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2 / 3)

威王問

齊威王向孫臏詢問用兵的方法,說:“兩軍旗鼓相當,雙方將領互相觀望,陣勢都很堅固,不敢先發動進攻,怎麼辦呢?”孫臏回答說:“以輕裝步兵去試探敵人,用地位不高但勇敢善戰的人去率領,要準備打敗,不要準備打勝。同時以隱蔽的戰陣攻擊敵人側翼,這就是所謂獲得大勝的辦法。”齊威王問:“運用較多的兵力和較少的兵力,(在作戰指揮上)有什麼規律可循嗎?”孫臏回答說:“有。”齊威王問:“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怎樣用兵呢?”孫臏再一次向齊威王拜謝,回答說:“這是英明的君王才會提出的問題。自己兵員眾多且戰鬥力很強,還要問怎樣用兵,的確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之道。(這種情況下的用兵之法)稱之為‘讚師’,即使自己的隊伍陣勢混亂,以迎合敵人的心意,這樣敵人就一定會出兵作戰了。”齊威王問:“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怎樣用兵呢?”孫臏回答說:“這種情況下用兵的方法稱之為‘讓威’,即隱蔽後麵的主力部隊,使其便於撤退。把長兵器配置在前麵,短兵器配置在後麵,再預備下機動的弩兵,以支援情況危急的部隊。……(按兵)不動,以等待敵人暴露他的企圖。”齊威王問:“我們雙方都已出戰,不知兵力眾寡如何,怎樣用兵呢?”孫臏說:“(這種情況下的戰法)可稱為‘險成’。這種戰法,敵人將領肯定會按常規的陣法出戰,我方可擺出三種陣式,一是……這樣能相互援助,在可以停止時即停止,在可以行動時就行動,不要追求……”齊威王問:“攻擊走投無路的入侵之敵該怎樣用兵呢?”孫臏說:“……(不要過分逼迫它,要使它認為)可以有生存活路。”齊威王問:“攻擊勢均力敵之敵軍,怎樣用兵?”孫臏說:“迷惑敵人,使其兵力分散,而我軍集中兵力予以攻擊,這種戰法不要令敵人察覺。敵人若不分兵,我軍就要按兵不動,不要攻擊情況不明之敵。”齊威王問:“以一擊十,有什麼規律嗎?”孫臏回答說:“有。要攻擊沒有防備之敵,出乎其意料之外。”齊威王問:“地勢平坦,部伍整齊,一交鋒卻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孫臏回答說:“這是因為戰陣中沒有精選的前鋒。”齊威王問:“要讓士卒一貫服從命令,怎麼辦?”孫臏回答說:“(將領)必須一貫嚴守信用。”齊威王說:“真好啊,你所談的用兵情勢,確實奧妙無窮。”

田忌問孫臏:“妨礙軍隊行動的是什麼?使敵人陷入困窘的是什麼?不能攻克壁壘溝塹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失天時?什麼是失地利?什麼是失人和?請問解決這六個問題有什麼規律可循嗎?”孫臏回答說:“有。妨礙軍隊行動的是不利地形,陷敵於困境的是險阻要隘。所以說三裏寬的沼澤將妨礙軍隊行動……若要涉渡,大批的戰車甲士將被迫留下。所以說妨礙軍隊行動的是不利地形,陷敵於困境的是險阻要隘。至於壁壘溝塹不能攻克的原因,是因為上麵敷設有渠答一類防護設施……”(田忌問):“……怎麼辦?”孫臏回答說:“敲擊進軍鼓卻坐鎮不前,用多種方法引誘、調動敵人。”田忌問:“陣式部署已定,行動時欲使士卒聽從命令,怎麼辦?”孫臏回答說:“嚴明軍紀並讓士卒看到服從命令的好處。”田忌問:“賞罰,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獎賞可以鼓勵士卒,使士卒拚死作戰。懲罰可以整頓軍紀,使士卒敬畏官長。這些都有助於勝利,但還不是最緊要的事情。”田忌問:“權、勢、謀、詐,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權力,可以用來調集軍隊;形勢,可以迫使士卒投入決戰;陰謀,可以使敵人毫無防備;詭詐,可以使敵人陷入困境。這些都有利於奪取勝利,但還不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田忌氣憤得變了臉色說:“這六個方麵都是善戰者所常用的,而你卻說不是最緊要的。那麼,用兵最緊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孫臏回答說:“分析敵軍情況,研究地形險易,考察距離遠近……這是為將之道。采取必攻不守的戰略,這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田忌問孫臏:“讓軍隊擺開陣式而不交戰,有辦法嗎?”孫臏回答說:“有。憑據險要地形,增高壁壘,全神戒備,不輕易采取行動……”田忌問:“敵人兵多勢強,我們又非與它交戰不可,有什麼辦法嗎?”孫臏回答說:“有。加固壁壘,激勵士氣,嚴明軍紀,團結士卒;避敵銳氣,使其驕縱,引誘敵軍頻頻調動,疲於奔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一定要堅持持久作戰。”田忌問孫臏道:“錐行陣的作用是什麼?雁行陣的作用是什麼?精選士卒的作用是什麼?強弩急射的作用是什麼?飄風陣的作用是什麼?一般士卒的作用是什麼?”孫臏回答說:“錐行陣,用以衝破精兵堅陣;雁行陣,用以襲擊側翼,應付……精選士卒,用以突破敵陣,擒殺敵將;強弩急射,用以激戰持久;飄風陣,用以……一般士卒,用以分擔作戰任務,奪取勝利。”孫臏說:“賢明的君主和通曉作戰規律的將帥,都不倚仗一般的士卒而取勝。”

孫臏從齊威王和田忌的住處走出來以後,弟子們問他:“齊威王和田忌君臣二人所提出來的問題怎麼樣?”孫臏回答說:“齊威王問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他們差不多通曉兵事了,但還沒有掌握用兵規律。我聽說:‘一貫講求信義者,國家必然昌盛,伸張正義……好用兵而缺乏準備,國家必然受損害,窮兵黷武必定滅亡。’齊國再經曆三代,命運就很可憂慮了。”

陳忌問壘

田忌問孫臏:“我們兵力不多,彼此接應不上,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又說:“傳令士卒們迅速引弩開弓……不能製止,怎麼辦?”孫臏說:“這是明智的將帥所提的問題,一般人常忽略不計而並不為之操心的。這是用來迅速……”田忌說:“能講給我聽聽嗎?”孫臏回答道:“可以。用這種方法,是應付倉促處於山隘險阻等‘死地’時采用的方法,是我們戰勝龐涓、太子申時采用的方法。”田忌說:“很好。(但)事情已經過去,當時的情形已不會再現了。”孫臏說:“蒺藜可以作為溝塹和護城河,戰車可以作為壁壘,……可以作為雉堞,盾牌可以作為埤垸。(在上述工事)後麵配備長兵器,用來援救危急之處。其後配置等較短兵器,以接濟長兵器。其後配置短兵器,用來斷敵歸路、阻擊疲憊之敵。弩配置在最後,用來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中間部位無人,用……加以充實……兵力部署已畢,於是確定具體打法。按照製度規定:弓弩配置在蒺藜後麵,然後按要求發射。壁壘上弩和戟要各占一半。兵法上說,見到派出去的間諜回來報告後再行動,……在離防守之地五裏的地方設置觀察哨,以便能相互看見信號。高處觀察哨所築成方形,低處哨所築成圓形,夜間擊鼓,白天舉旗(進行聯絡)。”

篡卒

孫臏說:“軍隊打勝仗在於精選士卒,軍隊作戰勇敢在於節製有序,軍隊作戰靈活在於因形任勢,軍隊戰鬥力堅強在於賞罰有信,軍隊素質優良在於政治清明,軍隊儲備富足在於速戰速決,軍隊的強盛在於及時休整,軍隊的削弱在於頻繁征戰。”

孫臏說:“品德是軍隊雄厚的儲備,信用是軍隊嚴明的獎賞,不好戰是用兵最高的原則,得到士卒的擁護是獲取勝利的……”

孫臏說:“將帥常勝不敗有五個條件:得到君主信任,事權專一的將領,能勝;懂得用兵之道的將領,能勝;得到士卒信賴的將領,能勝;將帥之間和睦協作的,能勝;善於分析判斷敵情地形的,能勝。”

孫臏說:“將帥常敗不勝有五個原因:受到君主內臣牽製的,不勝;不懂得用兵之道的,不勝;將帥間不和的,不勝;不用間諜的,不勝;得不到士卒擁護的,不勝。”

孫臏說:“勝利在於盡……明賞罰,選精卒,善於利用敵人的……這就是所說的使軍隊戰無不勝的法寶。”

孫臏說:“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是不能領兵打仗的……”

月戰

孫臏說:“天地之間,沒有比人更寶貴。……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麵的條件都不具備,即使打了勝仗也會有禍患。所以必須三方麵條件具備而後才出戰,不得已才出戰。因此,順應天時而戰,就不需要反複用兵。不具備三方麵有利條件而出戰,依靠曆數的幫助也能獲得小勝。”

孫臏說:“十次作戰六次取勝,是因為星德的緣故。十次作戰七次取勝,是因為日德的緣故。十次作戰八次取勝,是因為月德的緣故。十次作戰九次取勝,是因為月……十次作戰十次取勝,是因為將領善戰而超過以上諸德的緣故……”

……不能取勝的原因有五種,五種原因中居其一,就不能獲勝。所以用兵之道中,有的殺戮很多但不能擒獲敵軍將卒,有的能擒獲敵人將卒卻不能占領敵軍營舍,有的能占領敵軍營舍卻不能俘獲將帥,有的能殲敵全軍並擊殺敵人將帥。所以若能掌握這些方法,即使敵人要想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八陣

孫臏說:“智謀不足,卻要領兵打仗,是自負。勇氣不足,卻要領兵打仗,是自大。不懂得用兵之道,又沒有足夠實戰經驗卻要領兵打仗,是希圖僥幸取勝。要想安定萬乘之國,擴大萬乘大國君王的聲威,保全萬乘大國人民生命的人,必須懂得用兵之道。懂得用兵之道,就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內得民心,外知敵情,布陣時懂得八陣的要領,有必勝的把握就打,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打。這才是‘王者之將’。”

孫臏說:“運用八陣作戰,要根據地形的有利條件,采用八陣中適宜的陣法。布陣時兵力分為三部分,每陣有前鋒,每支前鋒有後續部隊,都待命而動。以1/3的兵力交戰,2/3的兵力守住陣腳。以1/3的兵力侵掠敵陣,2/3的兵力聚殲敵軍。敵人戰鬥力弱而陣勢混亂,就要先選用精壯士卒去攻擊它。敵人戰鬥力強而且陣勢嚴整,就要先用戰鬥力弱的士卒去引誘它。有車兵、騎兵參加作戰時,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左翼,一部分在右翼,一部分在後麵。地勢平坦要多用車兵,地勢險峻要多用騎兵,山穀阻塞要多用弩兵。無論地勢平坦或是險要,都要弄清楚‘生地’、‘死地’,占據有利的‘生地’,擊敵於不利的‘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