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塊以紅藍條做底子的理發館舊招牌還掛在牆上,上麵寫著“看起來更好,感覺也更好”,招牌旁邊放著轉椅。當年,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郊北斯內靈大街邊的理發館裏,顧客們就是坐在這些轉椅上由理發師舒爾茨剪發的。牆上一張照片展示的是,一個消瘦的年輕人坐在其中一把轉椅上自豪地舉著一張支票——這是理發師的兒子查爾斯·M.舒爾茨。他在1950年27歲時憑借自己的連環漫畫掙到了第一筆錢。漫畫中充滿哲理、不受時代限製的幽默,至今仍在全世界受到推崇。
到2010年秋天,距離首批《花生》漫畫在美國報紙上刊登已經過去了60年,《花生》已成為史上世界範圍內最成功的連環漫畫之一。在鼎盛時期,有2600家報紙每天都刊登新一期《花生》漫畫故事,舒爾茨因此擁有每天大約1.5億位讀者。
現在,德國出版了60周年版《花生》漫畫集,紀念該漫畫的60歲生日。
故事從這座箱形的兩層磚砌樓房裏開始,這座樓房就位於美國中西部一個不顯眼的十字路邊。正如舒爾茨死後其傳記作者戴維·邁克爾斯在內容豐富的《舒爾茨和〈花生〉》一書中所說,漫畫家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在他生命的前十多年裏,為後來的成功積累了基本的創意。
在這裏,那個被所有人叫做“史巴克”的靦腆拘謹的小夥子覺得家裏的狗很好玩。這隻名叫“斯派克”的小狗有按門鈴的本事,給漫畫家後來創作小獵犬史努比這一擬人化形象帶來靈感。極其聰明的舒爾茨在和鄰家小孩玩耍以及在幾條街之外的學校上學時,積累了創作查理·布朗與夥伴們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場景的素材。
“舒爾茨的童年回憶是創作《花生》的素材”,漫畫專家安德烈亞斯·C.克尼格在德國卡爾森出版社出版的60周年版《大型〈花生〉漫畫集》中寫道。但這些回憶很少是幸福的,克尼格進一步補充說:舒爾茨的童年其實“充滿孤獨、不被人理解、自卑和被拒絕的感覺”,“他在連環漫畫中講述的是他自己的壓抑和鬱悶”。
翁貝托·埃科在關於舒爾茨作品的一篇論文中寫道:“《花生》的魅力在於,我們從孩子的行為中重新發現了成年人的困境和憂慮。”
參觀舒爾茨故居,隻有一個角落——古老的小酒館還能讓人回憶起這位後來的名人,在舒爾茨時代它還隻是一樓的一部分,後來,老舒爾茨的理發館直接被“奧加拉啤酒館和烤肉店”兼並了。
但是,酒館牆壁上的一些照片以及一張珍貴的原始畫稿是對以前這個住戶的懷念:顫抖的線條畫出了一個站在理發椅上的史努比,下麵是舒爾茨給酒館老板的題詞:“懷念舊日子,舒爾茨”。旁邊是漫畫家老年時的一張照片。20世紀50年代,舒爾茨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20世紀90年代中期,白發蒼蒼的他再次拜訪了以前的鄰居。
酒館裏還有聖保羅市長簽署的一份文件:從2000年起,每年2月13日是聖保羅市的“查爾斯·M.舒爾茨日”。2000年2月13日是《花生》最後一期漫畫停刊的日子。
“如此豐富,如此卓越,如此真實,如此怪誕,如此可愛,如此滑稽,如此多彩,每一個點每條線都如此傳神,以前沒有哪部連環漫畫,今後恐怕也不會有一部連環漫畫能夠達到這個樣子”,拉爾夫·柯尼希熱情洋溢地說。他從孩提時代就是《花生》迷,如今也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漫畫家。少年時的柯尼希就從報紙上剪集舒爾茨的漫畫。“他的作品影響了我以及我的創作過程”,創作過《衣櫃裏的男人》等暢銷漫畫的柯尼希說道。
“哈利·波特”主題公園在美國開張
眾所周知,英國人創作的“哈利·波特”係列書,首先引爆其銷售行情的國家,不是英國,而是美國。無獨有偶,全球首個“哈利·波特”主題公園,按理應當出現在英國,但還是讓美國搶占了先機。全世界“哈利·波特”迷千呼萬喚了好多年的主題公園“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於2010年6月18日揭開了它神秘的麵紗。從2009年開始,有關這座公園的各種傳聞和猜測就陸續見諸報端,但公園所在的環球影城堅持將保密進行到底,直到正式開門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