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過半的大時代(下) (4)(1 / 3)

商品的價格過高,民眾的收入卻不見增加,而民眾的購買欲望卻始終存在著,隻要民眾的購買力不提升,過剩的商品就始終沒辦法消耗,重新疏通經濟內循環的工作就始終無法完成。

這樣看來,並非是民眾拒絕消費,而是民眾的購買力始終無法承擔消費,就此而言,媒體企圖通過鼓動消費來拉動經濟內循環的主張,無疑是走錯了路。

假如拉動內需的含義是將民眾手中的財富吸引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辦法是通貨膨脹,而非鼓勵消費,用一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效果要遠大於單純的市場手段。

因此,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鼓勵消費”,重點並不在於鼓勵老百姓寅吃卯糧,將銀行的錢取出來花掉,把腰包裏的錢掏幹淨,而是建立一個讓民眾敢於主動消費的體係。

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隻要商品服務的價格下降,民眾的購買力同樣會提高,而這一點正符合價格決定需求的經濟學理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拉動內需,所謂的鼓勵消費,其重點在於建立一個有利於提高民眾消費水平的體係,在於由政府出手,鼓勵市場自由競爭,鼓勵商家價值創新,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進而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並非是挖空心思地改變消費者行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大而無當的消費機會。

那麼,一定有人會提問:這種提升購買力的方式,豈不是以降價打折的代價換來的,那麼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是永遠也無法滿足的,價格降了,民眾卻希望再低一些,由此對企業造成的損害,又該由誰來承擔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從消費性經濟的思路中跳脫出來,進入到一輪全新的思辨當中。

3.3:民富論

想要讓經濟的內循環永遠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除了實現“國民皆富”,再無其他路徑可選。

看起來,良好的經濟內循環與國民皆富說的是一回事,實際上,相對於前者來說,後者才是具體的方向。

無論加大出口,還是拉動內需,其終極目標永遠也無法脫出共同富裕的範疇,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有怎樣的花哨名詞,指的永遠都是政府收入與民間收入的全麵增加。

在任何一個時代,共同富裕都是經濟管理者所追求的美好願景,然而10年以來,在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上,卻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途徑,之所以為了同一目標卻產生了分歧,是因為在經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新舊模式對於經濟活動意義完全不同。

在堅持財富分配模式的學者們看來,之所以無法實現經濟體內部的良性循環,是因為社會總資產量極其有限,而有限的資源又被民眾分散掌握,因而總是無法實現集中投資,總是無法有效地將資源轉化為利潤,無法實現財富再增值。

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民間資本有效地吸引到金融市場、大型工業項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來,用不斷的投資來刺激經濟的增長。

而堅持生產—消費模式的學者卻持有相反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國民經濟構成了國家經濟的基礎,之所以不能實現”國民皆富”的目標,乃是因為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不夠,民生項目的投資不夠多,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任何阻礙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與措施,都會影響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

這兩種背道而馳的經濟學觀點,其終極目標並無不同,也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隻是因為受到中國獨特的經濟狀況所限製,才引發了孰優孰劣的爭論。

在過去的10年中,民間掌握的資產性財富,隻占到了總量的四分之一,而這就意味著GDP增長帶來的好處,是普通民眾絕難享受得到的。

就任何一個家庭而言,其收入的組成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麵是每個月的勞動收入和工資收入,另一方麵則是資產性財富升值的收入;然而當我們掌握的資產性財富過少的時候,這條收入的渠道就基本上被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