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央大學 (2)(1 / 2)

大聖人三歲喪父,由孀居的母親一手帶大。想必“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倒背如流了,大概是說孟母為了大聖人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搬了三次家,換了三個鄰居。

孟子十幾歲的時候,拜孔夫子的學生的學生,也就是子思的學生為老師,開始係統地接受儒家教育。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像現在實行大班製,而是一對一、點對點(不是發短信)的模式,跟我們現在去醫院掛專家號一樣。這也就決定了這個模式下出來的學生,基本都帶著強烈的門派色彩。從這一點上來說,金庸的江湖門派說又是這種模式的另類外延。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因材施教,同時保證自家學說的純正血統;缺點是容易走入死胡同,一條道走到黑,還有就是你學的是丐幫降龍十八掌,別人學的是少林易筋經,因為門派之別而幾乎沒有交流,這就形成了學術溝壑,也導致了人才的過於精細化,缺乏雄厚寬廣的知識根基。

孟子學成後去各家公司遊說推銷自己的管理觀念。可是這麼仁兄打死也沒想到,出身名門(俺們學派的開山鼻祖是孔子,怎麼樣,怕了吧,嚇你一個跟頭)的他居然連連碰壁。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孟子剛出道,也不能免俗,先去了當時的超級大公司齊國,跟宣王推銷自己,結果宣王棄而不用。孟仁兄的處子戰受到打擊,接著他去了戰國時期曾經的NO.1魏國,惠王瞎了狗眼,居然說孟子的理論太過迂腐,又太過空洞,不實用。後來孟子又輾轉幾個公司,都不被重視。總之吧,孟子覺得自己滿腹經綸,卻沒有董事長願意聘用。

司馬遷大概地給他分析了不被重用的原因:秦國用商鞅變法,馬上立竿見影富國強兵;魏國用李悝變法,楚國用吳起變法,兩家公司先後崛起,稱雄一時;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其他公司都東麵而朝齊。到了孟大聖人那個年月呢,各家公司正致力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這時他卻跑去跟董事長們大談什麼堯舜禹的高尚道德,這些利益至上的董事長們能用才怪呢!簡言之,不合時宜——這就是孟子求職失敗的原因。

連年碰壁的孟大聖人,遊曆了大半輩子也沒被重用,隻好跟別人說,哥不玩了,你們都不懂哥,哥回家寫書去,會有人看了書最終明白我、尊崇我的。於是孟子來到稷下學宮,埋頭踏實做起學問。

小三分析了孟子一輩子不得誌的原因,除了不合時宜之外,“知人者謂聰,自知者謂明”,可是孟大聖人既不知人也不自知,說白了就是不夠聰明。他既看不清當時的形勢,也不明白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如果讓小三給孟子一個建議,我建議他去做大學教授,坐在象牙塔裏,不跟殘酷的現實社會接觸,或許會比較適合他。而他晚年總算明白了過來,不強求在商場上證明自己,而是回家專心地著書立說,教授學生,這就對了嘛。當然,孟夫子始終對自己未能在實戰中一試身手而耿耿於懷,就好比許多學術地位很高的教授,內心深處始終還是有一個死結:實戰不行。

孟子一輩子的不得誌,也讓他受盡了精神上的折磨。他無奈,又無法解脫,隻好自我安慰,寫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任始終沒有落到大聖人頭上。如果他夠聰明,安心地做一名大學教授,他一輩子會很幸福。其實,大學教授又有什麼不好呢?地位高,待遇也不錯,一年寒暑兩個長假。如果他夠聰明,他應該看看孔子、老子、墨子,這些同行、老師們的人生軌跡。哪一個不是在現實中鬱鬱不得重用,然後自成門派,受到後世追捧?他從跟隨孔夫子進了儒家這一天起就應該明白,他這輩子不可能大富大貴飛黃騰達了。

孟夫子之所以受後人景仰,必有他的獨到之處,而這個獨到之處恰恰是他後半生專心著書立說的那些成果。他的前半生,幾乎無人提起。聖人幾乎都是如此,生前受折磨,死後得尊崇。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清,幾人能做到?現在的大學,鬧哄哄一個名利場,談什麼寂寞?

《孟子》一書,通過問答,集中闡述孟子的理論思想。小三慚愧,一向對仁義道德之類的說教文字極為反感,因為並未通篇閱讀、領會、學習、實踐孟大聖人的教誨。

但是小三尋章摘句老雕蟲的本事倒有些,在此不妨斷章取義地摘錄幾個關鍵詞:

《孟子·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董事長都很直接的,見了麵直接就問,你大老遠地過來,有什麼好處給我?開口就談利益,多俗啊,但是沒有利益的事,你別找我,請繞道而行,我就是俗。這就是當時孟聖人所處的現狀。

《孟子·梁惠王》: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仁者無敵,以有道征無道,這是孟大聖人的市場理論,他認為這樣必勝。可是,後人都說春秋無義戰啊。二十一世紀的市場營銷教科書上,好像從來沒有人提過,企業家在搶奪市場前要先看看自己的道德水準是否在對手之上,然後再去搶市場吧?從來沒聽說,一個企業家說,哎呀,我不如你心眼好,我打不過你,不打了。難怪孟子這套當時吃不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