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9萬份秘密文件公之於世,讓美國政府如坐針氈——這是互聯網的作用。
維基揭秘(Wikileaks,或譯成“維基解密”和“維基泄密”),這個因公布秘密文件而走進人們視野的數字時代媒體,引起了人們對新聞在當今社會所發揮作用的爭論。
與YouTube、Facebook或Twitter等“自由”卻可信度不高的數字時代媒體相比,維基揭秘的信息處理體係完全不同,打破了數字信息時代的某些經典誤區。
維基揭秘公布的“阿富汗戰爭日記”以及《衛報》、《紐約時報》和《明鏡》周刊上刊登的有關文章,一度成為全世界都關注的新聞熱點。
法國《外交世界》月刊、美國《紀事》網絡版雜誌等也通過互聯網公開了一些文件。這些文件被披露出來會帶來哪些“信息安全”方麵的嚴重後果,恐怕還要討論很多年。與此同時,維基揭秘公布的超過9萬份文件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日漸增長的數字媒體和社交性互動媒體力量的關注。很多爭論都與所謂的數字時代的某些誤區有關。
披露的信息可信與否
媒體專家和評論人一般會問,維基揭秘事件對於當代社會的社交性互動媒體的力量來說意味著什麼,尤其是在對一場戰爭的報道方麵。這個問題反映了一種錯誤的趨勢,即把所有的社交性互動媒體(Blogs、Twitter、Facebook、YouTube、Wikileaks)合並成了同類項。
這裏的誤區在於,這些社交性互動媒體從技術上說是一致的。但實際上維基揭秘卻與Twitter或YouTube完全不同。維基揭秘區別於其他社交性互動媒體之處在於,所有它上傳到互聯網上的素材都是經過該網站審核和處理過的。聽起來這似乎隻是個細節,但卻給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所見所聞隨意上傳到互聯網上的“大眾開放空間”增添了可信的色彩。
維基揭秘的真正力量並不來源於技術(盡管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而是讀者認為維基揭秘的幕後工作人員就是素材真實性的保障。YouTube上反映聯軍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期間進行的備受質疑甚至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的有關視頻材料有數百條,但沒有一條產生的反響超過維基揭秘披露的唯一的類似視頻材料。這條視頻記錄了一群平民(包括兩名路透社記者)在巴格達的一個市區受到高能炮彈的襲擊。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盡管互聯網的開放性從理論上說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但隻有可信的信息才是最有價值的。維基揭秘的素材審核體係化比YouTube、Facebook、Twitter都更完善和有組織性,而絕大多數博客根本沒有內容審核的過程。
規避法律的製裁
如今,互聯網上傳播的內容,尤其是社交性互動網絡上傳播的各類信息,都讓人們感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國界的數字社會。如果說維基揭秘事件對大眾有所啟示的話,那就是,政府、國家的力量並沒有走下坡路。
近年來,政府、國家走下坡路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但最近一年來發生的事件值得我們進行反思。維基揭秘的掌舵者很清楚地看到,政府、國家仍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律方麵。紐約大學媒體專家傑伊·羅森曾認為維基揭秘是“第一個沒有國家的世界性新聞機構”,但實際上維基揭秘卻有著明確的領土觀念。
維基揭秘半官方的駐在國是瑞典,它受到瑞典有關“保護舉報者和匿名消息來源”法律的保護。正如《紐約客》周刊在2010年6月報道的那樣,維基揭秘連接在瑞典的一個叫做PRQ的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上。第三方提供給維基揭秘的素材會首先傳遞到PRQ上,然後再傳遞到位於比利時的服務器上。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在比利時傳遞?這是因為比利時是法律上對消息來源保護力度僅次於瑞典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