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
中國古代的禮製是以“天子居中”來體現的。《呂氏春秋》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李允鉌指出,西方古典建築的曆史,是以宗教建築為主編織而成的;毫無疑問,中國古典建築是以皇宮為中心而展開的,在20世紀以前,不論技術和藝術,基本上表現在帝皇所用的宮殿、園圃和國都上。中國的宮殿最能體現帝王的威嚴。因此,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帝,都把建造宮殿作為其最重要的工程。但是,秦、漢、唐、宋的宮殿基本隻存遺址,惟有明清北京的故宮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建築的瑰寶。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明清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4年(1406),建成於永樂18年(1420),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其時稱紫禁城,清朝沿用以後,隻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從此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1925年在原皇宮的基礎上成立“故宮博物院”。明清兩代的皇宮,變成了一座擁有壯麗古代建築群和百萬珍藏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從誕生之日起,就為社會各界所矚目。
故宮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係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麵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麵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麵積15萬平米。
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製度。曆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在整個宮城中以前三殿為重心,其中又以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為其主要建築。因此在總體布局上,前三殿占據了宮城中最主要的空間,而太和殿前的庭院,平麵方形,麵積2.5公頃,是宮城內最大的廣場,有力地襯托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至於內廷及其他部分,顯然是從屬於外朝,因此布局比較緊湊。內廷有幹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及兩側分列的東西六宮,是封建皇帝進行日常活動和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築高大森嚴,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內廷建築則庭院錯落,自成體係,富於情趣。前朝後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為了更加強調前朝的尊嚴,在太和殿前麵布置了一係列的庭院和建築。其中由大清門至天安門為一段,天安門至午門又為一段。午門以後,在彎曲的金水河的後麵矗立著外朝正門太和門,太和殿就在其後。這一係列處理手法渲染出外朝的重要地位,使人們在進入太和殿前就已經感到了嚴肅的氣氛。
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的等級製度,在明清故宮中得到典型的表現。由於前三殿是宮城的主體,所以在這組宮殿的四角建有崇樓,同時太和殿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建築,采用重簷廡殿的屋頂、三層白石台基、11間麵闊等,甚至屋頂的走獸和鬥拱出跳的數目也最多,禦路和欄杆上的雕刻,彩畫與藻井圖案使用龍、鳳等題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也隻有這裏才可以陳設。除太和殿以外,其它建築的屋頂製度與開間等都依次遞減,裝飾題材也有所不同。至於紅色的牆、柱和裝修,黃色琉璃瓦,則是皇宮建築所專有的色彩。
朝寢交接處的幹清門前廣場是體現紫禁城建築禮製規範較為集中的場所。廣場南麵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後一座,規格等級僅次於太和殿,麵闊9間,進深5間,重簷歇山頂,翼角置走獸9個,內外簷均施金龍和璽彩畫,菱花?扇,坐落在高大的漢白玉“三台”之上。北麵幹清門位居後宮最南端,是帝王正寢幹清宮的正門,麵闊5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頂,漢白玉須彌座。其東西兩側的隨牆琉璃門——內左、內右門,分別通向東、西一長街,是去往東西六宮的重要通道。門外設軍機處、九卿朝房,正合《周禮》所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製。九卿朝房為連簷通脊灰瓦頂,不施鬥拱,門窗裝修素樸,台明高僅尺餘,進一步烘托出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的宏偉壯麗。
在形成明清故宮整個建築群統一的藝術中,使用形式類似而比較簡單的個體建築和大麵積相同的色彩是一個重要因素。除少數個別建築外,單體建築都按照高度規格化的官式建築做法進行建造,因而體型比較簡單,屋頂形式隻有幾種,構件種類也不多,隻是依靠有節奏的空間組合和體量的差別創造了有規律的輪廓線。而大片黃色琉璃屋頂和紅牆紅柱以及規格化的彩畫等給全部建築披上了金碧輝煌的色彩,獲得了豐富而統一的藝術效果。此外,還利用大量的小品建築如華表、石獅、銅龜、銅鶴、日規、嘉量、禦路、欄杆,影壁等,構成局部的藝術氣氛。但是,整個故宮建築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無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
總之,明清故宮建築的空間組織和立體輪廓達到統一中又有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成就,同時它也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
明清時期的園林建築
中國的園林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成熟的階段。李澤厚說,大概隨著晚期封建社會中經濟生活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園林藝術日益發展。顯示威嚴莊重的宮殿建築的嚴格的對稱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為目標的建築美出現了。空間有暢通、有阻隔,變化無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動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仍然是以整體有機布局為特點的園林建築,卻表現著封建後期文人士大夫們更為自由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中國的園林可以分為皇家的園林和私家的園林。
皇家園林,在明清時期大都集中在北京。但是明代除了北京城的建設之外,在園林方麵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但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卻規模宏大,曾經繁盛一時。康熙二十一年,建南苑行宮,後又建香山行宮及暢春園,四十八年建圓明園。至乾隆間,清代皇家園林的興建達到鼎盛,形成以北京西郊的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圓明園、長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皇城內的西苑(南海。中海、北海)、宮城內眾多小型庭院等為代表的完整的皇家園林體係。
園林多半擁有廣大麵積和富有變化的地形。園內建築的布局,首先把宮殿部分集中布置在地形平坦的地帶,自成一區,然後根據地形特點把全園分成若幹景區,每區有不同的內容和景物,並有體現景物內容和富有詩意的題名。這種處理手法和所表現的意境,受到江南名勝和私家園林的影響,有些則直接模仿它們。但在小範圍的景區內,比例笨重的官式建築,往往不能和曲折的風景相調和(如故宮乾隆花園)也有景區劃分過多,使自然風景受到一定的損失(如避暑山莊如意洲)。一般說來,各個景區雖然各有特點,卻能在參差錯落的景色中,互相呼應拱衛一大群建築,或圍繞一片湖麵,或襯托一座山嶺,通過巧妙布置的遊覽路線,把各部分連成一個整體。但也有各景區的特點過分突出,產生不調和的情況,如圓明園的西藏建築,長春園的西方洛可克建築和頤和園的輪船,對於整個園林都是不恰當的。
在清朝園林中,圓明園是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著名園林,但在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帝國主義侵略軍所焚毀。它原為雍正皇帝為皇子時的賜園,待其即皇位以後擴建為離宮,幹隆二年(1737年)再次擴建,幹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後又附建長春園和綺春園,合稱圓明三園。它坐落在西郊海澱鎮之北,周圍泉眼叢聚,草豐樹茂,是絕好的造園之地。三園共占地350餘公頃,園內成組的建築群有一百二十三處。
圓明園三園地勢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園。具體講,圓明園有三大景區。即中部的前湖後湖景區,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宮廷區以及前湖、後湖沿岸的九島。環繞後湖的東、西、北三麵,形成一圈外圍景區,在這區裏布置了小園林集群,如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中央景區。外圍景區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宮、城堡式佛寺舍衛城、模仿商業活動的買賣街、藏書的文源閣、聽戲的同樂園、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風荷”、仿紹興蘭亭的“坐石臨流”、仿廬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區為東部的福海景區,即以福海的大水麵為中心,湖中有三個島嶼鼎列,以象征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與水有關的二十處景點。此外,在圓明園的北宮牆外,尚有後來增建的一條狹長的景區,主要表現水村野居的風光。
長春園是圓明園的附園,在圓明園的東側。此園分為南北兩個景區。南區以淳化軒一組為主體建築,周圍湖島布置了十個景點,皆因地製宜,因水成景,如茹園、鑒園、獅子林、海嶽開襟、玉玲瓏館等。北區為一橫長地區,區內布置了六幢歐洲18世紀巴洛克的宮殿式建築,名為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俗稱西洋樓。這些建築的體形及立麵上的柱式、簷口基座、門窗細部俱為歐式建築作法,但細部雕飾也摻雜了中國式的紋樣。建築前還配有人工噴泉。西洋樓建築是歐洲建築文化第一次傳入中國的完整作品,也是歐洲與中國兩大園林體係首次結合的創造性嚐試。
綺春園也是圓明園的一個附園,是多座私家小園合並擴建而成的,共計三十景。總體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於自然情調。景與景之間疏密相間,水係也比較錯綜複雜,形成小巧玲瓏的格局。
綜觀圓明三園可知其造園之骨架在於理水,通過人工巧構,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時互相串通,形成水係。水係之外又配以陸地遊覽線,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園分劃成山複水轉、層層迭迭近百處的自然空間,為開拓各類園林意匠構思創造了條件。建築群體組合都以組景為目的,每一景點皆為一個小型園林,因此形成“集錦式”的規劃形製。圓明園的單體建築設計打破了傳統官式的束縛,廣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體型,小巧素雅,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圓明園中還選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馴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錦、四季如春的生態環境。
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約10公裏的地方,全園麵積約3.4平方公裏。其中北部山地占1/3,山高約60米。這裏在清代以前就是一處風景名勝。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曾建為行宮。從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起,又大規模興建園林,稱為清漪園。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侵略軍幾乎全部破壞,光緒中葉,那拉氏挪用海軍建設費二千萬兩修複此園,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清漪園的格局,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破壞了一部分,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修複,但萬壽山北部建築一直未恢複原狀。
根據使用性質和所在區域,頤和園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萬壽山東部的東宮門、仁壽殿等所組成的朝廷和居住供應部分。這部分建築布局嚴謹,具有宮廷氣概,但居住部分的建築體量不大,也未使用琉璃瓦,庭院內點綴花木,住宅氣息比較濃厚。這些建築的東北則是模仿無錫寄暢園而建造的諧趣園,規模小而風景十分優美。第二部分是萬壽山的前山部分。這裏以體型高大的排雲殿和佛香閣為重心,廚圍布置十幾組小建築群。始建時,在佛香閣的位置上原是一座九層大塔。現在的佛香閣八角四層,建於高大的石台上,地位突出,它和下麵的金碧交輝的排雲殿建築群,共同構成萬壽山的軸線,把前山大小建築統一起來。山下長達700米的長廊和連綿不斷的白石欄杆,則更加強調了這種統一效果。但是佛香閣左右的寶雲閣和轉輪藏二組建築,體量小而組合瑣碎,而且平麵與立麵基本上對稱,和佛香閣組合在一起顯得大小懸殊而且造型過於呆板。第三部分是萬壽山後山和後湖。後山以一組喇嘛教廟宇為中心,其中包括許多富有藏族建築特色的台、塔等,周圍除少量小型建築群外,遍植樹木,形成幽靜的環境。後湖是一條曲折的溪流,原來中段兩岸模仿蘇州的臨水街道,兩岸林木蔥鬱,風景幽邃自然,和前山部分的對比是很成功的。第四部分是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這裏主要是水麵。水上點綴島嶼,島上有形式不同的建築,其中龍王廟島,十七孔橋和萬壽山遙遙相對,控製著開闊的湖麵。湖西一條長堤,堤上建六座形式不同的橋,在湖堤垂柳的襯托下,宛然如江南水鄉的景色。
頤和園在利用建築布局和體量的不同創造和諧統一的園林效果方麵,有較高的成就。前山中軸線上的建築群,以布局對稱、體量龐大和色彩富麗成為全園的重心。為了取得和諧的呼應,對麵的十七孔橋和橋頭的八角亭也采用了碩大的體量。除這兩部分外,其他建築的體量都較小,布置盡量靈活,使全園在統一中盡多變化。同時,在選地方麵,主要以能取得優美的對景為標準。對於以欣賞內部景色為主的建築,盡量布置於山坳、水窪或平地。但需要遠眺的建築,則布置於視野較開闊的地點。
私家園林大都建在江南,因此確切地說是江南私家園林。明朝除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以外,蘇州、杭州、鬆江、嘉興四府是當時園林薈萃的地點,尤以明中葉以後,私家園林的數量逐步增加,造園藝術也有所發展。在有限的坊裏隙地創造幻覺無窮的自然風景,這種“城市山林”不失為一種高度概括的藝術;尺度縮小了的山水景象——“咫尺山林”,無需長途跋涉之苦,可收湖山逍遙之功,它正可滿足士大夫優哉遊哉,信步山水,消遣閑情逸致,甚至但求“臥遊”、“神遊”的園居方式。他們往往數代同堂並擁有眾多的婢仆,需要大量居住房屋,所以園中常設有廳堂,書房、戲台、居住庭院、仆役侍候用房。實際上,園林是第宅的擴大與延伸,平日有許多活動如宴客聚友、讀書作畫、聽戲觀劇、親友小住等,都在園中進行。私家園林在蘇州、揚州、無錫、杭州。嘉興一帶極為盛行。蘇州的滄浪亭(始建於宋),獅子林(始建於元)、拙政園、留園、五峰園(始建於明)、怡園、耦園、網獅園、鶴園等以及揚州的個園,上海的豫員園等,都非常有名。
現在江南地區還保存不少明清二代創建的園林,可是多數在太平天國後經過不同程度的修理與改建。其中蘇州寒碧莊是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在明徐氏東園的廢基上重建的,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起又增建東、北、西三部分,改名留園,但其中部基本上保存寒碧莊的布局情況。寒碧莊原位於當時住宅的西北,由若幹組庭院和池山所組成,林木森茂,富於自然意趣。自住宅入園,先至東側的小院揖峰軒,庭中布置太湖石峰,周圍以曲折的回廊,分割為若幹小空間,其間點綴樹石花竹,宛然一幅幅精美的小品畫,是小型庭園布局的傑作。再西,轉折至傳經堂,內部裝修和家具是江南廳堂布置的典型之一。庭中有氣勢雄厚的湖石峰巒,整個格局和揖峰軒的玲瓏幽靜恰成明顯的對照。
在這些不同大小和不同環境意趣的庭院組群之西,以山池構成園中的主要景區。中央池水清澈明靜,倒影極佳。西北兩側是連綿起伏的假山,石峰傑立,間以溪穀,池岸陡峭,構圖原則大體受了宋元以來山水畫的影響。據記載:徐氏東園原有畫家周秉忠所造的石屏,蜚聲一時,這山可能是其遺跡,但原狀已難追索了。池東南兩側則是高低虛實互相錯落的廳、樓,廊、軒、亭等建築,不僅富於變化,且麵向水池,組成與西北山林相對比的畫麵。其中寒碧山房與明瑟樓是宴遊的場所,而垂陰池館與綠蔭或位於水灣,或與池中小島割出的小水麵相接,以達到在完整的環境中各有局部的特色。東南角環以走廊,臨池一麵建各種形式的空窗,漏窗,使園景半露現於窗洞中,其另一麵則布置花台小院,使遊覽過程中左右逢源、豐富變化。
明清時期的民宅建築
在中國的民宅中,房式是有嚴格的等級的。明朝統治者就繼承過去傳統,製訂了嚴格的住宅等級製度:“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不許在宅前後左右多占地,構亭館,開池塘,”“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拱,飾彩色。”不過後來有不少達官、富商和地主不遵守這些規定,如文獻載清朝京師(今北京)米商祝氏屋宇多至千餘間,園亭瑰麗,江蘇泰興季姓官僚地主家周匝數裏。現存明代住宅如浙江東陽官僚地主盧氏住宅經數代經營,成為規模宏闊、雕飾豪華的巨大組群,安徽歙縣住宅的裝修和彩畫也以精麗見稱。
漢族住宅除黃河中遊少數地點采用窯洞式住宅以外,其餘地區多用木構架結構係統的院落式住宅。這種住宅的布局、結構和藝術處理,由於各種自然條件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大體以秦嶺和淮河流域為界,形成南北兩種不同的。而在南方住宅中,長江下遊的院落式住宅,又與浙江、四川等山區住宅及嶺南的客家住宅,具有顯著的差別。
北方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住宅為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麵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隻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麵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迭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麵,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麵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麵看到的首先是迭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麵和鑲嵌在上麵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麵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製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