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概念中出現這樣的分野時,就必須要對知識的內涵進行一番了解。
在人類的文明中,知識可以分成兩種,能夠通過書麵記錄、數字描述等方式明確表達的知識,被稱為顯性知識,反過來,那些無法形成文字,也沒有明確程序,甚至於不能言傳隻能身教額度知識,被成為隱性知識。
在舊工業時代中,所謂的創新,無一不是指科學技術的發明,專利的創造,而這些東西恰恰是顯性知識的代表,相反,在過去的10年裏,我們看到了許多另類的成功範例,有許多企業家憑借想象力、經驗、智慧、直覺以及靈光一現的創意,在實幹與資金的青睞下,將構想轉化為現實。
於是我們發現,在工業社會中,顯性知識構成了創新與成長的源泉,而在正在到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中,這一模式已經被悄悄取代,迎來的是一個隱性知識為王的時代。
4.2:最重要的產業
事實上,當我們還在這裏為知識經濟不遺餘力地普及宣傳時,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居於人後。反過來,這樣的情勢也標誌著一點——越是落後,就越是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當我們成為了世界上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時,卻不得不為此承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來自於世界發達國家的不斷責難,來自發達國家的反傾銷投訴和貿易報複。
除此之外,有關環境的重度汙染,資源的高消耗,也同樣令我們難以忍受。
在最近的20年來,“中國式成本”的實質,已經顯示出我們強大競爭力背後的假象,那些曾經被視為獨特的永久資源,其真實內容隻是廉價的土地租用費與豐富的勞動力而已,事實上,我們從來未曾擁有過獨特的企業資源與能力,更不具備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中最重要的資源。
比這一點更令人心焦的是,在絕大多數國人心目中,甚至於還未能建立起“知識為王”的新觀念,停留在過往的榮光中,遲遲不遠走出。
事實上,在當下的國際商業格局中,停留很可能意味著就此被淘汰出局。
就目前來看,作為純粹低成本生產基地的中國,在世界工業分工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小,根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幾乎超過一般的在華獨資經營外商都認為,比起越南、柬埔寨等一些擁有更低廉勞動力、更低廉成本的國家,中國正在逐步喪失其作為製造業基地的競爭優勢。在這些受訪的企業中,甚至有超過兩成的企業正在考慮,將其在華生產基地遷移到那些更低成本的國家去。
盡管對於我們而言,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將繼續享受所謂的“人口紅利”,然而可以預見的是,當我們在這方麵的優勢不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一個“中國製造”時代的終結,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有規模化生產、所有的產業鏈建設,都將成為我們未來失敗的注腳。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著眼於長遠的時候,“知識型工業”的價值,才愈發顯示出其寶貴性,對於這一點,《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究竟什麼才是最大、最重要的產業?鋼鐵業、石油業、化工業還是汽車業?上述哪個產業都不算。知識產業才算是所有產業中首屈一指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探尋沒有白費工夫,在未來的十年中,假如我們得以實現觀念上的轉變,在這一層麵上有所突破,那麼也就意味著一直困擾我們的產業升級找到了最直接的出路,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或許就代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前行之路。
(6)10大調查之四:資本在中國
無論我們秉承哪一派的經濟學觀點,卻都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資本業已成為所有經濟體爭奪的唯一目標,誰掌握的資本越多,誰的話語權也就越大,誰就會在未來活得更好,反過來,資本短缺就意味全麵的劣勢,不惟難於成長發展,甚至連生存都會成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