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黃貴鳳(1948—),女,浙江上虞人。中國農

工民主黨員。京劇演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自幼愛好京劇藝術,5歲隨兄嫂練功學戲,6歲登台。1959年考入江西省文化藝術學校京劇班,初學青衣花旦,後改學老生、老旦。1966年畢業,分配到九江地區京劇團。1983年調入常州市京劇團。在學校時期,學演花旦戲《三擊掌》、《別窯》、《穆柯寨》,學演老生戲《二進宮》、《捉放曹》、《趙氏孤兒》等,並學演老旦戲多出。畢業後,先後在《紅燈記》中飾李奶奶,《沙家浜》中飾沙奶奶,《龍江頌》中飾盼水媽。1978年後改唱老生戲,常演劇目有《龍鳳呈祥》、《失空斬》、《紅鬃烈馬》、《團圓之後》、《劈山救母》、《四郎探母》、《轅門斬子》、《三打祝家莊》、《法門寺》、《七俠五義》、《將相和》等。

黃愛忠(1963—),男,上海人。上海市長寧瀘

劇團演員、辦公室副主任,袁(濱忠)派傳人。

1981年考入常州市滬劇團任隨團演員,攻袁(濱忠)派。1989年回上海進上海大世界滬劇團任演員、團長助理、團長。在這段時期裏主演了十餘部大戲,如《碧落黃泉》、《大雷雨》、《石榴裙下》、《雷雨》、《何處不相逢》、《珊瑚情》等。2001年起在上海長寧瀘劇團工作,參加了《文紅老師》(同時參加了由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同名瀘劇電視連續劇)、《陶行知》、《江姐》、《雷雨》(2006年隨長寧滬劇團赴愛爾蘭演出)、《紅與白》、《八年離亂》、《廢墟上的愛》、《深秋的淚痕》、《夢圓曲》、《上海屋簷下》、《蘇娘》等劇的演出及

2004年4月9至11日,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了“黃愛忠學袁(濱忠)流派”的個人演唱專場。滬劇界的前輩邵浜孫、王盤聲、楊飛飛、趙春芳、小筱月珍、韓玉敏等都來把場,韓玉敏、汪華忠、張杏生、陳萍、趙慧芳等著名演員親自配戲,演唱會得到了前輩藝術家的肯定,並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梅麗(1966—)女,常州人。二級演員。常州

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常州市第八屆青年聯合會委員,現任常州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常州市京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農工民主黨文化支部副主任兼組織委員,常州藝術髙等職業學校藝術表演係德育主任。

11歲考入常州市文藝學校,工文武花旦。師承白玉豔、周鐵生、孫婉清、陳梅蘭、華蘭萍等老師,襲荀派表演藝術。1984年至常州市京劇團任演員。1987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為師。在江蘇省電視台、常州電台舉辦的“京劇大家唱”中,先後錄製了《紅娘》、《賣水》唱段,電台以《青年演員梅麗和她主演的“賣水”》為題介紹了她的演唱藝術。1991年調入常州戲劇學校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認真總結舞台實踐經驗,積極參與藝術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並熱心參與京劇進課堂的普及活動。分別參與學校組織的省級和國家級二個課題研究,即《五年製高職班主任隊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90後職校生心理發展與積極德育模式構建的研究》。曾主演劇目有:《楊排風》、《青蛇傳》、《紅娘》、《金玉奴》、《賣水》、《拾玉鐲》、《櫃中緣》、《花田錯》等。

曆年獲獎情況:《賣水》中梅英一角,分別獲常州市第二屆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會演、全國京劇電視大賽江蘇賽區表演一等獎和優秀演員獎。連續十次獲校優秀班主任稱號;獲常州市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獲常州市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先進者。連續四年獲得常州市文聯係統個人先進的稱號。獲中國農工民主黨優秀黨員稱號。獲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梅蘭珍(1927—2012),女,武進人。民主同盟盟員。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戲劇家協會理事,江蘇省錫劇研究會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父親梅金海是錫劇前輩藝人,自組“梅家班”;母親白玉秀為錫劇女旦“三鼎甲”之一。從小隨父母習藝,並延師學唱京劇。7歲登台,13歲即在家班挑大梁。主工花旦,兼演小旦、青衣、老旦、老生以至淨角戲。一度在無錫同時趕演京劇、錫劇兩個場子。抗戰時期,她曾搭過京劇、淮劇、什錦戲、南方戲及魔術雜技等班社演出。1946年在無錫大戲院獻藝,被譽為“錫劇皇後”。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上海與陳梅森、季梅芳合組“三梅劇團”,後入無錫市首先實驗錫劇團(無錫市錫劇團前身),曆任主要演員、團長、名譽團長等職。在古裝戲中,成功地塑造了《拔蘭花》中的王大姐,《珍珠塔》中的陳翠娥、《孟麗君》中的孟麗君和《摘石榴》中的劉金秀;在現代戲《紅花曲》、《太湖兒女》、《鑒湖女俠》、《成崗與江姐》裏,創造了個性迥異的藝術形象。曾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演出。她藝通多行,腔溶諸家,形成甜美、俏麗的唱腔風格。其著名唱段《紅花曲》中的“一峰更比一峰高”、《成崗與江姐》中的“遠望山巒密層層”、《孟麗君》中的“描容”、《珍珠塔》中的“贈塔”、《鑒湖女俠》中的“祭海”,均新穎脫俗,膾炙人口。她以富有歌唱性的清板和抒情性的長腔、花腔,在錫劇女腔從男旦到女旦的過渡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被公認為錫劇旦行中影響最大的一支流派。她主演的《珍珠塔》、《孟麗君》和現代戲《紅花曲》,分別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和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影片;她的優秀唱段,錄製成唱片和盒帶發行的有《梅蘭珍唱腔選》、《紅花曲》、《珍珠塔》、《孟麗君》、《拔蘭花》、《成崗與江姐》、《太湖兒女》、《紅燈照》、《鑒湖女俠》等。一部分唱腔由中國唱片社選人《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盒帶出版;《珍珠塔?贈塔》以突破百萬張發行量而獲全國首次頒發的金唱片獎。1957年參加江蘇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1987年8月舉辦了“錫劇梅派演唱會”,1993年6月又舉辦了“梅蘭珍從藝60周年戲曲什錦唱”專場演唱會,分別從縱向的繼承發展和橫向的學習借鑒作了總結性的展演。其唱腔精粹和藝術生涯,相繼編撰成《梅蘭珍唱腔集》(徐澄宇編)和《梅蘭珍的戲劇人生》(孫中整理)兩部專著,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梅蘭珍的人生道路頗多坎坷,但她矢誌不移,頑強拚搏,深受廣大觀眾的愛戴。曾被授予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稱號,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入編《世界婦女名人錄》,並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無錫市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無錫市委委員等職。

梅金海(1891964)男,武進人。少小喪父,隨母改嫁為蔣姓養子,13歲被送到馬杭橋學剃頭,閑來喜歡拉拉胡琴,唱唱小曲,因其嗓音很好,被灘簧藝人王元大收為徒弟,從而棄工從藝。與白玉秀結婚後,組成常州攤簧首批男女合演

的夫妻檔,男生女旦,另岍生麵,故而享譽常州、無錫、溧陽、宜興城鄉。

梅金海喉嚨好,人稱“鬧天宮”,能拉能唱,生醜兼長,尤以滑稽著稱。1938年始,自組“梅家班”。主要成員有其妻白玉秀,妻妹白玉芬,連襟宋元昌,表侄楊鳳清,女兒梅蘭珍、梅玉珍、梅桂珍,養子梅庭芳及徒弟金根生、曹望等20餘人。備有小船一隻,並在常州小南門建有“廣化戲院”一座。常演劇目有《龍鳳鎖》、《顧鼎臣》、《白羅衫》、《珍珠塔》、《玉連環》、《白蛇傳》、《王華買父》、《白馬馱屍》、《薛平貴回窯》及連台本戲《樊梨花》等。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度與崔龍海合組“海峰劇團”,在武進,丹陽一帶演出,後來到了清唱組,1954年因病癱瘓。他在京簧合班時期,率先在《白馬馱屍》中自扮包公(一般由京劇演員飾演並唱京調),唱簧調,用方言,頗受江南觀眾歡迎,稱之為“常州包公”;他在《龍鳳鎖》中飾金山一角,在磨豆腐一節中,獨創“飛鞋”絕招,深為同行和觀眾稱讚;他治藝甚嚴,課徒有學得“像”、學得“快”、學得“寬”的“三字經”,治家有一不準女兒逛街、二不準化妝後在觀眾中露麵、三不準在演出時到台角去東張西望、四不準先卸妝的主要演員穿過劇場回住地的“四不準”家規;他培養了被稱為灘簧坤旦“三鼎甲”之一的白玉秀,還栽培了被稱為“錫劇皇後“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蘭珍。

閻燕蘭(1936—)女,上海人。京劇演員,江蘇

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3年在上海市女中畢業後,從楊畹農等名師學藝。1954年,與小王虎辰合作演出於江西、江蘇、東北一帶。960年參加江西省新餘市京劇團,任業務團長。1964年參加吉林省通化市京劇團,1974年,轉入編導室工作,創作現代京劇《楓樹灣》、《盤龍灣》。1978年調常州市京劇團,任編導。先後創作改編劇目有:《宋小官》、《白太官》、《洪佩玉》、《太空曆險記》、《西施》、《荒江女俠》(一、二本)等。

龔秀山(1956—),男,張家港人。三級演員,

巾共關。1970年考人測剔、棘。1979年考入溧陽暴:縣錫劇團。1980年參加鎮江專區調演,演出《雙推磨》獲表演二等獎。1983年參加鎮江專區青年調演,演出《銀鎖曲》獲表演獎。1984年參加江蘇省首屆錫劇節,演出《狠心奶奶糊塗娘》獲演員獎。在《五女拜壽》、《酒葫蘆決斷雙命案》、《三女審夫》、《冤家姐妹》、《姐妹皇後》中下集中擔任主要角色。1988年參加首屆中國戲劇節,1989年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華東、南京)演出。1989年參加常州市戲劇比賽《圓圓的月亮》,獲三等獎。1991年參加常州市小戲《帶淚的喜事》演出,獲表演三等獎。

曾麗軍(1987—),男,江蘇丹陽人。三級演

員,常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1993年畢業於丹陽市文藝職業中學戲曲表演專業,

1994年到丹陽市戲劇總團工作,2006年調入武進錫劇團。主演劇目有:《大哥你好》飾陳三根,《雪梅圖》飾榮槐,《珍珠塔》飾方卿,《十五貫》飾熊友蘭,《風流母女》飾阿康,《金殿認子》飾安廷秀,《啞女告狀》飾陳光祖,《狸貓換太子》飾陳琳,《三請樊梨花》飾薛丁山,《浣紗謠》飾範蠢。

在第七、八屆常州市青年演員彙演中,均獲專業劇團組表演一等獎。1997年,在江蘇省第二屆戲劇節中獲表演獎。1999年,在江蘇省第五屆錫劇節中獲表演獎。2009年,在第四屆“江蘇戲劇紅梅獎”大賽中獲優秀表演獎。2010年,參加第九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小戲專場,主演的小錫劇《餛飩飄香》獲金獎。2011年,在第五屆“江蘇戲劇紅梅獎”大賽中獲優秀表演獎。主演劇目《浣紗謠》入選2006—2007江蘇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目。

焦吟鬆(1910-1961),原名永諧。男,常州人。程

派票友。早年服務於蘇州美商煤油公司,常在蘇州票房玩票。抗日戰爭前回常州,與人合夥開設天豐永布廠,並開花店於南大街。生平酷愛京劇,鑽研程派青衣多年,與著名程派青衣髙華等常切磋藝事,並請益於王瑤卿。經常參加斌和等票社的演出活動,於《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劇均有造詣。家有庭院之饒,曹和雯、華達、達子紅等名角均曾在他家下榻。新中國成立後曾自置行頭,組班在無錫、江陰、常熟等地區演出,他嗓音清越,委婉動聽,為行家賞識。解放初期曾與名票黃克保等在常州大戲院合演《鎖麟囊》,飾薛湘靈。1949年11月市工商聯成立大會在大光明舉行伶票合演,焦吟鬆演《六月雪》。1950年2月,在大光明演《荒山淚》,由名小生張世蘭等配演。1951年11月常州票界在大華大戲院舉行捐獻飛機聯合演出三天,焦吟鬆第一日演《龍鳳呈祥》,飾孫尚香,第二日與蔣君稼、潘慧梅、金豔霞合演《四五花洞》,第三日演全本《荒山淚》,飾張慧珠。由於迷戀京劇,家財大半耗於玩票,人稱“戲癡”。

焦寶奎(1891—?),男,杭州人。京劇名醜。

曾任麒麟童、言菊朋、王又宸等京劇藝術大師的主要配角,在頭本《滿清三百年》、《當鐧賣馬》、《狀元譜》等戲中出演。另外與露蘭春合演《落馬湖》、《打嚴嵩》,與王芸芬合演《臨江驛》。這些劇目均由當時的勝利唱片公司錄製發行,流傳民間。主要角色有《起解?會審》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金鬆、《秦瓊賣馬》中的酒保,以及眾多彩旦戲,均獲廣大觀眾髙度評價。兼演老旦戲,也都非常出眾。其嗓音洪亮,演技高超,刻劃人物入木三分,同生行中的“南麒(麟童)北馬(連良)”一般,被譽為醜行中的“南焦(寶奎)北蕭(長華)”,堪稱一代名醜。

曾於1958年在常州京劇團學館任教,1959年集體轉至鎮江市戲劇學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京劇藝術人才。

童方雲(1947—),男,祖籍浙江嵊州,生於上

海。中共黨員。曾任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武進縣副縣長,常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外辦主任、旅遊局局長、文化局局長、戲劇家協會主席。

祖父童正初是越劇界老藝人,晚年在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執教並整理傳統劇目,和周信芳先生是摯友。他受祖父影響,自幼喜愛戲劇。後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古漢語及現代文學。1980年,在武進任職期間,積極扶持武進錫劇團創作排演了大型現代錫劇《風流母女》,獲省、市多種獎項,延續至今,演出超過一千場。

2000年起,任常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兼局長。期間,重視常州文藝團體的藝術生產,竭盡全力組織和支持各專業劇團創作排演新的劇目,如滑稽戲《我要做好孩子》、《阿拉美麗苑》,錫劇《少年華羅庚》、《老銃》等,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團體和個人先後獲得文華新劇目獎、梅花獎、牡丹獎、白玉蘭獎等。

此外,還組織邀請著名藝術家尚長榮、張學津、於魁智、李勝素和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等來常演出,配合支持中國戲劇家協會在常州圓滿舉辦了第一屆現代戲優秀保留劇目展演,展現了中國戲劇的魅力。武進區的錫劇《風流母女》也參加了這次展演,獲得好評。

他還積極支持文藝團體的創新和改革,對文藝團體走向市場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肯定了金壇、武進、溧陽等地錫劇團的改革成果。

在重視專業文藝團體的藝術創作和生產的同時,積極幫助其開拓市場,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熱心扶持業餘戲劇活動,支持京劇、錫劇、越劇、滬劇的票友開展交流和演出。2007年2月退休後,又和一些老同誌積極組織建立了常州市地方戲劇研究會,為常州的文化發展盡心盡力。

童誌恒(1946—1996),男,浙江杭州人。常州

市戲劇家協會會員。自幼隨母親在劇團中生活,練功學戲,8歲登台演出。1961年參加常州市京劇團,工文武醜角。1970年,在高淳縣文工團輔導排演《紅燈記》、《平原作戰》,受到嘉獎。1981年,曾主演《徐九經升官記》,在上海勞動劇場演出,上海電視台實況轉播,頗具影響。1983年,在文藝改革中他和李宗揚、盧文忠承包一支演出小分隊,到浙南巡回演出,深入山鄉漁村,為劇團首創改革好成績,北京《光明日報》特撰專稿介紹報道。1984年,在民主選舉團長時當選為常州市京劇團團長。曾為提高演出質量、精簡隊伍,作出一係列改革。1985年,文化係統組辦工廠,他調任為廠長。

董明華(1947—2010),男,回族,無錫人。二級演奏員。960年在上海戲校師從蔣阿炳學京胡,1961年進常州市京劇團,跟朱安生,1964年在常州市京劇團操琴。1987年應邀去上海京劇院,任作曲。二十幾年中擔任音樂唱腔設計、京胡演奏的劇目有《修槍記》、《小刀會》、《楊家將》、《三打祝家莊》、《彩樓記》、《周仁獻嫂》、《七俠五義》、《封神榜》、《洪佩玉》、《白蛇傳》、《大英節烈》、《胭脂判》、《玉梅鬧婚》、《將軍淚》、《劉姥姥與王熙鳳》、《潘月樵傳奇》等。1977年,《修槍記》參加江蘇省專業文藝團體創作劇目會演,獲演出獎;1980年,京胡獨奏獲常州市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會演一等獎;1984年,《洪佩玉》參加常州市專業劇團創作劇目會演,獲音樂設計獎;1986年,《將軍淚》參加常州市專業劇團創作

劇目會演,獲音樂設計獎;1988年,《潘月樵傳奇》參加京津滬京劇會演,並被拍成戲曲電視片。

董明德(1951—),男,無錫人。一級作曲。曾

任常州市錫劇院藝委會主任,常州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常州市八屆政協委員。現為江蘇省錫劇研究會理事,常州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常州市地方戲劇發展硏究會常務理事。

1963年進常州市錫劇團學館學習錫劇音樂伴奏。1966年畢業隨團工作,吹拉彈敲俱能,參與伴奏劇目近百部。1969年開始從事錫劇音樂創作,1982年在南京藝術學院戲曲音樂創作進修班學習。

近五十年來已為一百多部古裝和現代錫劇譜寫了音樂唱腔,為常州許多著名錫劇演員整理編配錄製出版了多盤個人唱腔影碟專輯。《攀弓帶》獲江蘇省首屆錫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配器獎,成為常州錫劇代表作品之一。

《雙蓮記》獲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歡喜店》獲江蘇省第三屆錫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血色杜鵑》獲江蘇省第四屆錫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及江蘇省首屆戲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和優秀配器獎。《煙村三月》獲江蘇省第七屆錫劇節優秀音樂設計獎,還為該劇的電影版進行唱腔設計及配器。其他配樂作品有《孔繁森》、《觀音前傳》、《秋宮怨》等。1992年應上海和平影視中心之邀,創作錫劇電視劇《盜棺驚夢》的音樂唱腔,並擔任錄音的指揮。

能熟練掌握錫劇音樂的唱腔規律、旋律特點、調性變換、板式變化及各種流派的唱腔特色,其作品根基紮實,手法多樣,板式靈活,情感豐富,傳統中有發展,發展中有變化。是常州錫劇音樂唱腔風格及流派的繼承和發展

者,也是江蘇省目前還活躍在錫劇音樂創作舞台上的著名作曲。

董惠娟(1968—),女,常州人。中國農工民主

黨黨員。主任舞台技師,江蘇省舞美協會會員。常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1991年畢業於常州市戲劇學校,2007年拜江蘇省著名一級化妝師徐霞英為師。先後在十多部劇目中任化妝造型設計工作,如《煙村三月》、《攀弓帶》、《秋宮怨》等,其中《秋宮怨》在江蘇省新劇目展演評比中獲化妝造型設計獎。2009年應無錫錫劇院邀請,擔任大型古裝戲《梅花瑤》的造型設計。在大型滑稽戲《我要做好孩子》中擔任化妝工作,該劇目於2000年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2011年應興化市淮劇團邀請參加第六屆淮劇藝術節,擔任《赤色玉麒麟》的化妝造型設計。從藝以來,多次被兄弟劇團邀請擔任化妝造型設計。

彭林(1934—),男,金壇人。1954年進入金壇

縣群星錫劇團學藝,專攻醜角。曾在《火焰山》、《孫悟空大破波月洞》、《打三妖》等一係列猴戲中飾演豬八戒,和崔龍海同台搭擋幾十年。扮演的主要角色有:在《秋香送茶》中飾張二相公,在《包公誤斷狄龍案》中飾包興,在《何文秀》中飾張棠,在《借紅燈》中飾金山,在《玲瓏女》中飾老娘舅,在《智取威虎山》中

飾欒平,在《江姐》中飾沈養齋,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飾老,在《沙家浜》中飾劉副官等。

彭加祺(1936—),男,溧陽人。二級演員。江

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武進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武進市戲劇家協會理事。1953年在溧陽光華中學畢業,此後一直在武進錫劇團擔任主要演員。

曾多次參加省、地區專業劇團會演並獲獎。扮演的主要角色有:《十五貫》中飾況鍾、《孟麗君》中飾皇甫少華、《救風塵》中飾周舍、《寶蓮燈》中飾沉香、《秦香蓮》中飾王延齡、《沙家浜》中飾刁德一、《紅燈記》中飾鳩山、《雷鋒》中飾雷鋒等。1977年,主演《春風萬裏》,在江蘇省現代戲調漬中獲演員獎。1984年,主演《蓮花朵朵》,獲江蘇省第一屆錫劇節優秀演員獎。1986年,參加上海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造屋的風波》,飾楊經理。被《新華日報》評價為多功能演員。

蔣達(1917—1986),男,武進湖塘鎮人。父親為理發鋪主,幼在湖塘讀書,1929年小學畢業後去上海,初在綢廠學徒,後改行為獨腳戲演員,取藝名蔣呆呆,一度又改行為甬灘演員,在寧波演唱一段時間。抗戰時拜胡鐵魂為師,學編幕表戲,自此改行為常錫文戲幕表編導兼老生演員,取藝名為蔣君樵。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在聯誼劇團,任工會主席,與司鼓許玉芳,主要演員吳雅童、沈素珍等十三人,脫離班主李根洪,另建共和班製新華實驗常錫劇團,致力於劇目改革實驗。曾將原幕表戲《張汶祥刺馬》、《水泊梁山》等整理排演,使固定場次和台詞。1955年3月,根據史曼倩所設框架,對傳統戲《雙珠鳳》進行整理,並寫成初稿,付排演出。此後,該劇被確定為重點劇目,邀請張照、蔣君稼等十餘人協助,寫出二稿,排練後赴蘇州、上海等地演出,影響很大。不久,赴京演出,朱德等中央領導觀看了該劇。1957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年,劃為“右派”。1959年摘帽後,繼續改編整理《漁家樂》等傳統劇目。“文革”期間,下放農村,1979年回團,曾整理《二度梅》等劇。1982年退休。他才思敏捷,編劇以“快手”稱,熟諳舞台及錫劇傳統技藝,導演的戲,場麵潔淨,調度線路清晰。

蔣莉(1946—),女,常州人。三級演員。1960

年考入鎮江戲劇學校,1961年進溧陽錫劇團,工花旦。

她嗓音甜亮,口齒清晰,動作優美,基本功紮實。在現代戲《紅燈記》中演李鐵梅,在《智取威虎山》中演小常寶,在《江姐》中演孫明霞,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演阿香等。在古裝戲《三女審夫》中演安瑞雲,在《三看禦妹》中演劉金定,在《三請樊梨花》中演樊梨花等。

她戲路寬,表現力豐富,能塑造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如《尋兒記》中溫柔賢淑的周夫人,《後珍珠塔》中傲慢妖嬈的七夫人,《濟公鬧秦府》中凶悍潑辣的雌老虎等,深受觀眾喜愛。

蔣敏(1951—),女,武進人。工作於常州天寧

區文化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從事群眾文化工作23年,創作戲劇小品百餘件,其中《坐車》、《沒電多好》分獲江蘇省“五星工程”金獎、華東六省戲劇小品大賽二等獎。另有十餘個小品獲常州市一等獎。小品《知音》在《劇本》雜誌發表。

2006年開始創作大型戲劇劇本。話劇《西大街十號》獲常州市戲劇文學獎二等獎第一名(一等獎空缺),話劇《穿越霓虹》獲常州市戲劇文學獎二等獎,戲曲《愛無邊》、《貢梳傳奇》獲常州市戲劇

文學獎三等獎。

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劇目創作,每年都有十餘件作品被搬上舞台。

蔣仁良(1933—),筆名小卒。男,武進人。中共黨員。副研究館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50年開始從事文化工作,先後在蘇南行署文教處文化教育研究班和江蘇省文化藝術學校培訓。曆任武進縣文教局文化股長、文化館長、文聯副主席,文化局副局長、局長,人大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武進縣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文藝組組長,第十屆武進縣人大常委會委員。

五十年代開始有多篇劇評、影評在省、市報刊上發表。創作曲藝節目《好書記》。1959年主持編輯《共產黨領導好》、《青山不老水長流》兩本曲藝集。七十年代初組織創作四個小戲、一本曲藝集、一本故事集,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960年參與大型錫劇《芙蓉花開》的創作活動。198#主持大型錫劇《風流母女》的創作演出,在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奪魁,並獲江蘇省新劇目調演優秀劇目獎,還代表江蘇省參加第一屆中國藝術節(華東?上海)的演出。1989年組織創作《鳳飛何處》,被江蘇省文化廳作為慶祝建國40周年獻禮演出的新劇目。

著有《連台本戲隨感》、《錫劇源流與錫劇振興》、《一支社會主義戲曲隊伍在成長》、《會演戲和吃飯戲小議》等文章,在《劇本》、《上海戲劇》、《劇影月報》及《中國文化報》等報刊上發表。

為培養藝術人才、繁榮戲曲事業,“文革”後期,即開始重建隊伍,加強對創作工作的領導,創辦了武進文藝學校,培養了幾十名青年演員和演奏員,充實了各個專業劇團的隊伍,還為兄弟市縣輸送了人才。

蔣仁法(1935—)男,武進人。中共黨員。主任編輯,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五十年代起,從事新聞文化工作。在全國和省、市以上報刊雜誌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社論、評論、新聞、通訊、雜文、戲劇評論、演唱材料等。曾主持集體創作大型現代錫劇《漁鄉春曲》,參加江蘇省專業劇團

會演,組織創作了一批小戲和美術、攝影作品等。先後發表《常州錫劇的由來與發展》、《常錫劇小史》、《漫話常錫劇》、《常錫劇考略》等專著,在報刊上發表了《錫劇節的由來》、《常州灘簧的第一座戲院》等短文多篇。分節編寫的錫劇史,曾於1984年在常州電台連播二個多月,全麵、係統地論述錫劇的演變過程,以及各個發展階段的麵貌、藝術特征和主要人物的貢獻。《常錫劇的由來與發展》,獲得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江蘇省地方誌研究成果二等獎、常州市一等獎。1988年刊於《安徽新戲》第二期的戲劇史論《鳳陽花鼓與江南灘簧》,獲常州市二等獎。

曾在《常州民報》、《常州工人報》、《常州日報》等單位工作,曆任記者、編輯、副刊編輯組副組長、報社電台黨委委員、革委會委員、辦報辦廣播組組長、記者站站長、創作組長、市政協秘書科長(副局級)、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曾兼任市文聯常委、劇協理事、《常州史話》編寫顧問、市戲曲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常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蔣文靜(1967—)筆名江進。男,金壇人。三級

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金壇市作協副主席,金壇市劇目創作組專業編劇。

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發表中短篇小說三十餘部,散文近百篇。創作電影劇本四部,其中電影《陳毅在茅山》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獲第五屆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八屆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電影《水鄉人家》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獲第二十一屆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2004—2005年江蘇省政府優秀電視劇獎。參加第五屆電影家代表大會、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全國編劇研討會等活動。1999年參加南京大學影視戲劇高級研修班脫產學習。2007年參加複旦大學133工程拔尖人才班學習。

蔣心翼(1941—),男,常州人。三級演奏員。

1970年至武進錫劇團工作。1984年,《訪瓜園》、《鴨絨被》、《蓮花朵朵》在江蘇省首屆錫劇節獲樂隊伴奏獎。1986年,《風流母女》在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獲樂隊伴奏獎。1987年,《風流母女》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華東?上海),獲優秀音樂伴奏獎。

蔣東豪(1950—),男,常州人。師承李克昌、

白叔安、蔣振武、費玉策,主工花臉。

1958年考入常州戲劇專科學校京劇班,1964年1月畢業,分配至鎮江市京劇團,擔綱主要花臉演員。主演過《赤桑鎮》、《遇皇後》、《打龍袍》中的包公,《甘露寺》中的孫權,《群英會》中的曹操等角色。1981年在鎮江地區專業文藝團體彙演中,憑《赤桑鎮》中包公一角榮獲一等獎。

1987年京劇團解體,受聘京口實小、市小杜鵑少兒京劇團,擔任京劇教師,輔導少兒京劇。在中央電視台第三屆少兒藝術大獎賽中,憑《鍘美案》、《蘆花蕩》二劇獲銀獎,並獲指導教師獎。在中國劇協舉辦的第八屆“小梅花”大獎賽中,憑《蘆花蕩》獲銀花獎,並獲指導教師獎。2005年參加鎮江市少兒藝術團,出訪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還受聘特教學校,培養聾啞學生,在江蘇省第七屆殘疾人藝術大獎賽中,憑京劇《蘆花蕩》獲一等獎。

蔣如瑤(1922—),女,常州人。出生於京昆名票

世家。祖父蔣克莊為著名昆曲家、畫家,叔父蔣君稼是京劇“票界四大名旦”之一。自幼耳濡目染,對京劇、繪畫,頗有造詣。1950年隨夫到台灣後,經常參加票演活動,工青衣花旦,宗程派,兼擅刀馬旦。曾受教於名坤旦章遏雲,並從大鵬劇校教師習把子基本功、腰腿基

本功方麵取得了票友中罕有的成就。1971年在台北介壽堂主演大軸戲《蘆花河》,飾樊梨花,由其夫王誌賢飾薛丁山,女兒竹君扮番女。戲由烏利黑犯境起演出全本,開打熾烈,唱做繁重,迭起高潮。台北報紙評論說:“這位嫻靜而又纏綿、多姿的江南美人,竟會拿刀動槍,演出全武行,在國內外票界中殊為罕見。”1972年又三次主演程派名劇《梅妃》,經章遏雲悉心指導,此劇是載歌載舞,表演出色。1977年又在台北實踐堂演出大軸《黛玉葬花》,飾林黛玉,再次轟動菊壇。

繪畫方麵,她曾從黃君璧大師習藝深造,擅花鳥,名噪一時。曾在台灣、美國、西德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世界畫刊》評說她:“運筆秀逸,設色明麗。”她曾執教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傳授中國傳統畫技。其小傳被輯入台灣《武進畫史彙傳》及《當代書畫家辭典》。

蔣君稼(1901—1966),字正覺,號玉筍詞人。男,常州人。其祖父蔣樹德、大伯蔣克莊,均對昆曲極有研究,其父蔣雪莊對昆曲亦愛好,受家庭影響,其少時即對昆曲尤其是京劇發生興趣。1920年秋,去北京投三伯父蔣維喬,在中原銀行任職。蔣維喬遂請名師教授其京劇。

他初學須生,從羅姓教師學《雪杯圓》、《戰蒲關》等老生戲,後從李寶琴學青衣,又從溥侗、趙子敬學昆曲,漸與陳彥衡、袁寒雲、言菊朋等名票成為知交。並拜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他以唱工稱著,其嗓音之脆亮,一時罕與其匹,有京劇票界“青衣祭酒”之稱。20世紀20年代初,曾多次與梅蘭芳、程硯秋、楊小樓、龔雲甫、裘桂仙等同台演出,並與言菊朋合演《梅龍鎮》,與高慶奎合演《汾河灣》,與郭仲衡、王又荃合演《玉堂春》,與溥侗合演《梅龍鎮》、《汾河灣》,與餘叔岩合演《禦碑亭》,與薑妙香合演《琴挑》等戲。與朱琴心、林鈞甫、臧嵐光合稱京票“四大名旦”。1925年“五舟”慘案發生後,天津南開大學等發起援滬、援粵義演,蔣君稼正在病中,為援助受難同胞,他不但抱病登台演出,並帶頭捐洋一百元。他還於1915年2月20日與1925年9月19日分別參加過張作霖與黎元洪的壽辰堂會。並先後為蓓開公司錄製《貴妃醉酒》、《五花洞》、《探寒窯》、《二進宮》,為髙亭公司錄製《南天門》、《五花洞》,為美國維克多公司錄製《孝義節》、《醉酒》、《虹霓關》,為上海謀得利公司錄製《孝義節》、《汾河灣》、《梅龍鎮》、《回龍閣》、《虹霓關》等10餘張唱片。

他在寓居北京20多年期間,曾多次回常省親,參加票社演唱活動。1938年9月返回故裏,息影閑居。1951年抗美援朝期間,他又毅然而出,偕常州京劇票友在西門大華大戲院為捐獻“魯迅號”飛機,領銜義演三天,劇目有《女起解》、《四五花洞》和《汾河灣》。曾任常州市政協委員、業餘京劇研究社名譽社長。

蔣國飛(1951—)男,金壇人。政工師,中共

黨員。曾任溧陽錫劇團團長,黨支部書記。2002年到溧陽市文化館任黨支部書記。常州戲劇家協會會員。1979年入溧陽錫劇團,參與現代戲《狠心奶奶糊塗娘》的舞美燈光設計工作,在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中獲舞美設計獎。在職期間狠抓劇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業務素質的提高,積極配合市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和下鄉義務巡回演出工作,在劇團“以文補文”工作中成績顯著,1993-1995年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配合市政府成功舉辦了溧陽市第四屆、第五屆茶葉節文藝晚會活動,是溧陽市大型文藝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蔣柏連(1935—),男,吳江人。中共黨員。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先後在江蘇省歌舞話劇院、常州市劇目工作室、常州市戲曲研究所從事戲劇創作和戲劇理論研究工作。1987年起,任常州市戲曲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戲劇家協會理事,常州市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

五十年代開始業餘文學創作,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數十篇。從事專業工作後,先後創作、發表、上演各類劇本10餘部,撰寫戲劇論文和評論文章二百餘篇,近百萬字。其中,如《“戲曲化”漫論》、《論新時期江蘇滑稽戲及其嬗變》、《滑稽戲結構藝術初探》、《京劇水路班的生存形態和當代啟示》、《質本俗來還俗去》、《張宇清劇作論》、《時代的挑戰與曆史的選擇》等論文,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1993年,所著戲劇評論集《蘭陵劇評》問世(25萬字,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八十年代以後,還曾擔任《中國戲曲誌》、《中國曲藝誌》的編纂工作和《滑稽戲論集》(20萬字,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毗陵曲壇掇錄》(30餘萬字,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副主編。

蔣洪芳(1921—1989),男,無錫人。自幼學藝,解放初加入常州市群星錫劇團。1955年隨團歸屬金壇縣錫劇二團,1960年隨團支援溧陽。1970年溧陽錫劇團撤消,轉業回無錫。1979年重返溧陽錫劇團,任主要演員、藝委會成員。

他工小生兼老生,嗓音甜美,音色豐潤,字正腔圓。他曾在傳統古裝戲《白蛇傳》中扮許仙、《狀元打更》中扮狀元、《雙槍陸文龍》中扮演王佐、《紅樓夢》中扮演賈政、《尋兒記》中扮張文達等。在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扮少劍波、《海港》中扮演馬洪亮、《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扮演指導員等。

「―::::蔣秋萍(1945—),女,浙江人。一級演員,中

醜劇家協會陝西省分會會員。

觸於麵餘,冑為常州京酬學館學員。1957年考入陝西省戲曲學校,師從京臟演藝術家尚小雲、徐碧雲。在校期間演出《二進宮》、《貴妃醉酒》、《穆柯寨》、《楊門女將》、《大英傑烈》等劇目,得到廣大觀眾好評。1965年戲校畢業,分配至陝西省京劇團,主演有《白蛇傳》飾白素貞、《杜鵑山》飾柯湘、《沙家浜》飾阿慶嫂、《紅燈照》飾大師姐等。

1982年,得到著名京劇老旦鄭萬年精心傳授,又在老旦行當有長足發展,藝術視野開闊,戲路拓寬,在《李逵探母》、《嶽母刺字》、《四郎探母》等劇目中成功飾演老旦角色。

多年來與尚長榮先生合作演出多部經典劇目,其中新編曆史劇《山河淚》於1960年榮獲戲曲青年會演表演獎。

蔣信楠(1941—)男,武進人。武進區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常州市曲藝協會理事,常州市群文協會理事,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1961年參軍,1968年複員至武進柴油機廠。1970年參加武進縣文工團,任副隊長。1976年調至武進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期間曾進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深造。後抽調到江蘇省民間藝術團,在全省巡回演出。1993年調至武進市文化局任文化科科長。

在業餘戲劇、曲藝活動中’先後執導、主演了一批劇目,並獲得各種獎項。其中,曲藝《四大嫂賣菜》、《迎新娘》,獲鎮江地區會演優秀演出獎。小戲《朝天辣子盼媳婦》、曬舅媽》獲常州市文藝會演優秀演出獎、倉作獎。小戲《蓮花朵朵》、《朝天辣子盼媳婦》獲江蘇省小戲調演演出獎。小品《喔唷唷危險來》獲

江蘇省法製調演優秀演出獎。小品《太平巷子不太平》獲常;市戲劇小品大賽優秀演出獎、創作獎。小品《王經理對話》獲江蘇省小品調演演出獎、繁榮創作獎。小品《抱阿伯》獲江蘇省戲@〗小品巡回演出一等獎。小品《十五的月亮》獲常州市首屆警官藝術節一#獎。小品《女人啊!女人〉獲江蘇省小品大賽三等獎。

蔣星煜(1920—),男,溧陽人。複旦大學肄業。1949年解放初期,在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任職,後進華東戲曲研究院從事戲曲研究工作。1955年在上海市文化局藝術處,分管劇本創作輔導。改革開放時期為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退休後為該所學術顧問。1984年起,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並先後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戲劇學院、山東大學、蘇州大學、寧夏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江蘇教育學院、阜陽教育學院等院校作學術講座。1993年應台灣大學與《聯合報》報社邀請,赴台與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等大專院校作學術講座和交流,並參加“關漢卿國際學術討論會”。

古典戲曲研究以《西廂記》為主,著有《明刊本西廂記研究》(1982)、《西廂記考證》(1988)、《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1997)、《西廂儷影集》(與上海圖書館合作,1999)、《西廂記研究與欣賞》(2004),分別出版於北京和上海。1984年,《西廂記罕見版本考》由東京不二株式會社以手稿影印出版。1995年,《西廂記新考》由中國台灣學海出版社出版。由於諸前輩對《西廂記》的考證與硏究主要僅依據王驥德、淩濛初、金聖歎三種版本進行,至多再參照《古本戲曲叢刊》所收三種,所以難以深入。蔣星煜對北圖、上圖藏本均認真研讀比較,並發現了明代善本徐士範本以及未見於任何記載的清初朱素臣本《西廂記演劇》。取得日本、美國收藏本之若幹複印件後,明刊本之全貌已基本掌握。因此,對《西廂記》版本的流傳經過能清理出不同的係統及特征,並發現《西廂記》各方麵受到南戲、傳奇的影響。

對《桃花扇》的研究成果,見於《桃花扇研究與欣賞》,著重分析作為孔子後裔的孔尚任,民族思想頗為強烈,創作《桃花扇》自有其內在的因素,但又恐懼遭遇文字獄,並希望朝廷重用,因此對人物處理、主題確立均存在多處矛盾,不僅難以避免,而且有其必然性。

2010年,出版《中國戲曲史鉤沉》,為七十萬字巨著。其中長篇論文《遼代戲曲史鉤沉》填補了前人留下的空白。有關關漢卿的論文,糾正了前人誤以為“銅豌豆”係褒詞之錯誤。此外,關於昆曲創始人顧堅、明代內廷優伶阿醜、明末《粲花五種》作者吳炳等人之生平事跡均有新的發現。

主編《元曲鑒賞辭典》、《明清傳奇鑒賞辭典》,被聘為《辭海》編委、分科主編,出任《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常務編委,為卷帙浩繁的《六十種曲評注》出任顧問,並寫長篇序文。

著有人物傳記《海瑞》,1957年出版。1959年大刮“海瑞風”,由《解放日報》組織,寫作曆史小說《南包公海瑞》,後由周信芳改編成京劇《海瑞上疏》演出。“文革”前夕,徐景賢以寫作班子“丁學雷”出麵,對作者進行批判。“文革”中又遭張春橋、姚文元頻加迫害,幾瀕絕境。

此外所作曆史小說《李世民與魏征》,由胡梯維、金素雯改編為京劇《興唐鑒》。《諸葛亮招親》由宋光祖改編為京劇,由上海戲曲學校演出。《捉刀人曹操》由李嬰寧改編為話劇,由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司馬遷》由競定錫劇團改編演出。