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明清建築(3 / 3)

天壇

位於北京外城南部永定門內大街的東側,與先農壇夾著全城的中軸線東西對峙,係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遷都北京時所創建的。當時它和先農壇都在城的南郊,至公元十六世紀修建外城才納入城內。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與祈禱豐年的地方。現在的規模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的,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遺物外,大部分建築經十八世紀初改建。

天壇的整個組群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總麵積280公頃。圍牆的平麵接近正方形,但北麵的兩角采用圓形,南麵則為正角,是附會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而設計的。由於傳統的禮製關係,天壇位於大街的東側,主要入口設在西麵。

天壇分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建築可分為南北兩組,南麵是圜丘,北麵是祈年殿。北部以祈禱豐年的祈年殿為主體,附以若幹附屬建築,內圍牆西門內南側是皇帝祭祀前齋宿的宮殿——齋宮,外圍牆西門以內建有飼養祭祀用的牲畜的犧牲所和舞樂人員居住的神樂署。殿的簷頂由28根大木柱和36根枋木角支承。28根大柱是一種時間的儀式,中部四根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層12根大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12根簷柱象征12個時辰,24根柱合起來又象征24個節氣。殿內正中地麵的天然龍鳳花紋的圓形大理石,與殿正中的蟠龍藻井,象征著天龍神鳥。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全部建築的主體,連接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壇的是一條長約400米,寬30米,高出地麵4米的磚砌大甬道——丹陛橋相聯係。

圜丘是一個白石砌成的三層圓形台子,是皇帝每年冬至日祭天的地點,周圍用兩重矮牆環繞。內牆平麵作圓形,外牆平麵作正方形,兩重矮牆的四麵正中都建白石欞星門。這一組露天的建築,造型、簡單莊嚴而開朗,並在圜丘周圍用三座高燈杆、十二座鐵爐和一座琉璃爐作為陪襯。

皇穹宇是平時供奉著“吳天上帝”牌位的建築(牌位在祭祀時才移到圜丘上)。這組建築是在平麵圓形的皇穹宇的兩側,各建長方形配殿一座,再以平麵圓形的圍牆環繞而成。圍牆南麵的正門與圜丘北麵欞星門相距不到40米。皇穹宇是一座單簷的圓形小殿,飾以藍瓦、金頂和朱色的柱和門窗,建立在潔白的單層須彌座石基上。內部的梁、柱、藻井和外麵的裝修及基座石刻等都十分精麗。

祈年殿和圜丘雖是天壇的兩個同等重要的建築,可是在藝術構圖上祈年殿是天壇總體中最主要的組群。祈年殿是一座圓形平麵的大殿,上覆三層藍色琉璃瓦頂和滲金寶頂,朱柱和門窗,屹立在圓形白石台基上,但它與皇穹宇不同,下麵是三層台基,上麵是三層簷。這兩座圓形殿遙相呼應,但大小不同,主次明確。祈年殿和它的東西配殿由平麵方形的圍牆環繞,成為一個組群,與南端用方形圍牆環繞的圜丘遙遙相對。這兩個圓心相距約750米。但在構圖上,前者以其矗立高聳的形象與比較扁平的圜丘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祈年殿後麵有一座皇乾殿。它與祈年殿的關係恰和皇穹宇對於圜丘一樣。

社稷壇

社稷是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覆於壇麵,稱五色士,實際象征國土。稷者,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穀的土地神祗,這是農業之神。“社”“稷”,反映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社會性質。周製,天子有三社,為國立社稱太社。在庫門內西側(右);自為立社為王社;亡國之社為亳社。“左祖右社”,指的是太社。社和稷是兩回事,因而也有分祭合祭之爭。唐代分祭;本來社稷屬於中祀,等級不高,唐代升為大祀,由皇帝親祭。明代則為社稷合祭。

出端門往西經社稷街門進入社稷壇區。明初南京曾分為太社、太稷兩壇,未幾複合為一,遂為定製;北京仍沿用。

北京社稷壇區占地23萬平方米,較太廟為大。壇本身範圍外,也遍植鬆柏。壇方形,周圍牆也方形。壇二層,高五尺;上層五丈見方,下層五丈三尺見方。壇麵依方位鋪五色土,牆四麵也依方位而各用其色。

祭祀社稷是由北麵南設祭,這和天壇、太廟正相反;因此,享殿、拜殿在北,正門也在北;神廚等附屬建築在西欞星門外,也正與天壇布局相反。

社稷壇享殿是明初永樂遷都北京時所建,為現存壇廟建築最古老的一座,未經改變。所用楠木整料,榫卯精確嚴密,整個殿身木構尺度合宜,徹上露明造,梁架一覽無餘,是典型明代作品,有重要曆史價值。

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內城的東北角上。南起戲樓胡同,北至內城城垣,總長近400米,占地約66000多平方米。殿宇宏偉,氣勢巍峨。

雍和宮明代是太監的宮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行宮,改名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教黃教的上院,成了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務的中心。

雍和宮由王府改建為寺廟,所以在建築格局上仍然保留王府的形製。其前半部疏朗開闊,後半部密集而有起伏,疏密相間,殿閣錯落,飛簷宇脊縱橫;除正路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殿、萬福閣之外,還有宮東書院,有平安居、如意室、太和齋以及海棠院、花園等。西路原為觀音殿和關帝廟。其中**殿建築雄偉,平麵呈十字形,黃琉璃瓦頂上設5個小閣,閣上各有小型喇嘛塔1座。萬福閣為宮內最大建築,黃瓦歇山頂3層樓閣。閣左右並列永康閣和延綏閣,以懸空閣道相通,將三閣連為一體,成為一組宏麗軒昂的建築群。閣中彌勒佛站像,地麵上的垂直高度有18米,埋在地下的又有8米,由完整的白檀香樹雕成,是世界最大木雕佛。

曲阜孔廟

在中國壇廟建築中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即祭祀聖賢的廟。這類建築中,以奉祀孔子的孔廟(又稱文廟)最為突出。曲阜孔廟,呈狹長形,南北600米,東西僅145米,全廟由南而北。以垣牆廊廡分為八進。前三進為引導部分,布置牌坊和欞星門,植柏樹。由欞星門至大中門,為孔廟前奏;大中門起始為孔廟本身,自此起有長方平麵的院牆,四角置角裏樓,近似宮禁製度。再進;為宏偉的奎文閣。奎文閣後即為孔廟主體建築:大成門和大成殿一組。奎文閣至大成門間,隔一橫街,東西有門;其間有碑亭十三座,都是重簷高閣,形體特別宏大,有金、元時期的各一,其餘為明清所建。大成門內為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前庭滿植古柏,大成殿前露台開闊,為祭祀時舞樂用,和其他廟宇不同。殿後為寢殿,奉孔子妻兀官氏牌位;殿前兩廡,則為陪祀者牌位所在,即所謂孔門72弟子既曆代先賢名儒共計156人。

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築

佛教塔建築

元代的佛塔除增加了喇嘛塔這一新形式外,其他式樣的塔雖然仍有修建,但數量不多。明清兩代也大量建造喇嘛塔,高層的磚塔則多為樓閣式,密簷塔很少見。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鬥拱和塔簷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意匠、技藝等方麵,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和金剛寶座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裏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麵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豔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麵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簷,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麵雕刻花紋,鬥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致。形製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簷、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係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簷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征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征阿輇佛;南塔象征寶生佛;西塔象征阿彌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拚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築

明、清時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築在元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特別在清朝,為了加強對藏族、蒙古族的統治,更重視喇嘛教,因而這類建築的數量很多,僅在內蒙各旗,就有喇嘛廟一千餘所,西藏,四川、甘肅、青海等地明清時代藏族的喇嘛寺數量則更多。布達拉宮是這些建築中的代表作。

這一時期的寺院建築的結構,大部分使用密梁平頂構架,外部包以很厚的石牆或土牆,部分地方使用漢族形式的木構架屋頂。雖然由於使用不同,各類建築體型不一,但由於這種構造上的特點,再加以比較定型了的一些裝飾手法,使得寺院中許多建築的外形有著共同的藝術特點。牆很厚,且有很大的收分,窗很小,因而建築顯得雄壯堅實,簷口和牆身上大量的橫向飾帶,則給人以多層的感覺。這些特點在藝術上增大了建築的尺度感。堅實的牆身上往往點綴一部分木門廊,上麵又有輕颺的漢族形式的屋頂,使這種堅實的體型並不呆板。色彩和裝飾采用對比的手法。

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是一組大型寺院建築群,始建於公元七世紀鬆讚幹布王時,現在的建築是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喇嘛時期建造的,工程曆時50年。

布達拉宮緣山修建,高達200餘米,外觀十三層,但實際僅九層。主體建築分兩部分;“紅宮”主要是大經堂和存放曆代**喇嘛屍塔的大殿,“白宮”是寢室、會客室、餐廳、辦公室、倉庫及經堂。

在主體建築之前有一片6公頃多的平坦地帶,其中布置了印經院、管理機構、守衛室及監獄。圍繞全宮有很厚的石城牆及城門。宮殿的結構和一般寺院相同,其中最突出的是藏族工匠對於砌牆有著熟練的技巧,不立杆、不掛線,而砌縫平整,收分準確。

布達拉宮的藝術處理手法和其他寺院建築相似,利用山峰修築建築,而高聳的主體建築位於山頂,控製全部建築群,是非常成功的藝術處理。

河北承德的喇嘛教寺院建築

承德是由北京東北通往內蒙古的一條孔道。清朝皇帝為了抵禦沙俄侵略者,便於聯係和團結蒙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從公元十八世紀初起在這裏建造離宮,兼作避暑之用。圍繞離宮的東麵和北麵的山地上建有十一組喇嘛教寺院,現存八座,即:溥仁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普寧寺(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普佑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遠廟(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普樂寺(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普陀宗乘廟(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殊象寺(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須彌福壽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其中普陀宗乘廟是模仿布達拉宮、須彌福壽廟是模仿劄什倫布寺修建的,其他寺院同樣是為紀念戰勝民族分裂勢力的叛亂和團結少數民族的勝利而建造的。這些建築的形式,吸取了西起西藏、新疆,北到蒙古,東南到浙江等許多地區著名建築的特點,集中了當時建築上成功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反映了當時民族文化交融的情況。

這些寺院在總體處理上,有些利用山勢的自然坡度布置建築,有些則作了較多的人工處理,把坡地處理成幾個不同高度的台階,在各個台階上對稱地布置建築。建築布局大部分采用對稱方式,但普陀宗乘廟和須彌福壽廟則隻是前麵部分對稱,其他部分隨地形而變化。一部分寺院還附有園林,但處理手法不同於一般園林,而是就自然地勢略加人工點綴,把山石樹木組合到一起,也有些山石花木的處理主要是用來襯托建築,給某些嚴整的建築增添不少生趣。這些寺院都以主體建築的造型引人入勝,而其建築的造型各不相同,絕對尺度都很高大,又都依地形建在寺中最高的地方,使優美的體型突出在一般建築之上,極為壯觀。其中如普寧寺大乘閣,高三層,上麵五個屋頂一大四小,造型穩重,普樂寺旭光閣為重簷圓頂,下麵承以兩層高台,周圍配置八座琉璃小塔,比例和諧而形體富於變化,普陀宗乘廟的大紅台利用山勢修建,平麵曲折,體型錯落有致,並在模仿藏族寺院形式的基礎上,加入若幹漢族建築的手法,給人以雄壯而活潑的印象。

伊斯蘭教建築

中國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築,包括禮拜寺(清真寺)、教經堂、教長墓等幾個類型。伊斯蘭教大約在唐代傳入中國,先後為回、維吾爾、撒拉等民族所信仰。中國伊斯蘭教建築有2個體係:以廣大內地的回族為主的禮拜寺和教長墓(拱北)為代表;以維吾爾族為主的禮拜寺和陵墓(瑪劄)為代表。

因宗教需要,一般禮拜寺由禮拜殿(祈禱堂)、喚醒樓(拜克樓)、浴室、教長室、經學校、大門等建築組成。喚醒樓即中亞禮拜寺中的密那樓,原是塔形,稱密那塔,或按波斯語稱幫克塔,為呼喚教民作禮拜的建築,因為體形高聳,也成了伊斯蘭教特有的標誌。禮拜殿一定要坐西朝東,這是為使教民做禮拜時麵向西方的麥加。寺內裝飾不用動物題材,而用幾何形、植物花紋及阿拉伯文字的圖案。

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直接采用或深受中亞建築的影響。如福建省泉州市的清淨寺,用灰綠色砂石砌築高大的穹窿頂尖拱門,禮拜殿橫向布置,窗戶無裝飾,內部有尖拱型壁龕,用阿拉伯文的銘刻等,與中亞建築相似。浙江省杭州市的鳳凰寺,建於宋元時期,後經多次重修,禮拜殿內有3個半球形穹窿頂,入口大門用圓拱,兩邊有小尖塔,顯然受到阿拉伯建築的影響。但3個穹窿頂上麵覆蓋著傳統的八角、六角攢尖瓦頂,說明它又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至遲在明代初年,內地的伊斯蘭教建築從總體布局到單座建築的形體、結構、用料,均已大量融進甚至接受當地的傳統,如講究縱軸對稱,采用院落布置,增加影壁、牌坊、碑亭、香爐等建築小品。禮拜殿是主體建築,體量最大,布置在中軸的最後麵,內部空間縱深,用傳統的木構架,屋頂用2或3個勾連搭。喚醒樓也做成傳統多層樓閣形式。在建築內部,特別是禮拜殿內部,則采用尖拱,以阿拉伯文、幾何形或植物紋加以裝飾。

伊斯蘭教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紀間傳人新疆,但十五世紀以後才成為維吾爾族主要信仰的宗教。在伊斯蘭教輸入新疆以前,新疆地區的建築已經形成獨特的體係:建築結構有木柱密梁平頂和土坯拱(或穹窿頂)兩種方式,建築布局自由靈活,裝飾和色彩都很豐富。伊斯蘭教由中亞傳人新疆以後,在原有建築體係的基礎上增加了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因素,發展成為中國的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建築。在以後的發展中也吸取了不少國內其他民族的建築因素,如漢,回、藏族的某些裝飾紋樣。

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建築包括三種類型,即禮拜寺、教經堂、教長陵墓。大型的教長陵墓也同時包括禮拜寺和教經堂在內。

喀什市阿巴夥加瑪劄是一組大型的宗教建築群、包括主墓室,四座禮拜寺和一所教經堂。從公元十八世紀初建造,經過不斷改建和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因為是不斷擴建成的,所以建築的組合各自成組。

大門、高禮拜寺、低禮拜寺和教經堂是一個組群。這幾座建築相互毗連,構成進入陵墓前麵一個非常華麗的畫麵,其中以高禮拜寺的造型最引人人勝。開敞的外殿集中了許多華麗的裝飾,位於轉角處的兩個塔樓與大門兩側的塔樓,構成伊斯蘭教建築特有的輪廓。低禮拜寺和教經堂隱在高牆的後麵,在造型上隻起著陪襯作用。

主墓室是全陵園的主體。結構是在內部用四個大尖拱支持一個穹窿頂,而大拱四周又用厚牆支托,同時在牆的四個角上用塔樓固定,外麵用綠琉璃鑲麵和部分白牆麵相組合,整個建築造型穩重簡練而不呆板。內部全部刷白,有著靜穆的氣氛。

大禮拜寺以牆環繞,自成一組。前殿高大,列柱林立,色調幽暗,有著伊斯蘭教特有的低沉而神秘的氣氛。後殿為一係列低矮的拱頂,更加顯得沉悶。大禮拜寺和主墓室之間是綠頂禮拜寺。它的後殿和主墓室相似,前殿與大禮拜寺相似,在造型上恰成為二者間的過渡。

維吾爾族建築中成就最高的是裝飾藝術。裝飾不是平均使用,而是置於視線最集中的地方。維吾爾族建築裝飾的種類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拚磚、石膏花飾、彩畫和窗戶欞條的組合,多種裝飾往往綜合使用,形成華麗細致的藝術氣氛。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