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過半的大時代(下) (2)(3 / 3)

正因為如此,想要讓民營企業抵禦這樣的誘惑,明顯是與人性相違的,正因為如此,投身資本市場就成為必然,而與強勢資本搏殺的結果,勢必引發實際財富不斷外流,虛構財富不斷流入,生產資金外流,華而不實的證券與股權流入,實物外流,虛物流入,消費市場門可羅雀,資本市場人頭攢動的一係列結果。

民營企業參與資本市場的運作,無疑是出於利己的考慮,但當這種個體行為疊加在一起之後,得到的結果卻是災難性的。

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常規的生產活動利潤是固定的,隻能以擴大經營規模的方法來實現增收,而如果把實物儲備賣掉,換取直接的貨幣儲備,就有望博得厚利。

當這種零散的企業個體行為集合起來的時候,最後形成的卻是對整個國家經濟的損害,更糟糕的情況是,由於有”大魚吃小魚”規律的存在,手執弱勢資本的民營企業,想要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存活下來,最終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大魚,是勢如登天的難事。

(2)大時代規律:規則替換,拉動中國商業環境轉型 (2)

可以說,在金融衍生產品高度發達的今天,即使我們對自己的財富嚴加守護,也很難確保它不被強勢資本衝擊,小魚即使安靜地苟且求活,尚且不能保證不被大魚吞食,更何況我們主動把有限的實際財富送到他人嘴邊。

在真實的戰爭中,一個戰士倒下去,會有千萬個戰士跟上來;而在這場資本的絞殺戰中,一家大型企業倒下去,絕不會有千萬家企業跟上來,與此相反,倒下去的企業,甚至會帶著一整條產業鏈走向覆滅。

2.3:外資的新獵物

如果說,國際資本市場的遊戲,帶給民營企業的是一種衝擊,那麼,這種遊戲帶給國有企業的將是一場劫難。

相比於民營企業,國企雖然存在著大量的弊病,然而卻因為國有資源的優勢和長時間的運營,其價值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沉澱的存量資產、大批的專業人才、優勢品牌、市場份額,和它的資產比起來,這些社會資源顯然是更有價值的寶物。

國有企業的經營,不是以純粹的商業準則來衡量的,作為國有資產的代表機構,可以說任何商業活動都代表了國有資本的利益,因此也就在政策、市場準入、資金與扶持等方麵擁有獨特優勢,民營企業在國企麵前如同草莽綠林遇上了正規軍,不要說並駕齊驅,甚至連望其項背也難以做到。

當大量外資湧入我們的市場之後,我們固然獲得了相當的活力,卻也不得不直麵其帶來的負效應。

在10年前的中國,外資還僅僅以低調的方式,依靠合資合作的手段來獲取利潤,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收購、控股繽紛呈現,在注入外資的企業中,甚至不乏各個行業的龍頭骨幹企業,這樣的前景顯然是令人寒意頓生的。

以國際資本為活力,是本土企業容易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強勢資本加資源優勢隻能帶來壟斷,而這隻壟斷的手偏偏來自於他人,一旦遭遇時局變化,我們的相關產業發展與經濟安全便毫無保障,無論經濟如何繁榮,無論我們有多少外彙,都買不來足夠的安全感。

更可怕的是,無論是資本的流量和持久性,民營企業都無法與國際強勢資本抗衡,在“大魚吃小魚”的法則麵前,民營企業是絕無任何機會的。

政府之所以對民營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製有所控製,無非是擔心國有資產流入民間,流入普通人的腰包,卻未想到外資的冷酷麵目,要遠比民間資本猙獰得多。

當民營企業因為外資的衝擊而倍感困頓的時候,國有企業卻因為與外資的結合而陷入一場潛在的災難之中。

於是,我們就在這裏得到了一個宏觀經濟學的命題:國際資本的介入,必須要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度量,而這個度量的把握,就在於該如何處理產業選擇這個關鍵性命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