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過半的大時代(上) (3)(1 / 3)

在國家早期沒有對信托業進行壟斷的時候,普通的民眾階層根本不可能從這一行業中得到利益,因為整個行業都被類似榮氏父子這樣帶有”資本身份”的企業家所壟斷了。

一方麵,他們擁有普通民眾想也不敢想的強大資本,另一方麵,他們與國家的關係極度緊密,甚至於本身就是政府官員,這樣的先天條件,使他們輕而易舉地就占領了市場。

在這個例子中,是相當典型的權力與資本相結合,所以它資本擴張的速度也最迅速,當億萬民眾還在為一台彩色電視機而忙碌不已的時候,榮氏父子就已經奠定了後來大陸首富的基礎。

資本壟斷,對社會階層分離的作用,就是這樣令人觸目驚心。

4.3:壟斷陰影下的心理貧困

當社會階層分離,貧富差距拉大的時候,帶來了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民眾階層的心理貧困。

所謂的心理貧困,指的是對比參照所產生的錯覺。當我們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時候,盡管物資匱乏到最低的生活標準,但放眼四海,都處於同一處境,那麼即使是多得到一張兩斤的全國糧票,也會另我們欣喜萬分。

因為不存在對比,自然也就沒有寒酸的感覺。

而在當下的經濟體製下,盡管我們已經不再為過年吃餃子而發愁,但眼望名車豪宅,大廈林立,富豪資產排行榜上的天文數字,那麼我們的心理欲望就很難平衡,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卑心理就成為了必然,我們會毫不懷疑地認為自己過著貧困的日子。

在計劃經濟的時代,除了在貧富差距上竭力抹平,要求人們為社會貢獻之外,國家同樣倡導勤勞節儉的社會風氣,即使是國家領導人,也能起到表率作用,以崇高的精神文明來引導民眾。但當市場經濟體製推進開來,原有的社會資源掌控者,成為最強大的壟斷資本時,這種建設平等社會的願望頓時成為了泡影。

市場經濟,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

社會豐饒,卻帶來了民眾的心理貧困。

在市場經濟時代到來之前,我們生活的參照對象無非是左鄰右舍,富裕的家庭,無非是有一個在肉店工作的大兒子,糧店工作的二兒子,開汽車的三兒子,貧困的家庭,也無非是少吃幾頓肉,坐不上解放車的駕駛樓而已。比對的參照體係相差無幾,貧富的感覺並不強烈,因此對社會的抱怨心態也遠沒有那麼強烈。

但社會階層的分離,卻為民眾階層的生活籠上了一層巨大陰霾。

我們的物質生活再豐饒,家裏的電器、糧食無論有多少,都不能和那些新權貴階層相比,把我們每月的工資與壟斷資本的利潤相比較,貧窮的感覺立即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自己遭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的錯覺,更嚴重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形態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認為民眾階層正在受苦受難,國家的經濟正被一小部分人拉向深淵。

這種對普通民眾的心理傷害曆時已久,特別是當我們目睹少數權貴階層鮮衣怒馬,以各種視覺衝擊強化民眾對於貧窮的感覺,於是社會不公平的心態大麵積擴散,直到延續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4.4:拜金信仰的源泉

進入新千年的大時代以來,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更加天翻地覆。

在階層分離的過程中,神奇的資產數字令人咋舌,資本的累積速度超乎想象,我們可以到處見到那些操控資本的大鱷,如同傳說中能夠呼風喚雨的神仙,天馬行空般地恣意任為。

於是,在一個沒有上帝,沒有信仰的國度,這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資本操控者,就成為了商業時代中,拜金教中的神像與教主,他們的人生傳記,就意味著這個商業代的成功史。

當人性中的貪欲成為了人生驅動力,當利益的渴望成為社會燃料,當資本玩家成為了成功者典範的時候,我們就生活在一個由金錢堆積起來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