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中央大學 (1)(1 / 3)

一、中央大學的創立

整部齊國公司史的介紹,已經接近尾聲。

可能大家會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整部書幾乎不涉及像孔子、孟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與齊國沒有關聯,恰恰相反,諸子百家中有若幹位出自齊國公司,他們的思想均是在齊國發展、形成的,後人當然不可能避開不談。

諸子百家的思想是整部春秋戰國史的精神之所在,春秋戰國549年的曆史精髓幾乎全部凝結滲透在這些思想裏。說得絕對一些,春秋戰國用549年的時間,培養了這一批思想大家,證明了這個時代的偉大。

這個時代的思想是中國的精神脊梁,甚至可以說,中國哲學自這個時代之後幾乎再也沒有發展。我們國人的哲學,從春秋戰國之後,就開始走上一條諂媚(不一定是諂媚當權派,可以是諂媚權威、諂媚世俗、諂媚任何東西。任何堆起笑臉的哲學都是諂媚哲學)的路,一條無法獨立行走(也可以說不夠固執,不夠獨立。往往要考慮別人的評價,別人的看法)的路,一條前怕狼後怕虎的路。縱然以後有董仲舒,有兩晉的“竹林七賢”,有“建安風骨”,有“盛唐大小李杜”,有“唐宋八大家”,有朱熹,有王陽明,有很多人,有各行各業能代表中國文化和思想的人,但是沒有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就沒有一切。

更可悲的是,現在的國人幾乎要把祖宗留下來的這僅有的一點東西都就著啤酒喝下去衝走了。“義”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成為貶義詞,隻會出現在黑社會小混混嘴中。古人的“義”有這麼狹獈嗎?春秋大義,哪裏去了?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哪裏去了?為報信陵君知遇之恩而北向自剄的侯嬴哪裏去了?為報趙氏情義而一生一死、力保趙氏孤兒的程嬰、公孫杵臼哪裏去了?

“利”是我們這個時代統領一切的關鍵詞。評價一個人的能力,評價一個人的成就,評價一個人的可交往指數,甚至一個女人評價一個男人值不值得愛值不值得嫁,都緊緊圍繞著這個字進行。古人說君子不言利。這當然也不對,不言利你吃什麼喝什麼?但是,利絕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古人為義舍利。如今我們為了利,可以舍棄一切!何止是單單的義?

古人就都那麼高尚嗎?當然不!貪婪是人的本性,古人也一樣。但是古人為了追求大義而舍棄利益的比例很高,遠比現代人高。是現代人的道德整體出現滑坡嗎?

我不這樣認為。現在社會極力鼓勵人們光明正大地追求物質利益,而極度漠視甚至無視真理和道德,於是出現了一個全民逐利的時代。

廢話少說。

在春秋戰國前後幾百年的時間裏(孔子存在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老子存在於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墨子存在於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又一百年後出了莊子和孟子,又五十年後有鄒衍、韓非等等),每個時代幾乎都有一位光耀全球的大思想家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偉大的時代造就了偉大的靈魂。這些人的陸續出現,為後來齊國公司中央大學的創立和繁榮,奠定了基礎,儲備了豐富的人才。

到了戰國時期,齊桓公(田氏那個齊桓公,不是小白)為了招徠賢人義士,幫助齊國發展經濟,壯大實力,特意在齊國公司總部臨淄的稷門附近辟出地方,建立起巍峨高聳的學宮,以供這些人為齊國提供智囊服務,著書立說,演講辯論,教授門徒。單看稷門學宮的作用,我們就明白,這其實就是大學的雛形。而且這所大學深得自由學術之精髓,自由言論之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