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宅以蘇杭為主,蘇州為江南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富裕,物產豐富,從前一向是富商、官僚聚集之處,住宅規模也很大,住宅外圍環繞以高大的垣牆,因為,南方房舍淨高較大,多樓房,此外由於防火的需要,須用高牆隔斷。建築縱深為若幹進,每進有天井或庭院,但很淺,廂房也淺或無;各進房間一般為三間。大的住宅可以有平行的二、三條軸線;從大門起,軸線上排列:大門、轎廳,客廳,正房(屬內院,另設門分割,有時為樓);兩側軸線排列花廳、書房、臥室乃至小花園、戲台之類。杭州的吳宅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它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位於杭州嶽官巷,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原來的建築分左、中右三條軸線,修複以後的吳宅的主要建築均集中於中、右兩條軸線上。從轎廳進入,右邊是四宜軒、載德堂、錫祉堂;左邊是守敦堂、肇新堂。堂與堂之間都有一個大天井。其中,守敦堂,高大開闊,兩邊沒有廂房,這裏就是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的地方。曆史上的吳宅除了現有廳堂樓閣之外,還有藏書樓、花園、竹園、大廚房、賬房等等,一應俱全,完整地體現了江南民居特有的建築樣式。又如建於清代的蘇州顧宅也是一例。進入顧宅大門為天井,穿過天井進入大廳,其旁為樓房,底層為書齋。廳前院中有戲台。這種戲台是屬於私家戲台,如上海豫園的戲台也是如此。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遊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曆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衝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的黃土地區,人們為了適應地質、地形、氣候和經濟條件,建造各種窯洞式住宅與拱券住宅。窯洞式住宅有兩種。一種是靠崖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潰,或在洞外砌磚牆,保護崖麵。規模較大的則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院落,稱為靠崖窯院。另一種在平坦的岡地上,鑿掘方形或長方形平麵的深坑,沿著坑麵開鑿窯洞,稱為地坑窯或天井窯。這種窯洞以各種形式的階道通至地麵上,如附近有天然崖麵,則掘隧道與外部相通。大型地坑院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坑相連,可住二三十戶。此外,還有在地麵上用磚、石、土坯等建造一層或二層的拱券式房屋,稱錮窯。用數座錮窯組合成的院落,稱為錮窯窯院。
居住於廣西、貴州、雲南、海南島、台灣等處亞熱帶地區的少數民族,因氣候炎熱,而且潮濕、多雨,為了通風、采光和防盜、防獸,使用下部架空的幹闌式構造的住宅。這種住宅的布局和結構很富於變化。以雲南傣族住宅為例,不但因地區不同而發生差別,在同一地點內,宣慰司(土司)府和一般住宅又是懸殊很大。結構以木架居多,但也有全部用竹料的。房屋平麵多為橫長形,僅少數作縱長形。下部作畜圈、碾米場及儲藏室、雜屋等。樓梯置於室內或室外,不拘一式。上層前部為寬廊及曬台,後部是堂與臥室,堂內設火籠和佛龕。廣西僮族的幹闌式住宅,有的麵闊五間,高達三層。上層的堂,兩側各加過間,形成較大的空間,堂後置臥室數間,外部伸出,稱為挑廊,並利用屋頂做成閣樓,巧妙地處理內部的空間。
藏族住宅主要分布於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由於雨量稀少,而石材豐富,故外部用石牆,內部以密梁構成樓層和平屋頂。城市住宅往往以院落作為全宅的中心,如拉薩的二層住宅環繞著小院,下層布置起居室、接待室、臥室、庫房,上層在接待室、臥室外,加經堂和儲藏室。造型嚴整和裝飾華麗是它的特點。鄉間住宅多依山建造,很少有院落。一般高二三層不等,而以三層較多。底層置牲畜房與草料房,二層為臥室、廚房、儲藏室,三層以裝修精致的經堂為主,附以曬台、廁所,而二、三層每有木構的挑樓伸出牆外。
蒙古、哈薩克等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使用移動的氈包,往往二三成組,附近用土牆圍為牲畜圈。氈包的直徑自4米至6米不等,高2米餘,以木條編為骨架,外覆羊毛氈,頂部裝圓形天窗,供通風和采光之用。此外,因從事半農牧而建造的固定住宅,有圓形、長方形以及圓形與長方形相結合等等形式,也有在固定房屋之外再用氈包的。
新疆維吾爾族的平頂住宅,大體分為兩種類型。南疆的喀什,和闐等處用磚,土坯外牆和木架、密肋相結合的結構,依地形組合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院子周圍以平房和樓房相穿插,而前廊建列拱,空間開敞,故體型錯落,靈活多變。房屋平麵以前室與後室相結合,附以廚房、馬廄等。因氣候炎熱幹燥,一般不開側窗,而白天窗采光。另一種為吐魯番的土拱住宅,用土坯花牆、拱門等劃分空間,院內以葡萄架加強綠化,並聯係各組房屋。房屋布置也以前後室相聯,基本上與喀什一帶的住宅相同,但室內外裝飾比較簡單。
明清時期的陵墓建築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指出:“皇陵在中國建築形製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建築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穀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麵上深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會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般來說,陵墓建築反映了人間建築的布局和設計。秦、漢、唐和北宋的帝後陵都具有明顯的軸線,陵丘居中,繞以圍牆,四麵辟門,而唐與北宋諸陵在每個陵的軸線上建享殿、門闕、神道和石象生等。明朝各陵采用長達7公裏的公共神道與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樓和寶頂相結合的處理方法,則是在北宋和南宋陵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清朝的皇帝陵墓基本上承襲了明朝的布局和形式,但後死的後妃在帝陵旁另建陵墓,與明代帝後合葬製度不同,同時分別隔代埋葬於河北省遵化縣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
十三陵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北十裏的天壽山南麓。自明永樂以來,十三個皇帝皆環葬於此,故有十三陵之稱。長陵是明第三位皇帝朱棣的陵墓,是陵區的主體建築,居於陵區的中央,東側有景陵,永陵、德陵三陵;西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六陵;西南側有定陵、昭陵、悼陵三陵。各陵共用一個神道與牌坊、石象生。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為十三陵的起點,經大紅門是碑亭,過碑亭北行,有石人石獸分列神道兩旁。石象生的禮製基本遵循明孝陵遺法。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占地麵積達40平方公裏,一共埋葬有明代的13個皇帝和23個皇後,以及眾多妃嬪、太子、公主和從葬宮女等,這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
大紅門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麵,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紅門後有一條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它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裏,沿線設有一係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石雕群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長陵
長陵建築在天壽山下,是十三陵的主陵,最為宏偉。在長陵的左側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各陵錯落有致,主從分明,布局講究,氣魄宏大,從而構成了一幅帝王陵苑的壯麗畫卷。思陵,是十三陵中的末建之陵,坐落在原小紅門內,規模最小也最為簡陋。它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年號崇禎)的陵墓。1644年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崇禎皇帝在走投無路之下,逃出紫禁城,吊死在煤山(景山),後被埋葬在他的田貴妃墓裏而故名思陵。在他的墓旁有個小墳,葬著跟他一起上吊的太監王承恩。墳前有塊清代幹隆皇帝為表彰其“忠君”而立的小石碑。現在,我們再來觀看長陵的平麵圖。長陵主要是由譡恩門、譡恩殿及明樓、寶城等組成。其它各陵的建築形式均與此雷同,但建築規模都遠不及此,從而顯示出長陵的尊貴地位。長陵是明王朝第三帝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的陵墓。建於1409~1413年(永樂七年至十一年),朱棣的徐皇後(明大將徐達之女)先葬於此。朱棣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北征回師途中死後,便同葬該陵。長陵距今已有570多年曆史。朱棣是明代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皇帝。他為了控製北方,鞏固整個國家的統一,便於永樂四年(1406)興建紫禁城,準備從南京遷都北京,同時著手在此營造皇陵。他的這些重大措施,對防禦退居漠北的元朝貴族殘餘勢力的騷擾,維護國家的安定與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定陵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裏埋葬的還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譡恩門、譡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朱翊鈞(1563~1620),10歲登基,22歲便動工興建陵墓,28歲時已把陵墓建成,陵成之後30年才死。他活了58歲,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該陵墓基選擇在一處山包上,需除掉巨石方可動工營造,工程艱巨,規模宏大,每天役使軍工、民匠30000餘人,連續施工約六年才建成。全國平均每戶需攤派勞役六天半,共耗白銀800餘萬兩,為當時全國兩年田賦收入的總和,可供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費用。萬曆皇帝是個昏庸殘暴之徒。由於沉迷酒色,27歲病倒,開始不理朝政。定陵建成後,他帶領後妃、臣僚來到陵園,一時興起,竟在“生壙”(地宮)裏飲宴起來。
昭陵
位於定陵西側的大峪山麓,陵園建築麵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譡恩門、譡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裏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篨和他的三位皇後。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願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穆宗雖不關心政務,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曆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促成的。隆慶議和發生於隆慶五年(1571),當時蒙古族的一個部落首領俺答,他的寵孫把汁那吉因婚事和俺答鬧翻了,於是帶十幾人投奔明朝而來,得到明朝的熱情接待與重封重賞。俺答得知此事十分感動,終於在隆慶五年(1571)與明朝議和。朝廷也重封俺答為順義王並賜紅蟒衣一套,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無字碑石龜負碑,豎立於譡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遊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摸摸烏**,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作為主體建築群的皇陵,中為順治孝陵,東為康熙景陵、同治惠陵,西為幹隆裕陵、鹹豐定陵。景陵、惠陵、裕陵和定陵的規製與孝陵大致相同。地宮以幹隆裕陵最具代表性。裕陵地宮為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總麵積達三百多平方米。地宮中有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五欲供、八寶和其它圖案,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
在四座皇後陵寢中,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是中國現存規製奢華、裝飾最為華麗、體係比較完善的一座皇後陵寢建築群。清東陵共有五座妃園寢。被傳為民族團結佳話的“香妃墓”即在其中。陵內隨葬的大量極其珍貴的珍寶文物,遭遇了八國聯軍和封建軍閥的破壞掠奪、盜竊洗劫。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縣城東北鬆林山。始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俗稱皇陵,為明憲宗朱見深的第4子、興獻王朱佑杬(1476-1519年)的陵墓。明武宗朱厚照身後無嗣,按明製兄傳位於弟朱厚熜,即明世宗嘉靖皇帝。朱佑杬係朱厚熜的生父。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朱厚熜追諡其生父為恭睿獻皇帝,並按製建陵。占地約六百畝,建築規模龐大宏偉。陵園四周圍牆呈朱色。陵墓神道長1300米,兩邊依次排列著華表和獅、獬、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後麵建有大殿兩重;最後為塋城,圍著兩座高大土塚,即為朱厚熜及其妻的墳墓。環塋城城頭的排水孔道飾有99個龐大的龍頭,極為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的昌瑞山主峰腳下,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是清入關後營造的最大陵墓區。陵區南北長125公裏,東西寬20公裏,總麵積達2500平方公裏,葬有清朝順治、康熙、幹隆、鹹豐、同治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十三個皇貴妃、六個貴妃以及妃、嬪、貴人等,共計157人。陵區內神道和橋梁縱橫交錯,黃綠琉璃瓦殿頂,畫棟朱垣,漢白玉石殿陛欄幹構成一幅絢麗宏偉、多姿多彩的圖畫。清東陵陵園建築,在長達五公裏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石牌坊、碑樓、龍鳳門、神道、碑亭、隆恩門、享殿、大殿、隆恩殿、明樓等數十座各式建築。一些建築上的浮雕及石人石獸,工藝精湛,顯示了清代高度的藝術水平。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約15公裏的永寧山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方圓達800平方公裏。有四座帝陵及三座後陵、四座妃陵,葬有四帝九後57妃嬪,以及格格、親王,共78人。陵區林木蓊翳,空山鳥語,流水潺潺,景色旖旎秀麗。主體建築為雍正陵。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10餘米,長2.5公裏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
嘉慶昌陵和光緒崇陵坐落於泰陵的東西兩側,而道光慕陵則位於泰陵以西五公裏處。昌陵和崇陵陵園的建築形製,與泰陵大致相同。慕陵形製則別具一格,其規製最為簡約,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其隆恩殿全以楠木為料,一律本色,不飾彩繪。崇陵是中國帝陵中的最後一座,其規模較小,但有完整的排水係統;所用工料之精、耗銀之多,十分可觀。崇陵內鬆樹挺拔,周圍為果園,景色秀麗宜人。
明清皇陵是中國封建時代又一規模宏大的陵墓,是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和諧結合的典範,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
明清時期的壇廟建築
在中國的建築中,有一種建築與西方的宗教建築不同,這就是壇廟。它具有禮的性質,是一種禮製建築。其中,設壇祭祀的是祭天神、地祗之禮,包括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嶽、四瀆等。在這思想體係中最重要的是要人們相信“天”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和重要的山、河等等也都各有其神,支配著農作物的豐歉與人間禍福,而人間的統治者的一切行動都是按照“天”的意誌做的,因此是不可反抗的。並且這些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川,都成了有意誌的人格化的神。這類祭祀活動。都是在台型的“壇”上進行,通稱為“壇”。明清的壇廟往往相承襲。梁思成說,清代壇廟建築,多沿朱明之舊,天安門之內,午門之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外城永定門內,東為圜丘(亦稱天壇)、西為先農壇。方澤(地壇)在安定門外。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孔廟及太學與城中最大之喇嘛寺雍和宮均在安定門內。皆京城之重要壇廟也。
太廟
太廟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位於紫禁城午門左前方,以符合《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禮製。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總建築麵積是139650平方米。整個建築物布局嚴謹,中軸線上排列著三層琉璃磚門、三層大殿,戟門、石橋。戟門內正麵為前殿,是太廟的主體建築。太廟建築的形製也是等級最高的。太廟前殿即是一幢重簷廡殿頂的大殿,明代時為九開間,清代時改為十一開間,形製之高與紫禁城太和殿相當。台基三重,以漢白玉石護欄圍繞。每次大祭時皇帝在此祭祀先祖列帝。正殿前東西廡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中殿九間,單簷廡殿頂,黃琉璃筒瓦屋麵。須彌座白石台基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圍繞。殿內供奉列聖、列後神龕。中殿左右配殿各五間,黃琉璃筒瓦屋麵,單簷歇山頂,是貯存祭器的地方。後殿又稱祧廟,是祭祀遠祖神位的地方,用牆垣隔出一區。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為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的良好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