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葆
孫臏說:“地形方麵的一般道理是,高亢向陽的地形為表,低窪背陰的地形為裏,平坦的地形為綱,起伏錯雜的地形為紀。掌握了紀綱,布陣用兵才不會迷惑。平坦的地方生長五穀百草,起伏錯雜之地利弊參半。在作戰地區,太陽是精靈,八種風將吹來,切不可忘記。前有江河、麵向山嶺、處於下遊、處於不利的‘殺地’、麵對森林與敵作戰,這五種情況下都會失敗。陣在山之南,是有利的生山。陣在山之東,是不利的死山。流向東方的河水,是有利的生水,流向北方的河水,是不利的死水。不流動的水,也是不利的死水。五種地形的優劣是說:山地勝於高陵地,高陵地勝於土山地,土山地勝過丘陵地,丘陵地勝過平川地。五種有利於作戰的草依次是:如藩籬般叢生的草地、叢生的荊棘、叢生的灌木、長勢較高的草、低矮的莎草。五種土壤的優劣是說:青土勝於黃土,黃土勝於黑土,黑土勝於紅土,紅土勝於白土,白土勝於青土。五種可招致失敗的地形是:山澗、河川、沼澤、鹽堿地和……。五種可造成覆滅結局的地形是:天井(四麵高中間低)、天宛(三麵環山易進難出)、天離(草木茂密)、天隙(兩山夾一溝)、天招(地勢低窪行動不便)。這五種地形稱為‘五墓’,是不利的‘殺地’,軍隊不能呆在這裏,不能……。春夏不可遷往低處安營,秋冬不要從低處遷往高處安營。軍隊駐紮和布陣都不要正麵或右側對著山地,要從右邊而不是左邊繞過山嶺。”
勢備
孫臏說:“凡是長有銳齒、堅角、利爪和勁距的(鳥獸),歡喜時便合群,發怒時便爭鬥,這是合乎自然之性而不能禁止的事情。而人類沒有天然兵器就自己製作,這便是聖人的事情了。黃帝造劍,可以用軍陣來比喻。後羿製弓弩,可以用兵勢來比喻。大禹創舟車,可以用機變來比喻。商湯、周武發明長柄兵器,可以用主動權來比喻。這四個方麵,都是兵學原理的具體體現。怎麼可以知道劍能用來比喻軍陣呢?(因為劍)早晚都要佩帶在身上,並不一定使用。所以說‘布好陣但並不交戰’,這就是劍可以比喻軍陣的道理。劍沒有鋒刃,即使像孟賁那樣的勇士也不敢……。軍陣如果沒有前鋒,又沒有孟賁那樣的勇氣,還敢領兵進攻敵人,那真是一點也不懂得用兵之道。劍沒有把柄,雖然精於技擊的武士也不能……。軍陣如果沒有後衛兵力,又沒有精於技擊的武士,還敢領兵進攻敵人,真是一點也不懂得軍事常識。所以說有前鋒有後衛,互相配合,陣勢穩固,敵人必然敗走。沒有前鋒和後衛,……。怎麼可以知道弓弩可以用來比喻兵勢呢?因為(箭)從肩、胸之間發出,射殺敵人於百步之外,而敵人還分不清是從哪裏射來的。所以說,弓弩好比兵勢。怎麼可以知道舟車可以用來比喻機變呢?……怎麼可以知道長柄兵器可以用來比喻主動權呢?打擊敵人時不用站高蹲低……(便能擊毀敵人)頭顱肩膀。所以說,長柄兵器好比戰場主動權。這四個方麵……遵從而掌握戰爭的規律。懂得戰爭規律,作戰才會有戰績,君主才會有名氣。用兵卻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是不會有戰果的。大凡用兵的原則有四個,就是軍陣、兵勢、機變和主動權。了解這四個基本原則,就能夠擊破強大的敵軍,擒獲勇敢的敵將。……兵勢,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看起來近,擊中它卻很遠。主動權,就是白天多設旌旗,夜間多用金鼓,以此來指揮戰鬥。以上這四個方麵,都是軍事理論的具體應用。(人們)雖然都在運用它們,卻沒有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兵情
孫臏說:“如果想知道治軍、用兵的道理,可以效仿弩箭。箭好比士卒,弩好比將領,射弩人好比君主。箭,前麵裝有金屬箭頭,後麵裝有羽毛箭翎,所以犀利善飛。(箭矢)的結構前重後輕,所以能按人的意誌正確飛行。現在治軍卻後重前輕,布陣時還可以,用來攻擊敵人則士卒不聽命令,這就是治軍不效法弩箭的緣故。弩,好比將領。弩張開後而弩臂不正,或強或弱張力不協調,它的兩端彈射箭的力量也不一致。雖然箭的前後輕重都很合適,也仍然射不中靶子。……將領之間不能協調一致……也不能戰勝敵人。箭輕重前後都很合適,弩拉得很正,弩弓兩端彈射箭的力量也一致,但射箭人不當,也仍然不能中靶。士卒主次兵力部署得當……仍然不能戰勝敵人。所以說,發箭射中靶子必須符合上述四個條件,打仗欲取勝……將領、士卒(君主,必須協調一致)。所以說,‘軍隊戰勝敵人,與箭射中靶子沒有什麼兩樣。’這就是治軍、用兵之道。”
行篡
孫臏說:“治理軍隊,使士兵和百姓歸服之道,就如同用秤衡量輕重。通過衡量比較,即可選拔優秀人才。陰陽占卜,用來聚集兵眾與敵交戰。權衡要反複進行……不偏不倚,這就叫‘不窮’。確定方向,衡量利弊,也以適宜為目的,對待公私財產也是同樣的道理。老百姓中有富裕卻貪生的,有貧窮卻不吝惜生命的。隻有英明的君主和聖哲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能夠使人們樂於留在軍中作戰,人死了也無遺恨,失去財物也不抱怨。……民眾都會竭盡全力,親近的人不會為非作歹,疏遠的人不會怠慢。財富多了就會生離異之心,離異之心使百姓不感激君主的恩德。財富少了則……君主就會受到天下的尊崇。所以為百姓積累財富,我以為就是這種積累財富的辦法,這是支持戰爭的長遠打算,國家用兵打仗的法寶。”
殺士(略)
延氣
孫臏說:“集合民眾,編組軍隊,一定要激發士氣。連續行軍,奔赴戰場,一定要培植銳氣。兵臨邊境,接近敵人,一定要鼓動士氣。確定作戰日期以後,一定要使士卒具有決死拚鬥的勇氣。在作戰的當天,一定要使部隊保持高昂的士氣。……用來威震三軍士卒,這就是激發士氣的辦法。將軍命令……的命令,是用來造成戰前有利士氣的。將軍……穿著粗衣短服,鼓舞士氣,這就是‘厲氣’。將軍下令全軍每人攜帶三天口糧,全國百姓每家……,朝廷不再派使臣到軍中來,軍中也不派使臣到朝廷去,這就是‘斷氣’。將軍召集衛士而告訴他們:‘飲食不得……’,這就是‘延氣’。”
官一
孫臏說:“凡是部署士卒,排列有利陣勢,統帥甲兵的人,委派官職都要根據才能,用不同的徽章標示人們地位的高低,用兵車上插著的旗子來區別車乘的種類,用……來規定行列的次序,按地方州、閭來編組軍隊,把軍政權授予地方鄉曲官吏,用不同的旗幟來辨別行動,用金、鼓來下達命令,使隊伍整齊要靠前後跟上腳步,掩護任務要交給勇敢過人的士卒,進剿敵軍要靠索陣,反複騷擾敵人要用囚逆陣,列陣待敵要用危……,與敵人弓弩對射要用雲陣,反包圍要用羸渭陣,殲滅敵前鋒要用闔燧陣,追擊敗退之敵要用包……,奔馳救援要用皮傅陣,鼓噪而戰要用錯行陣。……用輕裝之兵攻擊散亂之敵。攻擊堅城之敵用行城,……用方陣,麵對山陵布兵用刲陣,……用圓陣,在平坦地形與敵人交戰要靠武力強大,擊退敗走之敵可以用輕兵。……對居高臨下之敵要從側翼攻擊,一般作戰時要用前鋒與敵人交戰,封鎖處於險地之敵要放開穀口引敵聚殲,在茅草荊棘之地要詐設旗幟,打了勝仗要嚴飭陣容,以振國威。……用山胠陣,通過草木叢生之地要用逶迤陣,疲乏之師要用雁行陣,扼守險阻要用雜管陣,撤退時用蓬錯陣,繞行山林用曲次陣,攻擊敵國城邑用水則陣。夜間撤退要用書寫好的簡書傳達命令,夜間警戒要查驗符節,突入敵陣要用武藝高強之士,與敵人短兵相接要用輿車來對付。以火攻敵要用車輛輸送柴草,欲使陣勢鋒銳就要用銀行陣,兵員不足要集中兵力布陣,集中兵力是為了防止敵人包圍,整頓隊伍、排列旗幟是為了布好戰陣,陣勢如烏雲翻滾是為了突擊,急速前進並揚起塵土是為了乘敵疑惑時進攻。隱瞞企圖,施用詐謀是為了誘敵出戰中我之計。佯為羸弱,暗設伏兵的辦法用於山地作戰。……出敵不意,突然攻擊的戰術用於偷襲。憑借溝池布陣,是以少敵眾的方法。排列旗幟是為了迷惑敵人。排列飄風之陣,派出輕快的戰車是為了追擊逃敵。摧毀了當麵之敵,遂即轉移兵力,是為了防備其他強敵。浮沮陣用於隧路中戰鬥。不戴盔穿甲,行動遲緩,是為了誘敵來追。精選驍勇敏捷的士卒,是為了準備迎擊敵軍的前鋒。部署堅陣、整頓隊伍是為了攻擊敵軍主力。故意拆毀藩籬障礙是為了迷惑敵人。故意丟棄一些物資是為了引誘敵人。反複陷敵人於不利,是為了疲憊敵人。以亮光、聲音聯絡便於夜間行動。控製敵境內的物質儲備有利於作戰勝利。配置堅強的部隊用以抗擊敵人的襲擊。輪番更替部隊是為了……是為了擺脫自己的困境。”
五教法
孫臏說:“善於施教的人對那些根本原則,在軍隊中實施時不會隨意更改,所以叫‘五教’:一種是在國內時的教戒,一種是在行軍時的教戒,一種是在軍隊中的教戒,一種是在陣地中的教戒;一種是隱蔽以利於作戰時的教戒。在國內時怎樣施教呢?……教、悌、良五種好的品德,士卒難道一樣也沒有嗎?(缺乏這些品德的士卒)即使善於射箭也不能讓他登上戰車。所以,善於射箭的人站在車的左麵,善於駕車馭馬的當馭手,都不能站在車的右麵。然而同一戰車的三個車兵安於自己的一乘,同伍的士卒安於自己的一伍,十人成一列,百人成一卒,上千人設有指揮鼓,萬人為一戎,即使人數眾多也可以用來作戰了。在國內時施教是這樣。行軍時是怎樣施教的呢?戰車損壞、戰馬疲憊,領兵之人必須承擔責任。……身處險惡之地要能夠自主處理,……行軍時施教是這樣。在軍陣之中是如何施教的呢?兵器、戰車、鎧甲是戰陣中必不可少的裝備,……振興好的方麵。由此構成銳利卻變化多端的戰陣。在軍陣之中施教是這樣。隱蔽以利於作戰時是怎樣施教的呢?……”
強兵
……齊威王問孫臏說:“……齊國之士教我怎樣強兵,辦法都不相同。’……有的教我從政教入手,有的教我積聚人力、物力,有的教我發放糧食(以收攏百姓之心),有的教我清靜無為……。”孫臏說:“……這些都不是為了強兵所急需要做的。”齊威王問:“……。”孫臏說:“富國。”……齊威王、齊宣王就是通過這些辦法戰勝各國諸侯的,至於……
後記
為了向廣大讀者傳播和普及我國古代的謀略智慧,我們選編了《孫子兵法通解與運用》、《三十六計通解與運用》這兩部通俗讀物。希望這兩本書的問世,對有誌於提高謀略應變能力的讀者有所裨益,更好地駕馭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與其他同類著作比較,這兩本書具有下列幾大特點:一是內容豐富。書中所列舉的運用範例既有軍事領域的,也涉及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等領域,能滿足不同層麵讀者的需要;二是故事新穎。書中的範例是從中外古今的史實中精挑細選而來,尤其突出現代商戰中成功的人和事,其可讀性強,引人入勝;三是通俗易懂。書中對原文進行了詳盡的注釋、翻譯、評析,文字淺顯通俗,行文流暢,易讀易懂。
這兩本書由代漢林主編,承擔編寫工作的有:王鬆林、張文華、何雨欣。
這兩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和借鑒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研究的有關著作,在此特致誠摯的謝意!
編者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