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季,德國的天氣依然十分寒冷。而德國的出版物市場,從表麵上看似乎也是“春寒料峭”。在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籠罩下,讀者購買圖書的欲望不強,以前經常給市場帶來生機與活力的暢銷書,此刻顯得“無精打采”。
2010年1—2月,無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網上書店,圖書銷售均呈現低迷態勢,與2009年同期相比均減少3.6%。
曾記得,2009年的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盛況空前,參展圖書琳琅滿目,作者、出版商、發行商、讀者雲集書展現場,把“賣書”和“讀書”的活動推向了高潮。然而,到了2010年,新一屆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在籌備階段卻低調起來,似有故意讓人遺忘的傾向。
不過,當2010年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大幕拉開時,人們的擔心頓時煙消雲散。而仿佛“春之花”的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更為好像“秋之實”的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開了個好頭。
“音樂出版之都”唱響春之圓舞曲
2010年3月17日至21日,2010年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如期舉辦。本次書展的展場麵積為65000平方米,參展國家為39個,參展展台為2071個。與2009年相比,展場麵積不相上下,但參展的展台減少了64個。然而,參展人數卻出人意料地多。書展的頭兩天,現場參觀者人數超過61000人次,與2009年相比增加3.4%;書展共5天時間,現場參觀者人數合計為156000人次,與2009年的147000人次相比,足足增加了9000人次。其中,出版從業者以及相關專家為45000人次,與2009年相比也增加了2000人次。對於這個結果,主辦者一方表示“非常滿意”。
與此同時,在以參展者一方為對象的“問卷調查表”中,有92%的參展者認為本次書展“非常成功”;在“下次是否還要參展”的問題上,同樣也有92%的參展者回答“下次還來”。
按照萊比錫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傳統,每屆突出的重點,一是展出文學圖書、文藝圖書、兒童圖書和教育類圖書;二是幫助和扶持中小獨立出版社。然而,2010年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意:一是突出德國的音樂出版社,二是突出拉丁美洲的出版業。
在書展會場的第5大廳,集中了音樂出版社的展台。像佩特斯出版社、鏡頭出版社、布賴特普和赫茨德爾出版社等20多家著名的音樂出版社都在其中。萊比錫市內有巴赫紀念館、門德爾鬆紀念館、舒曼紀念館以及萊比錫大學樂器博物館。本屆書展集中展示音樂出版社,也是對萊比錫從古至今都是“音樂出版之都”這一概念的重新確認。
為了紀念拉丁美洲獨立200周年,本屆書展首次設置了拉丁美洲各國的共同展台。阿根廷、智利、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古巴、尼加拉瓜、巴拿馬、烏拉圭等9個國家參加了本屆書展。這些國家都介紹了各自的代表性作家以及代表性作品。
此外,突出東南歐文學也成為本屆書展的熱點之一。萊比錫雖然是德國的都市,但與東歐諸國的聯係一直比較緊密。2010年,有來自巴爾幹半島的13個國家的60多家出版社參加本屆書展,其中還包括波斯尼亞的出版社。
過去一直受到重視的青少年文學及少兒出版依然火爆,其參展的攤位占了會場麵積的大約三分之一。本屆書展期間,組織方在各個場館內共舉辦了400多場朗讀會。按照慣例,書展還舉辦了“萊比錫閱讀”活動,200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塔·米勒等也參與其中,為本屆書展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