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華佗行醫謙虛謹慎

三國時期著名的神醫華佗,少年時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學醫。他聰明勤奮,深得師傅賞識。有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草藥,也懂了一些藥性,以後就跟師兄去學抓藥吧!”

華佗到了藥鋪,不料師兄們欺他年幼老實,就是不許他摸秤。他每天隻能為師兄包藥捆繩,幹些零碎雜活。但又不好馬上向師傅告狀,怕影響兄弟間的關係。

華佗是個有心的孩子。每當師兄把藥稱好,讓他包裝,他就看看藥單,再把藥包用手掂一掂,記下它的重量。等閑下來時,再把藥包打開,用手掂一掂每一味藥的重量。這樣,日子久了,他手上的功夫越來越熟練了。

華佗出師以後,自己去各處行醫,仍然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他的母親就是患了不治之症而死的。因此,他深知醫道永無止境,非得時時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行。

有一年,一位鄉下農民害了病,請華佗治療。那位病人皮膚黃了,眼珠也黃了,華佗診了脈,看了舌苔,對病者的家人說:“依我的經驗,這病沒法子治了,早日準備後事吧!”說完,長歎一聲,背起藥箱離去了。

過了一年多,華佗又過此村,仍惦記著那戶人家,便前往探視。他想詢問一下病人死去的情形,對家人是否有所傳染。不料,進了門大吃一驚,原來那位病人活得好好的,身體已完全康複。

華佗急忙問他請過哪位名醫,又是如何治療的?病人回答說,未曾有人來醫。華佗深感奇怪,又急問他都吃過什麼藥物?

病人長歎一聲說:“唉,不瞞先生,當時本地正鬧饑荒,家裏連飯都吃不上,哪有錢去買藥呢?家裏的人都到很遠的地方挖野菜去了,我一個人走不得長路,就在附近尋找野菜。結果常見的野菜挖光了,我就在一片片墳地當中啃吃剛剛拱土的蒿苗……”

“吃了蒿苗覺得怎樣?”

“味道不大好。不過吃得日久,身上的黃褪了,能走路了,我就邊走邊吃,追趕家人去了。”

華佗聽後,讓他帶自己去看個究竟。華佗就按他的指點,拔了許多青蒿。然後帶上青蒿,立刻動身到外地尋找類似的病去了。

他跋山涉水,到處打聽,終於找到了害黃病的患者,便親自熬藥端湯,觀察療效。然而過了幾天,病狀並未減輕。華佗深感詫異,於是第三次故地重遊,決心弄個明白。

原來,那位農民啃青蒿是在正月,蒿苗剛剛冒尖。而華佗采高已在二月,蒿苗都已長高了。

第二年正月,華佗及時采集了蒿苗,趕往病人住處。幸好人還沒死,可以檢驗藥效了。

服了藥,那病人果然好轉。華佗鬆了一口氣,說:“由於我調查不細,險些拿人命開玩笑啊!”

後來,他又經過多次實驗與比較,才把自己的發現總結出來,並給新藥命名為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