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過半的大時代(上) (3)(2 / 3)

我們大多數人缺乏明確的信仰,於是開始將金錢作為新宗教,成功學則成為了新的人生準則,一旦在商業領域失敗,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這樣的變革是全社會性的,從心理貧困現象出現的那一刻開始,思想上的變革就伴隨著大時代的前半期席卷整個中國。我們的傳統思想,正在被一種多元的新思想取而代之,而這種新思想,也正是未來財富的契機所在。

如果說,你在社會階層的分離中不幸屬於民眾階層,那麼,假如你還沒有領悟到新思想的真諦,那麼就意味著更大的不幸。

撥開又一層迷霧,在大時代的後半程中,誰掌握了新的思想,誰就在同等起點的民眾階層中掌握了最有利的資源。

那麼,新思想是什麼?

它又是如何萌生的?它究竟會對傳統思想,傳統社會造成怎樣的衝擊?

我們的尋找仍未完結。

(5)大時代規律:思想解放,引導商業思維衝擊傳統農業思維

農業思維下的我們,對未來有著妥善的安排,卻要承受金錢上的貧困,而商業思維下的我們則恰恰相反,有著金錢上的富饒,卻要被資本的性質牽著鼻子走,陷入了新危機。

所謂的新舊思維衝擊,實則是為貨幣尋找一個完美的投資方案,這個投資方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處理資金流向這個命題上。

主題介紹:農業思維的沒落——商業思維的新危機——打通天塹的方案——發展的極限

5.1:農業思維的沒落

每種經濟模式,都有著自己的特點。

每種經濟模式,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

計劃經濟的最主要思維,就是強烈的傳統農業思維。

說到農業思維,那是一個非常易於理解的概念,顧名思義,這種思維方式的起源,就是中國三千年以來農業文明的生存哲學。

對於農民來說,從他一生下來,就已經確定了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每天五更起,夜半眠,臉超黃土背朝天地在土中尋食,辛苦勞作三年,就能攢下一年的餘糧,辛苦勞作九年,就能攢下三年的糧食,在任何一個時間段裏,一畝地的產量都是確定的,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不存在任何的投機與僥幸。

說到這裏,讓我們不覺之中想到那個令人無奈的片段。

一位記者問大山深處的放羊娃:“你放羊為了什麼呢?”

放羊娃:“生小羊。”

記者又問道:“那生了小羊之後呢?”

放羊娃慢悠悠地回答道:“蓋房。”

記者追問道:“蓋了房子呢?”

放羊娃繼續著他的口氣:“娶媳婦。”

記者不甘心地問道:“娶了媳婦呢?”

放羊娃回答:“生娃。”

如獲至寶的記者終於看到了轉機,於是喜形於色地追問:“生了娃之後呢?”

放羊娃給出了最終的答案:“放羊。”

記者:“……”

盡管我們會在觀後唏噓一陣,但這個片段卻是農業思維的最好案例,它是一種絕少變化的、重複性的思維,一切邏輯方式與計劃都是線性的,確定的。

在已經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經濟體製正是這個樣子,盡管計劃經濟並不完全排斥金錢,但其對財富的衡量,卻是以保證需求、保證經濟內循環良好為原則的。

在這個體製內部,小到一家企業,大到一個行業,都按照計劃來進行生產,以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指標為目的,其交易模式甚至可以完全拋棄貨幣的媒介。

比方說,生產汽車的廠家,可以用汽車來交換鋼材,而生產鋼材的廠家,則可以用鋼材去交換生產所需的鐵礦石、焦炭,同樣的,鐵礦和煤礦也可以用各自的產品去交換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