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下午,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圓滿落幕。在這個被譽為出版業“奧林匹克”的盛會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述說了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精彩紛呈的書展。回首這屆法蘭克福書展,總結本屆書展主賓國活動成功的經驗,能夠更好地促進中國出版“走出去”,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
巧妙添加中國元素
巧妙地添加本國文化元素能夠對外國朋友形成直接的視覺衝擊,留下對本國文化的整體印象。中國作為第61屆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在中國元素的展現與宣傳上下足了工夫,使得2009年書展期間的法蘭克福可謂是處處體現著中國元素。從機場到法蘭克福書展展館的街道處處懸掛著的中國主賓國宣傳海報上,從本屆法蘭克福書展場地中即可看到這種中國元素:一方黑白紅三色的中國印章,印有“書籍”、“印刷”、“創意”等10個宋體漢字詞彙,版式十分自由,與“經典與創新”的主題詞相得益彰。場地的文字本身集中代表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經典,而自由的版式又蘊涵了當代中國的開放、活力與創新,這種巧妙蘊涵中國元素的設計得到了許多外國讀者的喜愛,在展館內很多讀者都拿著印有場地圖案的環保袋。
在中國主題館的設計中,中國元素的運用更加巧妙,使得主題館既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特色又不失現代感。主題館設計融合了紙張、活字、書本、墨滴等基本圖書元素,展示了從甲骨文時期到數字時代的圖書發展曆史。雖然是運用基本的圖書元素,但是像宣紙、線裝書這樣獨具中國特色的元素,在設計師獨具匠心的安排下,整個館內的視覺空間充滿著中國意境:步入主題館內,頓覺紙香飄逸,墨滴暈染,活字生動,書山凝重。尤其是墨滴落下暈染出漢字的一幕,讓人完全陶醉在中國文化的意境中。許多外國朋友對中國主題館的設計讚不絕口,一位曾經多次采訪法蘭克福書展的德國記者說,中國主題館在有限的空間內將中國五千年豐富多彩文化全麵展現出來,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
在當今國家實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提升,法蘭克福書展這樣的國際舞台是一個絕好的文化輸出與交流的機會。圖書作為一個平麵載體,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給外國讀者呈現的往往是一個平麵化的中國文化。僅僅通過圖書展示,讓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與了解是不大可能的。而把圖書這種靜止的傳播載體和靈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在一起,更容易讓西方讀者接受它、了解它,這樣也才能真正落實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來。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的現場,中國主賓國向觀眾展示了包括傳統木版年畫、布袋木偶雕刻、皮影雕刻、唐卡繪製、風箏製作、剪紙、精微繡、蠟繪苗繡和茶藝插花在內的十餘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作品。現場的人流證明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中國主賓國活動通過作品展示進一步加深了外國朋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