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大都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下攻占北京並一把火燒掉了金代中都。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終於從中國數以千計的城市中脫穎而出,並於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著手大規模的建設。大都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西北有崇山峻嶺作屏障,西、南二麵有永定河流貫其間,地勢衝要,南下可以控製全國,北上又接近原來的根據地,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戰略要地。
大都的規劃者由漢人劉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兒及科學家郭守敬共同策劃,是我國第一個按照《考工記》理想所設計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係統,縱橫交錯的街道,和繁榮的市街景觀。
大都是按古代漢族傳統都城的布局進行設計,曆時八年建成。城的平麵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西寬6650米,北麵二門,東、西、南三麵各三門,城外繞以護城河。皇城在大都南部的中央,皇城的南部偏東為宮城。城中的主要幹道,都通向城門。主要幹道之間有縱橫交錯的街巷,寺廟、衙署和商店、住宅分布在各街巷之間。全城分為60個坊,但所謂坊,隻是行政管理單位,不是漢、唐長安那樣的封閉式裏坊了。中心台為全城的中心點。鍾鼓樓西北的日中坊一帶是當時漕運的終點,也是繁華的商業區,再往北建築就比較少了。
元代城牆仍以土築成,元代還在城門之外加修甕城,目的是加強城門守軍的防護能力。如現在俗稱的“前門”就是正陽門的甕城。中間偏南處就是宮殿林立的皇城。皇城中包括有三組宮殿和太液池、禦苑。宮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南端,是主要宮殿所在,又稱大內。宮城之西是太液池,池西側的南部是太後居住的西禦苑,北部是太子居住的興聖宮,宮城以北是禦苑。宮城西部為太液池。太液池兩岸,南為隆福宮,北為興聖宮。三宮鼎峙,形成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宮苑區。三宮周圍繞以蕭牆,又稱紅門攔馬牆。
宮城有前後左右四座門,四角並建有角樓。宮城內有以大明殿、延春閣為主的兩組宮殿。這兩組宮殿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全城的南北軸線上,其他殿堂則建在這條軸線的兩側,構成左右對稱的布局。元朝的主要宮殿多由前後兩組宮殿所組成,每組各有獨立的院落。而每一座殿又分前後兩部分,中間用穿廊連為工字形殿,前為朝會部分,後為居住部分,而殿後往往建有香閣。這是繼承宋、金建築的布局形式。
二、元朝的宗教建築
忽必烈時,並由於統治者崇信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都等都有所發展,使宗教建築異常興盛。尤其是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得到元朝的提倡後,不僅在西藏發展,內地也出現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西四的妙應寺白塔,就是位於元朝都城(大都)內的一座喇嘛塔,係由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設計建造的。此後藏傳佛塔成了我國佛塔的重要類型之一。
廣勝寺
山西洪洞縣的廣勝寺是元代佛教建築的重要遺跡,廣勝寺分為上下兩寺,上寺為一長方形院落,建立在霍山南麓之巔。沿中軸線往北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組成。
下寺建在山坡上,整個建築群前低後高,由陡峻的甬道直上為山門。經過前院,再上達前殿。左右貼著殿的山牆有清代修建的鍾鼓樓。後院靠北居中為正殿,東西有朵殿。從整體上看,前後兩個院落,利用不同的建築間距與建築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空間,是傳統建築常用的布局手法。
山門為筒瓦懸山頂,進深四掾,麵寬三間。山門中央高懸“廣勝禪院”木匾,是民初趙城縣紳士張瑞璣所題。門下哼哈二將,怒目圓睜,表現出要壓倒一切的威嚴氣概。
下寺由山門、前段、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後殿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七間單簷,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代作品。
下寺還包括有毗鄰的水神廟,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在水神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
北嶽廟德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