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維基揭秘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還選擇愛爾蘭作為巴格達屠殺視頻進行解碼的地點。愛爾蘭至今還在為成為舉報者、調查性新聞作者和自由言論者的“避難所”而努力。
除了維基揭秘,還有一些事件也證明了數字時代國家和法律的重要性: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2010年決定要求黑莓手機鎖住短信功能,土耳其則對YouTube進行了無限期的封鎖管製。
盡管維基揭秘本身的體係幫助它規避了某些國家的法律製裁(通過技術手段),但它同時也在利用另一些國家的法律來保護自己。維基揭秘並不漠視法律,而隻是在不同的地方以符合不同地方規則的方式做遊戲。
傳統媒體更顯重要
關於傳統媒體已經死亡的言論已經到了非常誇張的地步。維基揭秘事件則說明,技術的力量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傳統媒體”在21世紀初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一事件還進一步鞏固了傳統媒體在當代文化中的地位。維基揭秘在網絡上披露阿富汗戰爭文件之前數周,先把這些文件傳給了《衛報》、《紐約時報》和《明鏡》周刊。原因很簡單,這幾家媒體在國際輿論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維基揭秘很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在網絡上披露出這些文件而不事先與重要的傳統媒體做好溝通,會在全世界造成信息混亂。
這樣一來,所有的關注直接指向了三家傳統媒體,而維基揭秘的作用在這場信息大戰中也沒有消失。在傳統媒體已經死亡的診斷裏,人們把“改變”與“消亡”的概念混淆了。“阿富汗戰爭日記”的公開,說明了傳統媒體仍然在媒體權力中占有很大的份額,但這種權力相對於20年或30年前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阿富汗戰爭日記”公布後,白宮與《紐約時報》的人員進行了溝通,《紐約時報》的執行主編比爾·凱勒寫道:“盡管白宮強烈譴責了維基揭秘披露這些文件的做法,但卻沒有建議我們不去撰寫相關文章。相反,在我們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前進行的討論中,白宮的官員隻是對我們從‘日記’素材中得出的某些結論提出了疑問,但感謝我們在處理這些文件中表現出了謹慎的態度。白宮還希望我們說服維基揭秘停止公布那些致命的信息。我們轉達了這個口訊。”
這是美國最受人尊重的日報的主編一份令人吃驚的表白。其中有兩個原因。
首先,《紐約時報》對白宮的讚許感到驕傲,這與“媒體應當始終成為當權者的監督人的傳統思想”背道而馳;其次,《紐約時報》扮演了美國政府與維基揭秘兩者之間的中間人角色,反映了傳統媒體在美國仍有著不凡的能量。
相信“隻要獲得信息就會帶來改變”,就像“隻要掌握技術就會帶來改變”一樣浪漫而不現實。無論是信息還是技術,隻有能被解讀和激活才能變得有用。維基揭秘選擇了《紐約時報》等三家傳統媒體,並不是因為它們更有親和力,而是因為這三家傳統媒體無論從人員、組織還是經濟上,都具備更好的解讀和傳播能力。
在經常被描述為無等級、無邊界、自由流動無限製的數字時代,維基揭秘事件提醒了我們,體係、邊界、法律和聲譽等傳統價值依舊重要。
(梅三友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