子。柱子高17.7米,底徑1.75米,立在3.55米高的台基上,完全控製了廣場。廣場總麵積大約120米X83米,有一圈單層的柱廊,把廟宇襯托得很高峻。廣場藝術地記錄了羅馬帝國終於建立這樣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