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直到我們真正失去的時候,才會知道那些一度被我們輕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我們的發展與穩定是何等寶貴。
(3)大時代規律:經濟模式變換,點燃新的經濟增長點 (1)
假如拉動內需的含義是將民眾手中的財富吸引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辦法是通貨膨脹,而非鼓勵消費,用一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效果要遠大於單純的市場手段。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鼓勵消費”,重點並不在於鼓勵老百姓寅吃卯糧,將銀行的錢取出來花掉,把腰包裏的錢掏幹淨,而是建立一個讓民眾敢於主動消費的體係。
主題介紹:模式變在何處——”內需說”的誤區——民富論——增長引擎在何處——未來的零負增長時代
3.1:模式變在何處
我們每天都在談到改變。
改變的含義很簡單,今日與昨日的區別,就叫做改變;當我們的境遇好於昨天時,這種改變就被稱為發展;當我們的境遇變得糟糕,這種改變就叫做倒退。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境遇變得更好,經濟學也恰恰是一門讓人更幸福的學問,然而真實的市場卻總是變幻莫測,往往與人的判斷背道而馳。
在過去的10年中,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也許就是經濟模式的變化了。
當我們談論到模式的變化時,往往會聯係到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或者是外向型經濟與內向型經濟,其實,對於經濟模式的真正含義來說,前者講的是體製,後者講的是手段,一個概念過大,一個概念過小。
所謂的經濟模式,是經濟體內外部的機製,打個比方來說,體製是我們積累財富的環境,手段是我們積累財富的工具,而模式則是我們積累財富的方法。
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說,積累財富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擴大生產。
生產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對於經濟學而言,創造財富的概念,就意味著農民種植的稻穀,工匠製造的產品,技師發明的技術,礦工挖掘的礦石,除此之外,無論是商人的倒買倒賣,還是公務員的政務處理,以及社會其他成員的經濟行為,要麼歸屬於交換,要麼歸屬於分配,唯獨不屬於生產的範疇。
曆史上的中國,經濟正是基於生產而逐步發展,可以說,生產是我們經濟模式的最大特色。
然而,單純的生產還不足以讓每個人都擁有財富,當我們用全局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經濟發展的時候,就意味著一個財富時代的來臨。
每個生產者的視角都是有限的,而市場的視角卻是全局的,流通的價值就此顯現了出來。
有的地方遍地煤炭,有的地方卻急缺燃料;許多地方山上的樹木隻能燒火,但拿到木料市場上就價格倍增,水邊的漁民對魚類不屑一顧,但內陸地區卻情願以真金白銀來進行交換。
同樣的物品與資源,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價格,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價格,對於不同的交易對象也同樣價格不同,而這三點正是決定價格的三大要素,也是構成商品交換的社會基礎,更是財富增長的整套機製。
無論由國家承擔經濟的主體,還是任由市場發揮作用,隻要將稀缺的資源流通開來,那麼經濟體內部的資源總數沒有發生變化,但社會財富卻交互增長。
因此,生產—消費的經濟模式,無疑是經濟體內部,以及經濟體之間最理想,最穩妥,同時也是唯一的財富累積方式。
然而,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這種傳統的經濟模式卻正在被打破,組成社會的各個方麵,不再著力於舊的財富累積模式,轉而將精力投放在對社會已有財富的分割上。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證券市場的發展,正是經濟模式轉變的最典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