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中央大學 (3)(1 / 3)

凡是尊重、承認人類本性的人,都稱得上偉大。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是最虛偽的人。他們其實是在尊重自己的生理需求,同時踐踏別人的動物本能,這才是最違背社會基本道德的。

人的生理需求是前提,如果前提都沒了,談什麼道德,談什麼教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五、青年學術帶頭人之鄒衍

鄒衍,齊國人,五行家創始者。

他一開始也投奔儒家,專學儒家的理論學說。結果呢?“鄒衍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也就是說,鄒衍學成儒術後,試圖去謀份職業,結果董事長不用。不過,他比孟子腦筋急轉彎來得快,馬上調整了研究方向,以儒學為基礎,自創了陰陽五行學。不管鄒衍的理論能打動幾多世人,就憑他開創一個新門派的能力,也足以被稱為殿堂骨灰級大師。

學儒術也好,攻陰陽也罷,鄒衍的目的是尋求經世致用之學,這充分體現了他匡世濟民的入世精神。看來,鄒衍入世的目的跟孔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扶危濟世。但是,鄒衍的手段或者說路徑又是跟孔孟完全不同的。孔孟堅守自己的理論,鄒衍會變通,隻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變,甚至改變門派。因此,鄒衍從來都是務實派。

但是,他的理論卻被喜歡旁門左道的一些人拿來用於裝神弄鬼、煉丹求仙,這些人當然得不到結果。於是他們就罵鄒衍欺世盜名,是大騙子。鄒衍的大道悲憫你們不學,偏偏抓住這些小術不放,活該。

司馬遷說他的“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這句話點破了鄒衍的理論手法。他總是先找一個具體而微的小事物、小事件,由此引申出發,無限放大,至於宇宙無垠。講完這無邊無際的大理論後,他筆鋒一收,最終都會回到“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

當時在稷下學宮,鄒衍的理論受到齊國的重視,他本人在齊國也是偶像加實力派。所以他出行,境遇就跟當年的孔夫子、孟夫子大不相同了。鄒衍到了魏國,同樣是魏惠王,居然跑到大梁郊區去遠迎,以盡賓主之禮;他到趙國,平原君得把腚底下的席子往旁邊挪挪,不正麵對著鄒衍,以示恭敬;後來稷下學宮逐漸沒落,鄒衍就到了求賢若渴的燕國,燕國董事長專門給他修建了別墅叫碣石宮,把他當老師對待。

有人批評鄒衍是逢迎之徒,軟骨頭。司馬遷評價鄒衍,大意是行大事者不拘小節。他認為鄒衍為了達到心裏的大目的,剛開始可能是諂媚了一些,但是並不影響他整體的偉大人格。他還說,像孔子、孟子們,他們倒是清高了,但是你拿一根方形的車軸怎麼能套到圓孔的輪圈上呢?實際是批評孔孟不懂變通。

鄒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屬他的五行論了。他認為,從開天辟地以來,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金木水火土)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注意,順序不能錯哦。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

人類社會的曆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鄒衍說:“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根據鄒衍的理論,到了春秋戰國,能取代大周的必定是水德。始皇嬴政也似乎受這個理論影響,曾經搞了一出黑龍出水的把戲。

他的五行論,把人、物、事的發展趨勢劃到了一個封閉的五行體係中,試圖通過概率論和排列組合原理推算出天地萬物的大結局或者發展趨勢,有些玄,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卻相當大。直到今天,日本的一周七天,仍舊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稱呼的。鄒大哥的這個學說還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中醫把人體的很多方麵都按金木水火土劃類,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髒、五腑、五官、五體、五誌、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